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行承认到规范推荐
——开放评价引发的开放科学革命与人才制度革命

2020-05-28 08:03:24刘益东
关键词:客观化成果学术

刘益东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持续性及其有效组织。18世纪工业革命形成的市场经济制度,实现了人类创造力的第一次大解放,让拥有商业才能和技术才能者充分发展才能、施展才能、赢取回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繁荣。但是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两大缺陷尤为严重,一是牺牲环境的粗放式发展,二是牺牲安全的粗放式创新,前者已引起重视,出现可持续发展思潮与运动,而后者被长期忽视。西方科技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但是从人类安全的角度评价,存在科技重大风险,危机四伏,西方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存在大量不考虑或不优先考虑科技风险的粗放式创新。例如,长期以来美国硅谷的信条是“先做出来,再请求谅解”,伦理不是硅谷顶级科技专家考虑的事,他们一贯将伦理视为技术创新和进步的拦路石(1)王鶄峰.美国高校将人工智能伦理引入课堂[OL].http://www.ccidnet.com/2018/0723/10408573.shtml。。科技与资本结合,活力十足却急功近利。1945年原子弹爆炸,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分水岭,揭示出科学技术做一万件好事,可能抵消不了做一件坏事。此前人类有史以来遵循的总体原则是“眼前利益优先兼顾长远利益”,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人类眼前利益已经得到相当保障,可持续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此后总体原则应该转变为“可持续发展优先兼顾眼前利益”。为此,笔者提出的对策是通过发动新科学革命、新技术革命与新产业革命,形成可持续创新及发展思潮与运动,实现从粗放式创新向可持续创新的大转型,确立人类生存发展的总体原则为“可持续发展优先兼顾眼前利益”(突发应急必不可少,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最大的颠覆性创新,实现这一转型的根本在于以人文社会科学崛起为特征的新科学革命,其核心是学术市场、思想市场的建立与运行(2)刘益东:《粗放式创新向可持续创新的战略转型研究——科技重大风险研究21年》,《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4期。。思想市场是高端的学术市场,建立有效的学术市场是关键。长期以来,在学术领域,只有同行才能评价,作为外行的伦理、法律、社会、风险治理及环境问题专家和用户是难以评价学术产品的,因此没有形成真正的学术市场。为克服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法的根本缺陷,突破同行承认是硬通货这一金科玉律,笔者提出开放评价法这一替代方案,经过15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基本实现了学术评价的及时、客观、可重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评价多元化,解决了“创新非共识”、“同行利益冲突”阻碍重大创新(突破性、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及时胜出问题,它让包括用户在内的外行评价成为可能,形成真正的学术市场和思想市场,借助开放科学,实现人类创造力的第二次大解放,让拥有学术才能者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这是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开放科学革命。为此,本文用四项内容加以探讨,一是开放科学的优势与不足;二是从同行承认到规范推荐实现评价结果的及时、客观、公正;三是开放评价法引发开放科学革命;四是人才制度革命与人才创造力的第二次大解放。

一、开放科学的优势与不足

(一)开放科学的优势:开放期刊、开放数据、开放设施资源

2012年,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科学:开放的事业》,在回顾科学期刊的出现与作用引发的第一次科学开放变革之后,讨论了科学发展到今天,如何管理研究产生的大量信息,使科学研究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由于科学数据很少开放,通过科学论文,人们还难以理解、重复和应用科学成果,因此需要实现开放科学数据,探讨了“可获取、可理解、可评价、可应用”的要求和案例,开放期刊、开放数据将引发第二次科学开放变革(3)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开放的事业》,何巍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总体而言,开放科学至今还没有统一公认的定义,但是其基本特征是有共识的:一是全方位高度开放,数据开放、设施资源开放、期刊存取开放,同行评审过程、科研与创新过程、学科边界和国界等的开放;二是多元主体参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及民众都可参与科研活动;三是高度透明,如OECD报告所强调的,科学数据及其生成的相关信息、数据记录、数据应用条件都需展示于在线网络平台,实现科学数据的透明化和国际可利用性(4)武学超:《开放科学的内涵、特质及发展模式》,《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0期。。从商业和公民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开放科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打破开放科学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壁垒,形成新的合作方式。开放科学可以成为促进负责任的、可持续的、人文主义的研究和创新的动力。开放科学是一种颠覆性的现象,它正在世界各地出现,尤其是在欧洲。开放科学影响了研究的设计、执行、获取和评估,带来了基于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社会文化和技术变革(5)Ruben Vicente-Saez and Clara Martinez-Fuentes,“Open Science Now: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for an Integrated Definition”,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8(88):428-436.。

(二)开放科学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作为新生事物,开放科学还不完善,笔者发现它有四点不足与缺陷:

第一点不足是对学术评价的变革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目前的情况是“学者们仍然相信同行评议,但鼓励采取开放同行评议(OPR)这一新的评价方式,并得到学界大多数人的支持。如公开审稿人身份、开放报告、开放交互、开放评估平台”。开放同行评议包括(1)“开放参与”,强调更多的同行参与评审过程;(2)“开放身份”,强调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相互公开身份(传统的同行评议则是单盲同行评审);(3)开放评议报告,即评审意见与文章一起发表;(4)开放评估平台,在发表前或发表后对提交的论文进行访问,通过专门的平台邀请公众发表评论;(5)开放性互动,使作者和审稿人之间,以及不同审稿人之间形成一种开放的相互交流的方式;(6)开放预审稿,通过arXiv、bioRxiv等预印本服务器,即时提供手稿,以改进任何传统的同行评审过程(6)Wusu,Oluwaseyi,“Open Science:A Review on Open Peer Review Literature” (2018)[OL].Libra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e-journal).http://digitalcommons.unl.edu/libphilprac/1874.。开放同行评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同行评议的缺陷,但是创新非共识、同行利益冲突问题并没有解决。

