从全民战“疫”看法学专业学生的青年责任与担当

2020-05-28 09:35于迪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担当责任

于迪

摘 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举国上下投身这场全民战“疫”的人民战争。许多“90后”“95后”在疫情防控中冲锋在前、堪当大任,彰显了蓬勃的青春力量。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人生际遇和责任,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也应响应时代号召、勇担责任使命,在奋进中书写责任担当。一方面,要立足当下,聚焦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另一方面,也要着眼未来,关注成长历练中的发展提升。

关键词:法学专业学生;责任;担当

庚子新春,疫情降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刻不容缓,举国上下,戮力同心,只为取得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的胜利。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彰显出蓬勃的中国力量和伟大的中国精神,也叠映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深沉的中国心。基辛格在《论中国》里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疫情防控中,这些“最勇敢的人”不仅有逆风而行的白衣战士、严把交通枢纽的公安干警、全面走访排查的基层工作者、及时传递疫情消息的媒体人、保障物资供应的劳动者,还有许多“95”后、甚至“00”后高校学子的身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这场全民战“疫”的人民战争中,高校学生群体也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勇担责任使命,让青春在奋斗与担当中闪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指出:“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坚持依法防控,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协同发力。因此,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也要以法律人的高度责任感和专业精神,通过多种方式全身投入战“疫”,在奋进中书写青年责任与担当。

一、立足当下:聚焦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

(一)自觉守法 做科学防护示范者

法学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和实务能力,更能理解相关法律法規、政策安排和各项要求,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因此,疫情期间,法学专业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觉遵守当地防控管理要求,支持配合各级政府、学校、所在社区和乡村做好抗“疫”相关工作;服从安排,避免聚集性出行和集会;以身作则,劝诫亲朋勤洗手、戴口罩、常消毒,科学做好个人的自身防护。同时,还要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主动通过微信群等途径向亲朋好友宣传普及正确的疫情防控知识和法律知识、案例,帮助他们共同知法、守法,通过自身的行动积极带动身边亲友逐渐取消家庭宴会和聚会,不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此外,学生骨干也要率先垂范,第一时间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同学的跟踪摸排工作,全面、细致、及时了解同学们的身体健康和行程情况,确保信息统计的准确、完整和畅通;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将延期开学、疫情防控等重要事项通知到每位同学,号召同学们提升法学人的责任感,帮助同学们凝聚抗“疫”共识。

(二)服务用法 做同心战“疫”实践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更好地带动法学专业学生发挥防疫宣传的重要作用,应鼓励、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组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主要团员干部的生力军作用。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优先选择专业知识牢固、奉献意识突出、勇于吃苦耐劳的学生组成青年突击队,将突击队成员划分为法律知识汇总、法律案例整理、宣传材料制定等不同小组,通过腾讯会议等软件多次召开分小组会议,科学、详细、有针对性地制定疫情防控期间的法律宣传计划。从“疫情到底是什么”到“隐瞒疫情会造成什么法律后果”,从“买到天价口罩如何维权”再到“如何警惕涉疫情诈骗案件”,队员们应始终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同学们的实际需求,汇总整理防疫期间的常见法律问题并广泛发布,为同学们提供暖心服务。在学习、整理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突击队成员还要与班级骨干、学院党团学生组织骨干发挥合力,组织“勠力同心 青春战‘疫”等特别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利用活动契机与大家共同探讨、分享感悟,巩固同学们的抗“疫”信心。

此外,突击队的骨干成员还要协同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类社团骨干,鼓励和带动更多法学专业学生积极投身当地志愿服务,投身到所在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配合社区安排,认真完成防控宣传;协助制作宣传手册,随同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发放并开展科学防护讲解;担当“法律小顾问”,张贴法律小贴士,宣传普及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法律知识,耐心为居民答疑解惑;发挥专业优势,避免出现不合法行为阻碍附近地区防控工作的开展……法学专业学生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积极作用,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守住所在社区“零疫情”的底线。

(三)精准普法 做“在线”行动志愿者

在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法学专业学生还应在“停课不停学”的同时,着力发挥专业能力,最大化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多种有针对性的线上普法宣传活动。

