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五个一批”中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一批”。“十三五”时期,河南省计划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03万人;涉及10个省辖市、1个示范区,共50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9个,省级贫困县5个,非贫困县(市、区)26个,主要分布在生存条件比较恶劣的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等“三山”地区。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实,将易地扶贫搬迁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发展中统筹推进,围绕“搬到哪”“怎么搬”“咋脱贫”等关键环节,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政策举措,狠抓工作成效,探索出了“依托‘四靠搬得出、覆盖‘五有稳得住、围绕‘五个一能致富、实现‘五新生活好”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2016年、2017年、2018年河南省先后启动实施了9.74万、10万、6.29万人合计858个集中安置点的住房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提前一年完成规划任务。2017年、2018年获得国务院办公厅激励表彰,2018年10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河南省召开,胡春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对河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肯定。在具体落实中,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四个确保”“一个创新”。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支撑、监督实施“三个体系”
(一)明确专人专职,建立组织领导体系
河南省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立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包括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在内的15个文件,构成“1+5+5+5”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自2016年以来,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和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地调研、提出要求;先后成立28个省直部门为成员的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和16个省直部门为成员的省易地扶贫搬迁行动指挥部,常务副省长分别担任组长和指挥长,累计召开全省推进会、现场会9次部署推动;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抽调20名业务骨干,脱离原有岗位,专班专职推进;有搬迁任务的10个省辖市、1个示范区和50个县(市、区)均成立了由政府常务副职领导担任组长的专门机构,选好配强优秀干部600余人,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纵向协同联动、相关部门横向合力推进的组织领导体系。
(二)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支撑体系
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河南省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与省脱贫攻坚其他文件构成“1+5+5+5”政策体系;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各地据此编制年度实施方案,为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实施提供规划指引;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后制定出台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办法、工程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成效考核、用地保障、旧房及宅基地用途处置、盘活资源推动后续发展、产业扶贫“5个1”、美好生活“5个新”、后续扶持意见等方面政策文件18个,健全了涵盖易地扶贫搬迁重要环节的政策支撑体系,实现精准识别、工程建设、要素保障、后续发展、成效考核等工作规范运作、有效推进。
(三)强化指导服务,建立监督实施体系
坚持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相结合,省发展改革委成立4个督导组,分片分包对全省50个搬迁任务县开展常态化实地巡查,实现所有安置点督导全覆盖。加强统筹调度。实行“年要点、季重点、月清单、周协调”,年度明确目标任务、季度细化工作重点、月度列出任务清单、每周召开例会协调,累计协调解决各地工作推进中的实际问题94个;印发月度通报、下发提醒函50份以上;发送易地扶贫搬迁手机快讯26期,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建设任务。强化宣传引导。针对易地搬迁政策性强的特点,编印45期《工作交流》推广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向搬迁群众发放普及政策“明白本”近万份,对基层干部开展各类培训8000人次以上,让广大干部群众“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提升工作作风。制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成立委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集中治理扶贫工作作风不实问题。组织市县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大落实、大提升”活动,用搬迁群众问题的解决不断提升“准、实、严、细”的工作作风。用好信息平台。开发运用易地扶贫搬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工程建设、搬迁入住、拆旧复垦、后续发展等全链条动态管理,提升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
二、紧盯重点、多策并举,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四个确保”
