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中医护理干预内伤发热的疗效观察

2020-05-28 08:49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个体化证候体温

高 荣

大连市中医医院重症病房,辽宁大连 116000

发热是一种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将发热分为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其中内伤发热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养、卫气营血不和导致[1]。内伤发热患者的体温常处于低热状态,一般来说,属于功能性损伤的内伤发热恢复较好,而属于肿瘤、血液病等引起的内伤发热则预后较差[2]。发热在临床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发展必经的病理过程,同时也是疾病传递出来的重要信号。体温的变化曲线常可反映疾病的变化方向,对病情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发现,发热会对机体产生很大危害,并影响机体一系列代谢功能。例如人体体温每上升1℃,机体代谢率会增加13%,糖、蛋白质、脂肪等代谢消耗增加,并会使机体免疫防御功能降低,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多系统功能紊乱[3]。西医治疗发热的措施有限,主要以抗生素、退热药、物理降温及补充营养物质等维持治疗为主,且常规护理方法效果一般[4]。相对于西医治疗与护理而言,个体化中医护理干预对于发热尤其内伤发热颇具特色且疗效可观。现本文观察个体化中医护理对内伤发热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入本院内科病房且中医辨证为内伤发热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中医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21例。中医护理组,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57.33±12.17)岁,年龄范围为18~75岁;病程(15.65±7.17)d,病程范围为2~45 d;功能性发热7例,慢性感染发热4例,内分泌疾病发热3例,血液病发热2例,不明原因发热5例;体温37.9~37.5℃者9例,37.4~37℃者12例。常规护理组,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57.01±11.74)岁,年龄范围为18~73岁;病程(14.97±7.20)d,病程范围为2~42 d;功能性发热8例,慢性感染发热3例,内分泌疾病发热3例,血液病发热1例,不明原因发热6例;体温37.9~37.5℃者10例,37.4~37℃者11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发热类型及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接受其全程监督。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医内科学》[5]内伤发热的诊断标准;年龄≥18岁;测量体温≥3次且在37~38℃间(不包括38℃);患者同意参加并接受本研究护理策略,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发热类型属外感发热;入组前2周内服用退热药或抗生素;不接受个体化中医护理干预者;体温≥38℃或体温<37℃;精神疾病无法配合者;合并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威胁生命者;中途接受其他中西医治疗者。

1.3 干预方法

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中医护理组则给予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包括内容如下:

①病房环境管理 因内伤发热患者病程较长,久之易内郁心神致抑郁,故病房内光线不可太暗,并适当摆放暖色、温和色调物品如鲜花等;保持室内安静和一定的温湿度,温度偏高或偏低均对患者病情恢复产生影响,若复感外邪,内外皆热则病情迁延难愈;注意室内通风,但注意不可直接吹风,以免风寒外侵,腠理失和;要保证其睡眠环境,营造放松、干净、舒适的病房环境,禁止嘈杂。

②情志护理 内经中言道:“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移精通移情,意为分散注意力可减少患者对疾病的不良情绪,故可以利用患者的兴趣爱好(如下棋、看书等)转移其倾注于疾病本身的注意力,并多向患者分享喜悦的事情,使其放松心情;此外进行劝解安慰,与患者交流时温柔和蔼,回答患者问题时耐心细致,对于患者可能发生的一些状况要提前告知并细心护理,减轻患者的紧张及不稳定情绪。

③病情观察 每天观察患者状态变化,如精神状态、发热时间、体温等,制作体温规律图,并注意舌苔及脉象的变化,若出现体温升高或并发症则立刻告知医生以做相应处理;通过对病情的观察,了解患者脏腑阴阳虚实情况,起到未病先防、见微知著的目的。