第二点不足是,忽视了学术竞争(基金申请、职称晋升、评奖、荣衔获得等)过程的开放透明,实际上这与科研过程透明化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对于学术而言,越公平越有效率。

第三点不足是忽视了学术市场的建设,因为不突破同行评议这一金科玉律,外行的用户就不是真正意义的用户,学术市场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学术市场。

第四点不足是忽视了开放科学的深远影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研究与创新平台不断升级,人工智能翻译将在几年之内彻底突破语言交流障碍,5G通讯实现身临其境的远程交流互动、科研、教育、医疗及各种知识服务,破除语言壁垒和空间壁垒,全球网络/虚拟学术市场的建立与开放科学使得脑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配置,拔尖人才将更加集中在高效合理、心情舒畅、遵从“普林斯顿供奉法则”(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的科研与创新平台上(7)刘益东:《“高门槛&宽门框”的杰才标准与开放式评价:实施新型的学术带头人负责制是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未来与发展》,2014年第9期。。

二、从同行承认到规范推荐:破解“创新非共识”难题,实现评价结果客观化

(一)同行评议的两大根本缺陷

学术成果与技术成果都是研究成果,但是在问世之初的境遇却很不一样:技术成果可以申请专利(国内和国际专利)而进入技术市场,申请专利就是对技术成果评价的客观化;但是学术研究成果并没有优先权系统可以申请注册,发表论文远远达不到专利系统对知识产权的确认、保护的程度,学术成果在问世之初得到的是主观的、创新非共识、同行利益冲突的困扰和不可重复的同行评议结果,对于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因为其想法超前、挑战权威、利益冲突严重而更不易得到及时公正的评价。

同行评议是目前主流学术评价方法,它有不少缺陷,特别是存在两大根本性缺陷:一是主观性和创新非共识(创新成果因为超前、与主流认识不同、突破定论、挑战权威而使得评价专家对其价值不能达成共识,这样的创新也通常被称为非共识创新),问世不久的突破性、原创性、颠覆性成果(统称突破性成果)不容易得到及时公正的评价,长期以来基于“研究成果需要得到时间考验”这样的看法而使“创新非共识”这一缺陷一直延续着;二是同行评议存在着总体上是运动员当裁判员的情况,尽管可以避免同一个学者、同一工作单位的同事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但是无法避免同专业、同学科的同行学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对该专业学科的评议时无法从学术界和社会的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开放评价就是要破解“创新非共识”、“评价主观化”和“运动员裁判员一体化”缺陷,实现学术评价客观化与合理化。

在学术上,同行承认是硬通货,何谓承认?实际上比较模糊,承认其新颖?正确?有价值?价值多大?都有主观性,正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所说:“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因此不受人待见,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你的文章往往也上不了顶级刊物。”(8)本庶佑谈科研:做第一个搭独木桥的人[EB/OL].[2019-06-25].https://www.sohu.com/a/322930084_773043。普朗克定理(新的科学观点和理论得到科学界公认,往往并非由于说服了反对者,而是因为反对者逐渐死去,而接受它的一代新人成长起来)说明的也是新理论不容易被承认。科技史和现实都表明,突破性成果不容易被承认,哪怕是石破天惊的新发现,也未必能够得到及时的、应有的反响。这是因为理解上的滞后性、立场上的不兼容、利益上的排斥性、同行相轻与防御性嫉妒等。嫉贤妒能不太普遍,毕竟不是人人都心胸狭窄,但是对可能威胁自己地位者的嫉妒性排斥和否定却普遍存在,笔者称之为“防御性嫉贤妒能”、“防御性嫉妒”,牛顿排斥莱布尼兹、爱迪生压制特斯拉都是如此。再如,以色列科学家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于1982年发现了铝锰合金(Al6Mn)的准晶相,提出准晶体概念,突破学术定论,扩展了对“晶体”(crystal)的认识,20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是由于这一发现离经叛道,起初,谢赫特曼饱受批评,如两获诺奖的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公开讽刺道:“世界上没有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从1984年到1994年,鲍林质疑了十年,至死都不相信准晶体的存在(9)发现准晶体的“准科学家”:我为何能扛住最伟大化学家的质疑[EB/OL].[2018-10-29].https://www.thepaper.cn/ newsDetail_forward_2574810。。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当初被顶级刊物拒稿的情况并不少见。新思想难能可贵、至关重要,但是正如威廉·詹姆斯指出的,任何新思想的命运是:起初说它是荒谬的,然后到了最后又说它并不新鲜,人们早已知道。实际上,人们往往只是重视历史上的重大创新成果,忽视现实中新出现的重大创新成果。比较历史与现实可知,对于重大创新成果存在着“历史上的原创重要,现实中的新原创和原创人才不重要;历史上的思想重要,现实中的新思想和思想家不重要”的现象,这里说的重要,是备受重视之意。这种重视鸡蛋却轻视母鸡的矛盾现象,笔者称之为“重大创新中的厚古薄今悖论”。在我国,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更加难以得到承认,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10)徐匡迪: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EB/OL].[2019-08-06].https://www.sohu.com/a/110805780_465915。。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指出:在科技项目的确定过程中,我们习惯于拒绝支持有争议的项目,排斥没有国外先例的研究等(11)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中科院院士徐冠华:诺奖的缺乏映射了中国原始创新能力的薄弱[EB/OL].[2019-09-13].https://proapi.jingjiribao.cn/detail.html?id=197992&from=singlemessage& isappinstalled=0。。科研成果(包括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等)需要经过三个环节:一是做出来,二是公开发表,三是得到公认。即使是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在没有得到公认之前它也不是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只是普通成果、甚至是个错误的成果。因此要变革评价方法。