依托青年突击队等骨干成员及时整理汇总辟谣帖并广泛在朋友圈、各类微信群内转发,结合所学法律知识传递“不信谣 不传谣”的正确观念,号召同学们和广大群众自觉辩是非,弘扬正能量。协助院团委整理疫情防控涉及的各类刑事犯罪问题,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普及相关知识。开展线上防“疫”法律知识竞答、学术沙龙、读书会等系列活动,邀请同学们结合实例开展讨论,并邀请专业教师指导,深化同学们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领会。广泛收集法律问题、汇总法律知识、分析违法案例,并进行整理、完善、优化,积极普及给同学们,引导同学们自觉遵纪守法,抗击不法行为。

同时,也要引导同学们注重着眼校外,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居民生活实际,收集整理防疫期间的常见法律问题,将宣传材料通过线上途径发放给所在社区或学校实践基地的社区居民们。例如,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学生依托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选取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典型法律问题,引用最高法、最高检、天津高法等发布的案例,制作了“战‘疫在行动,普法不缺席”系列宣传材料,通过河西区柳林司法所(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实践基地)将宣传材料在微信群内发放给河西区柳林街道10余个社区综治主任,再由综治主任在各自社区内进行广泛普及宣传,以专业所长,传递法治理念,警示不法行为,进行正面引导,为疫情防控贡献青春力量。

此外,法学院学生还要利用问卷星等工具科学设计《防疫法律知识普及程度问卷调查》等线上问卷,面向不同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及时整理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调整宣传内容,以更准确、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疫情防控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明确普法重点,增强普法实效。

二、着眼未来:关注成长历练中的发展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对新时代青年给予了肯定,认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担当。作为强国富民一代的新时代青年,高校大学生更应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

(一)夯实专业基础,筑牢学问之根

责任和担当并不是一个轻盈、甜美的词汇,而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勇挑重担、淬砺奋发重在“打铁还需自身硬”。法学是专业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法学专业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突出的专业技能,才能为提升法律素养、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法学专业学生应该珍惜求学时光、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注重法律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本领。要坚持全面、广泛、系统地学习,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积极向专业教师请教和探讨法律问题,追求好学、真懂,避免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及时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和重点法律案件,关心身边人的法律需求,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思考、研判,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此外,还要努力学习社会知识,开阔知识视野,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筑牢学问之根,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躬身社会实践,铸就价值之根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险夷,履之者知。社会实践是青年磨炼意志、服务社会、成长成才的大课堂。法学也是一门极具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因此,法学专业学生更应注重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求真知、增才干。一方面,法学专业学生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假、暑假时光,主动参加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大型公司法务部门等专业机构的实习实践,通过实际工作熟悉法律实务、拓展法学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加强实地调研,了解当前社会法治现况、法治问题,增强法治责任感,拓宽服务社会的思路。另一方面,法学生也要紧密结合专业知识、社会热点和百姓需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实践活动,深入基层社区、乡镇农村、中小型企业和各级学校,通过解读法治案例、表演法治小品剧、開展法治问答、开办模拟法庭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彰显法律正义,在增强人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理念的同时,坚定同学们的法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之,法学专业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磨砺勇于担当和砥砺奋斗的决心,在实践中赢得价值、获得力量,铸就青春底色。

(三)厚植家国情怀,深扎人生之根

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认同,是一个人最深沉、最根本、最永恒的情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理应强化家国同构的意识,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今天的青年一代,责任更沉重,使命更伟大。

法学生作为未来的法律人,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更应把法治信仰内化为深沉的家国情怀。法学生要时刻谨记法律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引导,要坚持把法治内化为最高行为准则和规范,不断坚定自己的法治信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路中,以家国情怀激荡精神力量,服务社会、奉献祖国,让个人目标与祖国命运同向而行,深扎人生之根,在与祖国的同频共振中书写精彩华章。

参考文献

[1] 毕天良,曾红宇.论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1):70-73.

[2]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3] 范丽梅.习近平青年社会责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J].学理论,2020(01):126-128.

[4] 石国亮.五四精神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3):1-8.

[5] 杨柳.法学专业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9(23):260+277.

[6] 朱丹.从“纵向培养”到“横向发展”:深度推进应用型环境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应然逻辑[J].海峡法学,2019,21(02):115-120.

[7] 李青.基于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传播力研究,2019,3(27):260.

[8] 张建江.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0(02):83.

[9] 冯瑶,左书凡,王婕妤,等.五四精神传承与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研究——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20(05):188-189.

猜你喜欢
担当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
顺应党建趋势,党员干部如何作为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