④辨证施护 a.气郁发热型 患者常见性情急躁易怒或低沉抑郁,体温常随情绪变化而波动起伏,时伴胁肋胀满不适,喜叹息,口苦。护理重点:保持病房内干净整洁,避免哄乱嘈杂,凡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者均应调节心性,安养心神,自觉的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刺激;睡前泡脚并按摩涌泉穴;嘱患者进行口腔护理,饭后清洁口腔,口唇干燥者多饮水或涂唇膏;饮食宜清淡,禁止肥甘厚味、生冷酒品,可食用疏肝降火、理气解郁之品,如芹菜、香菇等。b.血瘀发热型 患者常午后及夜晚发热,口渴口干却不多饮,肢体痛有定处,面色晦暗,舌有瘀斑。护理重点:注意观察本证型患者的发热时间及规律并做好记录;饮食宜清润,忌甜辣咸偏过,可食用黄芪粥、莲子粥等以通络运脾;患者常伴肢体疼痛,根据部位及程度不同可予七厘散以黄酒调后外敷;对于口渴明显者可予芦根麦冬茶泡服以生津润肺。c.气虚发热型 患者常在劳累或运动后热势加剧,平素乏力体倦,气短少言,汗多易感冒,饮食偏少易便溏。护理重点:患者汗多,若出汗应立刻置换干净衣物,病房温度宜偏高,出门宜多穿衣物避免感受外邪;根据患者状态进行一定的室内体力活动或运动锻炼,如体操、慢走等;因饮食不节导致脾运失常,食欲不佳,腹胀便溏者,可食薏苡仁粥以调固脾胃,食山楂以开胃除胀,中药宜温热服用;汗出过多应注意水分的补充,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节制房事。d.血虚发热型 患者常头晕眼花,乏力懒言,心慌不宁,面白无华,口唇色白,爪甲色淡。护理重点:周身乏力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监测血常规明确是否存在贫血;饮食要富含营养且营养均衡,可食用大枣枸杞粥以滋阴补血。e.阴虚发热型 患者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性情烦躁,寐差多梦,口干,颧红,大便秘结。护理重点:保持病房安静,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保持室内湿度清爽,使患者尽可能感到舒适;大便秘结者可食用香蕉、蜂蜜或番泻叶水以滋阴通便;盗汗者可使用麦冬、乌梅煎水等代茶饮;五心烦热者常影响睡眠,可在睡觉前对手脚心进行物理降温后入睡。f.阳虚发热型 患者发热但欲穿衣物,形寒肢冷,乏力少言,嗜睡头晕,食欲不佳,腹胀便溏,面色晄白。护理重点:保证病房的安静整洁,室内温度稍高,使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怕冷患者应多穿衣物,严禁吹风受凉,以免发展为外感病症;饮食要清淡,禁辛辣寒凉,多吃蔬菜及水果,饮温热水。

2组护理疗程均为3周。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监测2组患者体温变化:从入院护理前至护理结束,每日常规4次测量体温,记录每次体温情况,计算平均体温(腋下体温)。

②采用卡氏生活质量评分(Karnofaky评分)[6]评价2组患者生活质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③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评价2组患者护理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将患者症状等级分为无、轻、中、重4级,并分别对应0、1、2、3分,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

④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及《诊断学》[8]中关于内伤发热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痊愈 体温恢复至正常(腋下36~37℃),自觉发热症状消失;显效 体温恢复至正常,自觉发热症状明显改善;好转 体温较前下降0.5℃以上,但还未恢复至正常值,自觉发热症状有所改善;无效 体温无改变或持续升高,自觉发热症状依旧存在。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总有效率比较

护理后,常规护理组总有效率为80.95%,中医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5.2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n=21,例,%)

表2 2组患者体温、Karnofaky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n=21,±s)

表2 2组患者体温、Karnofaky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n=21,±s)

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体温(℃) Karnofaky评分(分) 中医证候积分(分)常规护理组 护理前 37.53±0.40 70.33±8.29 14.67±4.15护理后 36.89±0.71* 75.71±9.52* 10.39±5.11*中医护理组 护理前 37.45±0.45 70.56±8.42 14.24±4.26护理后 36.43±0.42*△ 82.71±10.93*△ 6.41±4.02*△

2.2 2组体温、Karnofaky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护理后,2组患者体温、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Karnofaky评分较前升高(P<0.05),且中医护理组上述指标变化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2。

3 讨论

传统医学中发热有内外之分,虽均有发热的临床症状,但其治法治则各异,故需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论治[9]。《医宗金鉴》云:“内伤外感皆发热,内伤之发热,热在肌肤,以手扪之,热从内泛,不似外感之发热,热在皮肤,以手扪之,热自内轻也”,提出外感内伤发热在人体自身的感受[10]。《金匮要略》中将内伤发热病因归于体虚病久、饮食不节、乏力劳倦、情志不调等。体虚病久致人体气血阴阳俱亏,失衡致热。中气不足,虚火从生,可致气虚发热;病久未愈耗伤心肝脾,心不养血,肝不藏血,脾不生血,阴血亏虚可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病损及阴,阴不足而阳偏盛,水无以克火而阴虚发热;寒气内侵、气虚及阳或阴损连阳导致机体阳气不充,脾肾阳虚可致阳虚发热;饮食不节,脾虚失运,津聚成痰,痰饮内郁日久化热可致痰郁发热;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滞久之可致气郁发热;另肝气不畅,气机不通,气血津液运化失常久而成瘀,可致血瘀发热[11]。个体化中医护理采用辨证施护,对发热进行辨证护理,无论患者属于内伤发热的何种证型均有对应的护理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改善症状。

个体化中医护理从中医病机角度出发,对患者进行病房环境管理、情志护理及病情观察等多方面干预以达最佳效果。由于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不充分,在经过一定治疗后若病情并未缓解,便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对病情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压抑、紧张、抑郁的负面状态不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困扰,而且使病情迁延难愈[12]。故在本研究中,个体化中医护理从情志干预入手调节患者情绪变化,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此一系列护理干预帮助患者从主观上提高对抗疾病的能力。从结果上来看,中医护理组Karnofaky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个体化中医护理后,患者的情绪恢复更好,生活质量更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中医护理组患者体温、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常规护理组,提示中医护理组体温恢复更快,且各发热类型症状改善更明显。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内伤发热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干预,患者体温恢复良好,各症状减轻明显。中医护理干预对于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应予以重视。

猜你喜欢
个体化证候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干预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分析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