(二)接受“主观性”、“创新非共识”是认识误区

克服开放科学存在的不足的有效方法是解决学术评价客观化问题。科学研究优于其他研究的地方在于科学研究成果的可重复、客观化,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成果本身的可重复与客观化,二是对成果评价的可重复与客观化,当然这是指对成果科学价值评价的可重复与客观化,对成果的伦理、法律、社会、环境、风险治理等多元价值的评价标准是规范化、指标化。伽利略提出的受控实验只解决了实验结果的可重复,实现了研究成果本身的可重复与客观化,实现了成果可重复与客观化的第一层含义。但是,同行评议不能解决成果评价的可重复与客观化(只是对问世时间较长的成果的评价做到了可重复与客观化,例如诺贝尔科学奖的评定),没有实现成果可重复与客观化的第二层含义,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体系的巨大缺陷,对此人们却已经习以为常,认为研究成果经过时间考验才明确其价值是理所当然的,创新非共识是理所当然的,一些人据此排斥、压制自己不喜欢的成果。笔者认为接受创新非共识是一个认识误区,它把对学术成果有不同看法、学术成果需要经过时间考验与学术评价需要及时客观对立起来,把创新非共识、评价主观化视为理所当然,结果导致同行评议的低效率和低品质。

“主观性”、“创新非共识”阻碍评价客观化的原因是长期存在两个认识误区,其一是没有注意和区分学术评价有基本与增强两个功能。学术评价的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增强功能两个层面,基本功能是评价学术成果的基本价值——科学价值,就是评价其新颖性、无颠覆性错误和成果等级(成果等级可以通过其突破的对象或推进的对象的等级确定大致范围),以确认是否可以获得优先权和推荐传播,在评价成果基本价值时无需达成“共识”、不受主观上见仁见智的影响、无需较长时间考验,是有规范展示、规范确认的程序可依,就像技术发明获得专利权一样,评价主观性、创新非共识是受约束的,如果该成果新颖独特且无颠覆性错误,即使不喜欢、不认同、也不能妨碍该成果获得基本价值,原创等一流成果因其等级高、难能可贵,只要获得基本价值的评价就足以胜出;评价的增强功能则是在成果基本价值确定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包括科学、伦理、法律、社会、生态、未来等多元价值,这确实需要经过时间考验、更多同行共识与多元主体评价的认可,比如评选科学大奖。学术评价分两个层面与技术评价分两个层面是一致的,技术评价的基本功能是审定其是否可获得技术优先权—专利(国内和国际专利),技术评价的增强功能则需要时间和市场及社会的考验。以往的“创新非共识”是把学术评价的基本和增强两个层面的功能混淆了。开放评价法包括了学术评价的两个层面的功能:履行基本功能可破除评价主观性、创新非共识造成的阻碍,使得开放评价具有可重复与客观化,使得外行和用户可以参与评价而不再局限于同行;进而履行增强功能,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对成果的科学、伦理、法律、社会、生态等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评价过程及结果的合理化。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具有可重复与客观化,让原创等一流成果及时胜出。因此开放评价法具有客观化与多元化两个特点,以克服同行评议的两个根本性缺陷。

“主观性”、“创新非共识”的第二个误区是把需要时间考验与得到客观评价对立起来,认为短时间内不能给出合理评价天经地义。实际上,评价结果随时间而异,但却是能够做到可重复、客观化的,因为学术评价结论可重复本身就包括该成果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评价结论可以不同,但是在同一时间点上的评价结论是能够做到可重复、不因人而异,这样成果评价客观化与成果评价需要经过时间考验就是一致的。研究成果评价的客观性结论是时间函数,是与时俱进的。正是因为“创新非共识”误区使得人们长期容忍了同行评议的主观性和创新非共识造成的评价不公,以致科学史乃至现实当中出现许多因同行评议主观化、创新非共识造成的对创新成果、特别是对原创等一流成果的排斥和压制。相比之下,技术成果的过程要幸运得多:技术成果完成——申请专利(国内、国际)——进入技术市场和经济市场,在这一例行的过程中,较少受到创新非共识、同行相轻、利益冲突的困扰,技术优先权(专利)的知识产权保障也比学术优先权的保障要有效得多。开放评价法克服了同行评议的缺陷,使得学术成果也有类似技术成果的待遇。

(三)开放评价法实现评价结果的可重复与客观化

开放评价法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学术成果有三类:新资料(新史料、新数据等)、创新成果、突破性成果(包括突破性、原创性、颠覆性成果,统称突破性成果),具有学术优先权的有创新性成果和突破性成果两个等级(新资料的价值体现在这两种成果之中,当然也可以把发现新资料视为创新性成果)。开放评价法对突破性成果给予特别重视,原因有四点,(1)至关重要。其与普通(推进性、常规性、改进性等)创新成果的根本区别是,突破性成果不是延续性的、不是锦上添花式的,而是在方向、层次、范式上的改变、跃升、转型,其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巨大。(2)曲高和寡。其一是不容易被学术权威认可,原因是超前性、学术立场差异、利益冲突、“防御性嫉贤妒能”或“防御性否定”,以及普朗克定理等。其二是不容易得到普通学者、年轻学者追随,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即使认识到突破性成果的真正价值,往往仍然觉得追随成名的、主流的学者和理论对自己更有利。(3)不兼容。不容易被学界、市场、社会接受,因为不像延续性创新那样可融于现有模式,所以不容易被接受。(4)同行评议的缺陷在评价突破性成果时造成的不公最严重。可见,突破性成果至关重要却因为曲高和寡与不兼容而不容易被接受,因此需要给予特别重视。

