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孵化器在中国的发展近三十年了,一直在为自身的良性发展寻找突破口,但我觉得孵化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误区,甚至是忘了初心。孵化器的核心是孵化萌芽期的企业。在汉语里,“孵化”的解释是“卵生动物的受精卵在一定条件下发育,突破卵膜或卵壳而出,变成幼虫或小动物。”受精卵和幼虫或小动物不是一个形态的东西,不能等价,中间的转化过程就是孵化的作用,孵化的任务就是将卵变成小动物或虫。比照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公司主体来看,虫或小动物就是最终的公司形态,而受精卵相当于一个有想法的创业冲动,孵化器的作用就是助推这些有想法的创业冲动变成公司的形态。我们前面几十年的发展其实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发展了5代孵化器,实际上是一直在摸索孵化器自身成为一种盈利的公司实体形态的过程,这实际上将孵化器引入了歧途。
为了说明我的主张,我们来看看中国的资本市场对公司发展的全过程。当一个创业的冲动变成了一个有想法的公司形态时,创业者首先要做的是将自己的想法和实施过程以及实施团队的准备工作等向风险投资人汇报,以求获得风险投资人的青睐,风险投资人并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人,他们有对行业前景的认识,有对创业人员的辨识,知道什么样的人具备了作企业的素质。对行业前景的认识保证了被投资的公司走在一个正确的赛道上,对做企业素质的辨识保证了一个未来的企业有个正确的领航人,这对小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当风险资本介入以后,投资人就会关注这个企业的发展,会对接各种资源,会关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结构问题,财务问题,会帮助企业完善公司發展的各个环节,促使公司向下一阶段发展。风险资本的特点是投资量不大,风险大同时利润也大,一项投资回报上百倍都是可能的。这部分是和孵化器衔接最紧密的环节。
当企业经历了最初的种子资金和随后可能的几轮风险资本的介入以后,还会有成败,能够胜出的企业,至少会有产品上市有了生存的基本,但依然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要想办法争取市场份额,那么就会有随后的A轮和B轮融资,在资本市场上也会有其他的资本跟进。投AB轮的资本和风险资本相比就属于稳健投资人了,他们的回报没有那么大,但相对来说失败的概率也要小很多。企业成长为一个大公司,一般就要谋求上市。在上市前还有一轮Pre-IPO的融资,这轮的投资是风险最小的投资,当然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进入的,风险就是上市失败,资金的回报率没有预想的那么大。所有风险轮以后的投资,会有一部分财务投资人,但财务投资人一般是跟投,不会主导。主导的投资人也会像风险投资人那样对企业给与辅导和市场资源对接,他们的服务会更加到位,因为企业的最终效益会直接反映到投资人的投资收益中,是密切关联方。公司进入股市是前期投资人退出的需要,也是公司发展过程中需要在更大资本市场融资的需要。
综上所述,一个创业冲动变成了公司的形式以后,就进入了资本市场的考场,公司在不断的考试中成长壮大,资本辅导的结果不是书面意义上的,而是公司的市场盈利能力。将创业冲动变成一个公司的形态并不是法律意义上注册一个公司这样的法律形态,我们说的形态,是说一个可以进入资本市场考场的公司形态。那么孵化器的作用就是帮助一个自然人逐步转化为能进入资本考场的创业团队公司,这是孵化器的根本职责所在,以前经历的孵化器的不断发展进化实质上是在不断地向资本的产业链延伸,以孵化器人的经历、眼光去和投资人相比,高下是不言而喻的,既搅乱了市场,也失去了初心。孵化器有盈余可以投资给母基金或直接给某个投资公司,获取自己的发展利润,而不是直接去投资。孵化器本身应该和投资公司建立广泛的联系,打通被孵化公司和投资人之间联系的渠道。孵化器需要帮助这些幼小的公司搞清楚怎样进入投资人考场,投资人关注的是什么,怎样理清自己的商业计划书等等。本人在过去的工作时间中接触过大量的创业公司,他们有的只是一个想法,不知道市场在哪里,不知道实施的难点在哪里,只有一腔热血和冲动。孵化器需要安排一些服务协助他们搞清楚这些商业的理念,快速地把他们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一个公司法人并被资本市场接受,从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一个公司进入了资本市场就像一个人上了大学,慢慢地就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所以孵化器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是孵化器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即使是进入了快车道,中间的淘汰仍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资本市场的性质和投资人的素质决定的。中国近些年的发展,总体来说资本市场是不缺资金的,缺的是好项目。其实好项目也不少,但缺少符合资本市场需求的好项目,一个创业者连自己的商业模式都没有想好或讲解不清楚的话,是不可能赢得资本市场青睐的,也不可能在市场上很成功。孵化器大的作为就在此。
当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这是由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先天性质决定的,得不到资本市场青睐的公司也会占到一定的比例,他们也会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即使他们不去面对资本市场的考核,资本市场的考题确是来自市场的,公司是一定要面对市场的,所以他们也需要回答好资本市场的那些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市场站稳脚跟并赢得一席之地。
归结起来看,孵化器要做的工作就是将资本市场对被投企业要问的所有问题变成对帮助被孵化企业整理清楚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的一种服务。要在这中间找到自己的服务模式和计算出自己的盈亏点,如果还有亏损,去和政府协调出一些政策性的扶植办法,而不是向资本市场的产业链延伸去寻找利润。孵化器核心的本质应该时政府的一种公益性服务,而不应该成为一种盈利的企业,更不应该成为一个有大利润的行业。
孵化器渐渐地变成特色产业园区中的一个职能的趋势也值得关注。以前由于注册地点的需求和政策的倾斜,孵化器可以在任何一个拥有物业的地方优先发展起来,企业需要自己去对接市场,那时的市场空间比较大,一个新的公司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生存下来。今天的市场相对饱和,新的企业需要在一片红海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地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努力,需要在产业聚集之地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产业聚集地是它的生态大环境,特色产业园区就是它的大生态,在这样的生态中,既有一定的竞争也有一定的合作,正是这样的竞合关系,会促进企业的加速发展壮大,也会吸引更多资本的目光,特色产业园区本身的招牌也会吸引资本的目光。特色园区具备了孵化器所有的条件,而孵化器却不具备特色园区的所有条件,所以孵化器具备了成为特色产业园区的一个职能的条件。特色产业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够承接孵化企业的下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特色园区的龙头产业会为孵化企业创造出很多新的创业机会,特色园区代表的是部分政府的职能,是政府产业布局的一个表现,能够获得更多政策的扶植,特色园区能够在更大的力度上招商和招资本,为园区内的企业及孵化企业服务。政府还能行使部分产业资本的权力帮助被孵化企业的发展,南京近几年为了留住技术而出台的一些扶植政策就是这种趋势的萌芽,实际上是替代了孵化和风险资本的权力而将一些技术加速推到市场。
孵化器是一个半公益性的政府行为,不应该是一个完全的市场化行为,孵化器的服务要关注在孵化,不需要向资本方延伸,但要做好被孵化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孵化器要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做好成为特色园区中的一个职能的准备,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分散在特色园区以外的孵化器,需要先逐渐将自己的被孵化企业归类,然后逐渐对接好特色园区,即使身不在一处,也要心在一处,才能为被孵化企业找到未来成长的道路。这就像校企联合一样,为毕业生找到就业的途徑,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一样的道理。孵化器的发展方向在变化,但要不忘初心,才能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找准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