(一)按照“四靠”原则科学选址确保“搬得出”
把好安置选址“最先一公里”,在安置选址时即同步谋划后续脱贫措施,坚持“靠县城、靠园区、靠乡镇、靠乡村旅游点”的“四靠”原则进行集中安置,对有劳动能力且自愿进城的,靠近县城安置;对不愿外出务工但有就业需求的,靠近产业集聚区安置;对没有离乡意愿或自身条件差的,靠近乡镇安置;对有意愿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靠近旅游景区安置。全省集中安置占比达90%以上,500人以上安置点达107个,充分发挥城镇、产业园区的人口聚集和产业带动作用,方便群众就近就业、享受现有公共服务,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质变。
(二)实施后续产业扶贫“五个一”工程确保“能致富”
坚持“一手抓搬迁住房建设,一手抓搬迁群众脱贫”,推动50个有搬迁任务的县,积极统筹盘活迁出区和安置区各项资源,开展产业扶贫“5个1”专项行动,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建设1个村级光伏小电站,因地制宜落实1项产业帮扶措施,引导龙头企业建设1个扶贫车间,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贫困户有1份集中理财、定期返还的稳定收益,每个搬迁户至少有一项以上脱贫措施,已累计脱贫24.5万人,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搬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后续发展问题。其中,“建设1个村级光伏小电站”方面。采用“統一流程、统一招采、统一运维、统一验收、统一监管”的“五统一”模式,在安置点已建成并网271个村级光伏电站,惠及1.2万搬迁户。“落实1项产业帮扶措施”方面。各地结合科技扶贫、金融扶贫、到户增收等扶持措施,实施了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建设1个扶贫车间”方面。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扶贫车间281个,支持和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至安置点附近的扶贫车间,通过整合资源,已基本实现城镇安置点扶贫车间全覆盖。“有1人稳定就业”方面。根据贫困户实际需求,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服务信息、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基本实现全部就业。“有1份稳定收益”方面。创新复垦券交易政策,将复垦券交易所得一部分交由省扶贫搬迁公司统一委托的专业理财机构(中原银行、交通银行)投资管理,将投资收益返还搬迁群众。据实地抽样调查的287户搬迁群众看:全部享受了1项以上帮扶措施,享受到2项以上帮扶措施的占抽样人数的60%以上。
(三)实施公共服务“五有”全覆盖确保“稳得住”
按照“保障基本、缺啥补啥”的原则,在每个规模以上安置点同步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有社区服务中心、有义务教育学校、有幼儿园、有卫生室、有综合文化场所,主要依托现有设施扩大服务范围解决,占比约为七成,剩余的则通过新建实现覆盖,累计建成社区服务中心525个、文化广场558个、综合活动室316个、卫生室234个、幼儿园133个、学校220所,较好满足了群众需求。同时,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累计铺设道路管网超过2500公里,其中,饮水管道1220公里、道路硬化949公里、电网567公里。
(四)开展美好生活“五新”专项活动确保“生活好”
顺应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以搬迁群众为主体,让群众明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情之所系、心之所惦,教育引导搬迁群众饮水思源感恩“新时代”、高高兴兴住进“新房子”、提振精神展现“新气象”、稳定脱贫实现“新作为”、齐心协力营建“新家园”,在共建共享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全省搬迁社区中,新建社区服务中心381个,就近纳入村委或社区管理477个,新建基层党组织234个,就近纳入村委、社区党支部管理597个,基本实现集中安置点基层组织、服务机构双覆盖。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机制,设立便民综合服务窗口、愛心超市、农村电商服务站等,探索实行了安置点社区管理“三覆盖”(组织覆盖、考评覆盖、活动覆盖)等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将社区管理运行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给予保障,切实做到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实现搬迁群众有困难能找到人、有事情能解决。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调查显示,71.3%的搬迁贫困居民认为归属感、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非常强”,19.5%认为“较强”,搬迁群众的整体认同感较强。
三、用好用活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创新宅基地复垦券在省域内公开交易政策,着力增强资金保障
紧紧围绕扶贫搬迁、群众受益和稳定房价三大社会热点问题,将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贫困老区等县腾退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扣除自身安置用地后节余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即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郑州市市区范围内进行公开竞价交易,由房地产企业预先购买复垦券才能拿地开发,建立起贫困县与郑州市等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复垦券交易的供求关系,搭建起城市反哺贫困农村的桥梁,从而增加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扭转之前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主要在县级政府间协商交易价格低、收益少的局面,以制度创新为易地扶贫搬迁增添动力。自实施以来,全省已拍卖易地扶贫搬迁复垦券共计9449亩,筹集资金超过28.35亿元,惠及24个搬迁任务县的3万多个搬迁户,不仅为搬迁群众入住新家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为拆旧复垦工作筹集了资金,推动“十三五”时期拆旧复垦任务基本完成,累计复垦耕地及生态修复近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