为克服同行评议的根本缺陷,笔者提出开放(式)评价法这一替代方案,经过15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并提出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法,实现从同行承认到规范推荐(包括申请优先权),基本实现了评价结果可重复与客观化。开放评价包括规范展示、规范确认、规范推荐、规范胜出,其核心是“展示”、“定位”、“查新”、“挑错”、“荐优”、“比较”、“综合”七个要素,“荐优”就是规范推荐(详述见下文)。评价者为同行专家、评估专家、相关专家及有关人士,同行专家主要负责挑颠覆性错误,评估专家主要负责规范认定、查新、定位等其他环节,相关专家及有关人士负责风控、伦理、法律、社会、环境生态、未来等问题的评价,以体现多元价值取向。开放评价具有程序公信力:公开规范、可核验、可监督的方法与流程确保评价结论可重复(12)刘益东:《试论超越同行评议的复合型学术评估法》,《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1期;刘益东:《开放式评价与前沿学者负责制:胜出机制变革引发的云科学革命》,《未来与发展》,2013年第12期;刘益东:《开放式评价:替代同行评议的新方案》,《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刘益东:《外行评价何以可能——基于开放式评价的分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刘益东:《“互联网+代表作”是拔尖人才试金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30日,第1版。。

规范展示反映的是成果的核心贡献,对于创新成果,格式化规范展示其创新点四要素:(1)创新了什么,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新发明等;(2)如何创新的,通过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实现创新的;(3)创新成果及其与其他相近成果的比较;(4)创新的意义与影响。突破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的核心分别是突破点四要素、原创点四要素、颠覆点四要素。因为原创成果和颠覆性成果都是突破性的,所以原创点四要素、颠覆点四要素都用突破点四要素统一表述,内容上可分别反映原创和颠覆性成果的特点。突破点四要素:(1)突破什么(学术定论/主流共识/思维定势/研究范式/现行做法/权宜之计/学术僵局,或技术僵局/技术范式/主流技术/技术系统/应用系统/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技术经济范式/社会发展模式等。其中之一或几个);(2)怎么突破的(通过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实现突破的);(3)突破的结果(突破性成果、原创成果、颠覆性成果等);(4)突破的意义及前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或技术产业领域是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的共同特征。如果是原创成果则与其他相近成果进行比较以凸显其意义,原创开拓的新前沿、新领域,反映出原创不仅是从0到1,还要从1到N,原创必须同时具有“从无到有”和“不断增长”的特点,仅从0到1不是原创(否则所有新东西都是原创了);如果是颠覆性成果,需要指出颠覆性创新替代的原有技术/产业/市场等,开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新模式等。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均可用一句话来精炼表述其核心贡献(13)刘益东:《设立战略家工作室,创建世界一流思想库》,《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第14期;刘益东:《外行评价何以可能——基于开放式评价的分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

对突破点、原创点、颠覆点的四要素进行规范展示,可突出其鲜明的特征与核心贡献。规范展示是开放评价法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规范确认,即同行专家挑颠覆性错误、评估专家查新及定位、相关专家进行风控、伦理、法律、社会与环境等问题的评价确认与盘点比较(四要素是可比较的四个比较点),采取承认推定,即没被普遍否认、没有发现颠覆性错误,就应推荐与传播,进入规范推荐系统。

规范推荐是科研成果经过规范展示、规范确认之后进行的有效推荐,包括五点:(1)所推荐的成果及其特点(突破点四要素、核心贡献一句话);(2)推荐的对象,包括具体用户和用户所及领域,出版机构、基金机构、用人单位,即面向用户、面向广义用户等;(3)推荐机制,针对用户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及总体的需求,进行有的放矢的推荐,包括基于内容的推荐、协同过滤推荐、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基于盘点比较的推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推荐、基于预测的推荐等;(4)置顶推荐。对于突破性、原创性、颠覆性成果进行置顶推荐,突出其重要性,让一流成果及时胜出、及时传播,这是开放评价的特色;(5)将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及突破点四要素录入“主题-前沿”数据库、基本参考文献数据库、优先权数据库,创新性成果及创新点四要素和新资料新史料录入基本参考文献数据库和优先权数据库,都作为前沿成果与他人做文献回顾和研究的起点,既方便同行、用户和学生等的查询,又避免遭到忽视。可确立突破者的前沿地位,与置顶推荐相互加强。由此可见,规范推荐包括了同行承认的优点,又避免其缺点,可以替代同行承认(两者比较如表1所示),让有价值的成果、特别是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及时胜出,得到及时传播和应用。

开放评价法的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同样适于各种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尤其利于评价一流成果和一流人才,主要包括四点:(1)是要求代表作是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即标志性成果;(2)在互联网上公开规范展示代表作及其突破点四要素与核心贡献一句话,罗列同类前沿成果,进行盘点比较;(3)接受同行专家挑颠覆性错误、评价专家查新定级和相关专家做相关评价;(4)对于通过者给予规范推荐。全部流程与开放评价法基本相同,只是有所简化,特别是因为规范展示突破点四要素与核心贡献一句话,突出了一流成果的鲜明特征和优势,加之盘点比较,水平高低一目了然,因此只要做到前两点就能够起到快速甄别一流成果与人才的奇效。开放评价法和“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充分体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高效合理,还可用于第三方评价和人工智能评价等,据此造就学术评论家这一新职业,成为学者的伯乐。

表1 同行承认与规范推荐的比较

开放评价法及其简明版可以解决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的及时胜出问题,也就解决了一流人才的及时胜出问题,体现出在学术上越公平越有效率。一流人才概念模糊,用更具体、更可考核、监督的“前沿学者”界定一流人才为宜,即因做出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而在学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者称之为“前沿学者”,他们是学术带头人(14)刘益东:《1/99法则、SOS法则与前沿学者及智库思想家》,《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36期。。开放评价法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抓大”是指利用开放评价的公开透明、客观公正、高效合理,克服同行相轻、利益冲突,及时甄别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让前沿学者(一流人才)及时胜出,并担任学术带头人(PI)、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和工作室;“放小”是指由于PI与团队成员有年龄差、地位差而少有利益冲突,因此,PI可以凭借眼光和经验足以招聘到合适的团队成员,这样开放评价法就全面解决了高层次人才和普通人才、青年人才的评价问题。此外,甄选出的突破性成果和前沿学者,作为当下的一流成果和一流人才,可作为高端人才帽子的替代品,解决高端人才的时效性和可监督性问题,避免名不符实和过时者占据学术高位。笔者将学者的突破、原创、颠覆性等一流成果的数量、当前置顶数量、与该学科的关联度、当前年龄指数(66岁之前为1,66岁及以后、做出突破等一流成果,年龄指数仍然为1,此后或66岁及以后每增加5岁,减少0.1)等称之为前沿学者指数,可作为一流学科评估的核心指标,以体现当下突破性等一流成果和前沿学者决定学科的国际前沿地位,体现学科以一流人才为本,替代只反映学科平均水平的ESI(基本科学指标)和论文等成果量化加权评分方法(15)刘益东:《用“互联网+代表作”制度甄别拔尖人才》,《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10日,第4版。,可用于第五轮学科评估及今后有关评估。新标准新方法的实施在科教界将引发拔尖人才格局的重新洗牌,出现大量后来居上的机会。

三、开放评价法引发的开放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有两种,一种是知识体系的变革,如哥白尼革命、伽利略革命、牛顿革命、量子力学革命等,另一种是科研体制机制变革,如科学职业化、工业实验室、R&D、科学园区、学术评价、科技奖励制度的出现或变革等。开放评价解决了学术评价客观化问题,其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助于成果和人才的及时胜出与学术优先权制度系统的建立等,使得学术成果与技术成果(专利系统)有同样的流程:学术成果完成——申请优先权系统——规范推荐——学术市场/思想市场。基于程序公信和开放评价实现了对学术成果评价的可重复,这样现代科学对产出学术成果和对学术成果学术价值的评价都实现了可重复与客观化,这将引起知识体系和体制机制及管理的深刻变革。两者关系密切,互有交叉。本文主要探讨开放评价及其实施在体制机制及管理方面引起的六项变革。此外,互联网、数字技术、5G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科技等信息技术、期刊开放、数据开放、设施资源开放平台、数字基础设施和社会及学术界的迫切需求也是这些变革的促进因素。

1.开放评价实现学术评价客观化、多元化。开放评价的学术(科学)价值评审结果可重复,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多元化,不再限于同行,实现了外行参与评价、用户参与评价,该学科之外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参与评价。多元评价主体对成果的学术、伦理、法律、社会问题、风险控制、生态环境、未来发展等进行合理评价,避免学术同行内部的运动员与裁判员一体化,确保科研成果促进学术进步、繁荣经济、人类安全、造福社会、可持续创新与发展。

2.建立学术优先权系统,落实学术优先权制度。长期以来技术优先权已经有健全庞大的专利系统加以保障,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开放评价把学术成果分为创新性成果和突破性(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两个等级,创新性成果用创新点四要素,突破性成果用突破点四要素分别体现其核心贡献,四要素具有结构性和规范性,以此作为学术优先权表述,建立学术优先权系统,就像当年建立专利系统一样,形成学术优先权与技术优先权(专利)的知识产权系统。知识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发表之后(或同时或之前)就可申请学术优先权,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还要加入“主题-前沿”数据库,与优先权数据库共同形成基本参考文献数据库,便于研究参考及与用户对接,因此也引发学术出版方式的变革,以适应学术优先权系统和这些数据库的出现和普及。申请学术优先权是在确定的程序和公示时间后,获得优先权,而以往成果发表之后需要经过一段不确定的时间、同行逐渐认可才行,学术优先权系统的运行可显著减少重复研究,优化资源配置。

3.及时甄选学术带头人、让一流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在科研活动中,学术带头人(PI)至关重要,开放评价让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及时胜出,让一流人才及时胜出成为学术带头人,符合学术进步的后来居上的特点,让当下一流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学术带头人是细分领域的前沿学者,开放评价给予其公开客观的地位,使学术带头人不依赖所供职机构的地位,消解组织壁垒,自行成立前沿学者工作室,成为研究网络的节点,充分体现PI制的优点,在最能发挥作用的研发平台和学术社区落户,充分调动学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持续性。学术带头人甄选团队成员,这样从学术带头人到普通学者的评价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

4.建立真正的学术市场。开放评价客观化和多元化,使评价结果可重复,不因人而异,使外行评价成为可能,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成为可能,使用户成为内行的用户,打破了学术领域只有同行才能评价的金科玉律,用户可以内行地评价学术成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市场和思想市场(思想市场是高端学术市场)。现在所谓的同行承认是同行学术权威承认,因此越高水平的新成果产生同行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越大,突破性成果挑战权威、触动学术权威利益格局而不易被承认。由于用户不是同行,没有同行之间的利益冲突,用户成为内行的用户,有利于突破性成果和一流人才的及时胜出。一流人才与二三流人才的区别不是程度上的,不是95分与70分的区别,而是“方向”、“层次”上的差别,是“有解”和“无解”的差别,懂行的用户当然知道应该和谁对接。解决人才秩序合理化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靠领导者的眼光、胸襟来选拔人才,二是靠学术市场机制、公平竞争,让人才自己冒出来。显然后者更有效。思想市场是高端学术市场,没有思想市场,就难有思想家、难有思想库(高端智库),就像没有市场经济就难有真正的企业家和企业一样。因此建立真正的学术市场和思想市场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科技大爆发、社会急剧变化、蝴蝶效应、病毒效应、不确定性不断增多的当下。

5.新型科研机构的出现与发展。学术评价客观化使得学者显著减少对大学、科研机构的依赖。以往学者的含金量高度依赖其工作单位的学术地位,人们往往认为,美国顶尖大学的助理教授比中国211高校的正教授含金量高,他们各自的教育背景、论文发表的刊物等级等都有很大差距。但是如果都是工科教授,都是发明家,用各自所拥有的PCT国际专利相互交流,距离一下就拉近了,就有可比性和共同语言了。国际专利系统是共同认可的平台,学术优先权系统也起这样的作用。学术市场上的主体包括专家学者、工作室、大学、科研机构,拥有学术优先权的专家学者可成立学者工作室,拥有突破性成果(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优先权者成为学术带头人,可成立前沿学者工作室。前沿学者工作室及其网络将成为学术研究(基础、理论、人文社科、交叉、智库等)的新型组织方式,因为它在目前网络时代、开放科学时代能够最有效率地满足学者、特别是满足优秀学者的四项需要:(1)自由独立、自主研究,符合“学术创新是个人主导的个人行为,学术思想是个人头脑创造的精神产品”(16)李醒民:《学术创新是个人主导的个人行为》,《科学时报》,2010年10月29日,第A3版。的学术研究特点。开放评价的客观化让学者专心治学,成果能够得到及时公正评价,而不必分心于人际关系和学术之外。(2)自立门户、自主研究,有自己的实验室、工作室与团队,拥有科研、人事、财务和管理的自主权,做出突破性成果即可自立门户。(3)经费充裕,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回报充分,实现工作自由和财务自由。前沿学者因在细分领域做得最好或最好之一而容易得到经费,因可提供最好的知识服务而得到应有的回报。(4)便利的科研支持系统,包括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网络平台、软件工具、知识产权、中介与法律服务等。目前已有专门从事研发的企业、研究型咨询公司和智库,还有我国政策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科研机构,开放评价实现的科技评价客观化以及学术市场的建立与运行,将有力地促进它们的发展。

6.开启学术创业潮流。科技创业早已有之,在硅谷、中关村等高科技园区,一部博士论文、一个专利,创办一个企业乃至上市的情况较多,政府为此出台政策予以支持。本文所说的学术创业与科技创业不同。学术创业的组织机构可称之为学术企业,它以生产和销售研究成果和研发成果(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咨询报告、专利、创意、设计、策划、剧本等)这类知识产品为职能。学术企业面对学术市场和经济市场,就像科技企业面对技术市场和经济市场一样。学术企业的知识产品进入学术市场获得学术承认和影响,还可以进入经济市场,赚钱盈利扩大影响。学术企业与现行的科研机构、大学的相同之处是产出,其产出的都是符合学术规范的知识产品,都是争取研究经费和基金。不同之处在于组织方式更灵活,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网络型组织;是基于开放科学的PI负责制,包括独立的工作室、实验室、研究团队,借鉴企业等组织方式运行;也可以置于或挂靠在大学、科研院所之中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有些类似于企业内创业或阿米巴模式。当PI是前沿学者时就会事半功倍。开放评价、研究与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学术市场等的出现为学术企业提供了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各类知识生产机构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条件。实际上,只要从满足优秀学者、前沿学者的意愿和需要出发来设计构建学术企业,必然出现最有活力和效率的赋能式新型科研机构。大力发展科商学院以服务于学术创业、学术企业与科技企业,犹如当年工商学院服务于工商企业。此外,学术创业还解决了高端人才退休问题。作为专家学者,通常情况下学术生涯有50年左右的高能研究时期,包括30年黄金期(36-65岁)和20年白银期(26-35岁,66-75岁),具体情况因人、因专业而异,通常优秀的专家学者学术生涯较长,不少杰出的人文社科、医学学者的高能研究期可以保持到80岁。学术创业由自己决定退休时间,使社会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哈佛大学教授、开放创新理论创始人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Chesbrough)指出:开放科学范式促进了新知识的快速传播,并使得更广泛人群参与到新知识的发现过程之中。……卓越科研的兴起,意味着封闭创新时代,即由集中研发机构建立知识垄断这一模式已经结束(17)Chesbrough H.From Open Science to Open Innovation[EB/OL].[2019-08-06].https://www.fosteropenscience.eu/sites/default/files/pdf/1798.pdf.。开放评价与学术创业让前沿学者(一流人才、潜在的一流人才)及时胜出,让思想家和真正能够出思想的高端智库涌现,快速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智库实力。实施开放评价及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方法和学术创业计划,会有阻力,因此应该建立学术特区,就像当年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一样。在学术特区实行新人新办法。学术特区的建立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最有效措施,与高端智库建设、智慧城市和创新城市建设相结合,完全具有可行性。在开放科学时代,实体科研院所和大学也不会被新型网络科研、教育组织所替代,就像商业实体店不会被电商完全替代一样。但实体大学、科研机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革,顺势而为,才能抢占发展的先机(18)刘益东:《吸引和保持前沿学者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开放评价与原创优先的学术出版至关重要》,《科技与出版》,2019年第10期。。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工智能翻译将解决语言障碍,互联网、5G通讯和虚拟科技等将解决空间障碍,科技全球化即将到来,学术企业将平等参与全球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造福人类社会。

以上六个方面的革命性变化的综合形成了开放科学革命,实现学术人才秩序合理化。它再一次验证了科技史规律:最有效的科研制度就是让人才、特别是让拔尖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科研制度,科技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科技体制机制及管理的演变朝着越来越有效满足学者需要的方向发展,以充分调动学者、特别是优秀学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持续性,让知识创造越来越有效率和品质(19)刘益东:《云科学革命:从科学 3.0 到科学 4.0 的跃升》,《科技资讯》,2015年第20期。。

四、开放评价、开放科学革命与人才制度革命:人才创造力的第二次大解放

众所周知,人才至关重要。人类历史上人才创造力有过多次解放,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是工业革命之后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拥有商业才能、技术才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空前释放,谱写出许多商业奇迹和技术奇迹。开放评价、开放科学革命、学术市场的实施与建立将充分调动拥有学术才能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历史上人才创造力的第二次大解放。为此,首先是要破解学术领域的“一流人才僵局”和人才秩序难题,首次实现一流学术人才的及时胜出和人才秩序的及时合理化。

人才至关重要,人才秩序更加重要。笔者认为人才秩序是指按贡献定分配、按能力定岗位、按需要配资源形成的人才的能力与位置的合理匹配,即一流人才应处于一流人才的位置,二流人才处于二流人才的位置,大材大用,中材中用,以此类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可谓“高低有序,各尽所能”,否则“高低颠倒,内耗不断”。当然,“材”和“用”是专业对口的(20)刘益东:《智业革命——致毁知识不可逆增长逼迫下的科技转型、产业转型与社会转型》,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220页。。按照日常经验理解,一流人才能力出众,应该备受重视,大材大用。但学术领域情况特殊,并非做出一流成果就立刻胜出,因为成就一流人才的突破、原创、颠覆性等一流成果因挑战权威、要后来居上而容易被“非共识”、被排斥,未名的一流人才恰恰是弱势群体,因此要实现人才等级井然有序绝非易事。在学术领域主要有四大阻碍:一是在学术评价方法上有同行评议、同行承认作为金科玉律,存在主观性与创新非共识,在得到同行承认之前的一流成果不是一流成果;二是在科研管理上有学术领域的官本位、“四唯”、“五唯”、崇洋媚外、低标准逆淘汰、“次好最坏”、“二流误事”、“中材大用”等;三是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防御性嫉贤妒能;四是“一流人才僵局”,前三个阻碍因素造成了虽然一流人才至关重要却又得不到重视的大材小用现象,笔者称之为“一流人才僵局”。

同行评议与创新非共识上文已述不赘,官本位早已饱受批评,知网(CNKI)上统计截至2019年共有608篇篇名中有“官本位”字样的讨论批评文章。笔者认为学术领域的官本位负面效应更大,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竞争的游戏规则,扰乱了人才秩序,它和主观性强的学术评价、量化过度的科研管理等共同塑造了奇特的高内耗学术生态。低标准逆淘汰指的是甄选评价的标准低,并不是鱼龙混杂,好坏都通过,而是有人会利用标准低拉帮结派,蒙混过关,排斥好人好事,制造逆向淘汰(21)刘益东:《吸引和保持前沿学者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开放评价与原创优先的学术出版至关重要》,《科技与出版》,2019年第10期。。“次好最坏”、“二流误事”是指一流人才的作用头等重要,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康南特(Conant)所说:“科学事业进步的快慢取决于第一流人才的数目。据我的经验,十个二流人才抵不上一个一流人才”,而未名一流人才容易被“非共识”、被压制或被半埋没,压制者往往就是二流人才,这就是所谓“次好最坏”、“二流误事”(22)刘益东:《试论科商学院、科商智库、科技与商业研究和科商思想家》,《未来与发展》,2015年第8期。。在高低颠倒、中材大用的情况下,防御性嫉贤妒能普遍存在,人才内耗严重。学术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用日常经验来考虑。比如数量和质量水平的关系,前些年有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科研先把成果、论文的数量做上去,然后质量、水平随后自然就会提高了。殊不知,以论文(包括高影响因子刊物的论文)数量论英雄,结果符合这一标准者纷纷上位,中材大用、高低颠倒,结果内耗不断,创新非共识和防御性嫉贤妒能压制了一流成果和一流人才。成果数量上去了,原创成果、突破性、颠覆性成果并没有自然增多。当然,人才秩序、人才内耗、“一流人才僵局”不仅存在于学术领域,从人才秩序的角度分析,可以有效理解科研、企业、行政等各种组织的效率和品质。从正面效应看:大材大用、中材中用,和谐有序、各尽所能,上位者提携后人,下位者见贤思齐;否则必然产生负面效应:大材小用、中材大用,高低颠倒,内耗不断,上位者防御性嫉贤妒能、拉帮结派,下位者怀才不遇、忿忿不平。正反两个方面都说明人才秩序和谐至关重要,秩序依赖(Order-Dependence)是组织和社会的核心特征,人才秩序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秩序等问题是管理学的新议题,值得深入系统研究。

鼓励原创、鼓励突破引领,提升科技实力、智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是理顺人才秩序,要大材大用,避免大材小用。更要杜绝小材大用、中材大用。特别是中材大用隐蔽性强,内耗最大,容易导致上演羊领导狮群的悲剧。实施开放评价、“互联网+代表作”、规范推荐及其引发的开放科学革命,让突破、原创、颠覆性成果和一流人才及时胜出,人才的能力和位置及时合理匹配,实现“高低有序,各尽所能”,破解一流人才僵局,在知识社会普遍实现学术人才秩序合理化,无疑是一场人才制度革命。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笔者提出开放评价法15年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共有四项:

1.破除“主观性”、“创新非共识”误区,用规范推荐替代同行承认,实现学术成果评价的及时、可重复与客观化。科学研究要求可重复与客观化,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成果本身,二是对成果的评价。受控实验解决了实验结果的可重复,实现了研究成果本身的可重复与客观化,但是同行评议因存在“主观性、创新非共识”和“总体上是运动员当裁判员”两大根本缺陷而不能做到成果评价的可重复、客观化与合理化。开放评价法包括学术评价两个层面的功能:履行基本功能使得开放评价具有可重复与客观化,使得外行和用户可以参与评价而不再局限于同行;进而履行增强功能,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对成果的科学、伦理、法律、社会、生态等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评价过程及结果的合理化。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具有可重复与客观化,让原创等一流成果及时胜出。因此开放评价法具有客观化与多元化两个特点,以克服同行评议的两个根本性缺陷。“主观性”、“创新非共识”阻碍客观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同行评议把对学术成果有不同看法与学术评价需要及时客观对立起来,它没有注意和区分学术评价有基本与增强两个功能,基本功能是评价学术成果的基本价值——科学价值,就是评价其新颖性、无颠覆性错误和成果等级,以确认是否可以获得优先权和推荐传播,这一过程无需达成“共识”、不受主观上见仁见智的影响,是有规范展示、规范确认的程序可依,就像技术发明获得专利权一样。不同看法、反对意见并非否定一项成果的充分条件(不同立场甚至相互矛盾的理论同时作为学术权威而存在的情况并不少见);评价的增强功能则是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这需要时间考验、更多同行共识与多元主体评价的认可,比如评选科学大奖。(2)把需要时间考验与得到客观评价对立起来,认为短时间内不能给出合理评价天经地义。实际上,评价结果随时间而异却是能够做到可重复、客观化的。“主观性”、“创新非共识”误区使得人们长期容忍同行评议的主观性和非共识造成的评价不公,以致科学史乃至现实当中出现许多因同行评议主观化、创新非共识造成的对创新成果、特别是对原创等一流成果的排斥和压制。同行承认的“主观性”和“创新非共识”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它不应该成为学术评价客观化的障碍。比较而言,技术成果因有专利系统和技术市场而幸运得多。开放评价法及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克服了同行评议的缺陷,使得学术成果也有类似技术成果的待遇。规范推荐是开放评价的关键一环,同行承认与规范推荐的比较表明,规范推荐包括了同行承认的优点,又避免了其缺点,可以替代同行承认,实行规范推荐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开放评价与规范推荐也是面向用户的学术评价。开放评价实现了客观化,使外行评价成为可能,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成为可能。开放评价弥补了当代科研体系的重大缺陷,使得科研成果和对成果评价都能够做到可重复和客观化、合理化。

2.开放评价引发开放科学革命

开放评价及其实施在体制机制及管理方面引起六项变革,信息技术、资源开放平台、数字基础设施和社会及学术界的迫切需求也是这些变革的促进因素,这六项变革构成了开放科学革命。(1)开放评价实现学术评价客观化和评价主体及价值取向多元化,解决学科专业总体上的运动员当裁判员问题,确保对研究成果的科技伦理、法律、风险治理、社会与环境等问题的合理评价。(2)建立学术优先权系统,落实学术优先权制度。(3)及时甄选学术带头人、强调个人品牌、让一流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开放评价给予学术带头人公开客观的地位,使其不依赖工作单位的学术地位,自行成立前沿学者工作室,成为研究网络的节点,充分体现PI制的优点和个人品牌的重要性。开放评价甄选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甄选团队成员,全面解决人才评价问题。前沿学者作为高端人才帽子的可监督的替代品,其有明确的突破性成果以表明自己在国际学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接受学术界及社会的监督。(4)建立真正的学术市场。开放评价客观化和多元化,使外行评价成为可能,使用户成为内行的用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市场和思想市场(思想市场是高端学术市场)。解决人才秩序合理化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靠领导者的眼光、胸襟来选拔人才,二是靠学术市场机制、公平竞争,让人才自己冒出来,后者更有效。(5)新型科研机构的出现与发展。学术评价客观化使得学者显著减少对大学、科研机构的依赖,拥有学术优先权的专家学者可成立学者工作室,拥有突破、原创等一流成果优先权者成为学术带头人,可成立前沿学者工作室。前沿学者工作室及其网络将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型组织方式。(6)开启学术创业潮流。科技创业早已有之,本文所说的学术创业与科技创业不同,学术创业的组织机构可称为学术企业,它以生产和销售研究成果和研发成果这类知识产品为职能,产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产出一样,而且同样竞争科研经费,但是组织方式更有活力。学术企业面对学术市场和经济市场,就像科技企业面对技术市场和经济市场一样。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工智能翻译将解决语言障碍,互联网、5G通讯和虚拟科技等将解决空间障碍,科技全球化即将到来,学术企业将平等参与全球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造福人类社会。

3.人才制度革命:人才创造力的第二次大解放

历史上人才创造力有过多次解放,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是工业革命之后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拥有商业才能、技术才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空前释放。开放评价、开放科学革命、学术市场的实施与建立将充分调动拥有学术才能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持续性,发生人才制度革命,实现历史上人才创造力的第二次大解放。首先是破解学术领域的“一流人才僵局”和人才秩序难题,首次实现一流学术人才的及时胜出和人才秩序的及时合理化。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我国率先发动人才制度革命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4.实施“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破解一流人才僵局,让大材小用者及时胜出

目前我国科技界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引进吸收、国际合作、成果规模、榜单排名等都已经做得很好,但是国际榜单排名并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科技的真实水平,“榜单科技”、“榜单教育”不能反映原创、突破、颠覆性成果明显偏少的现状,引进吸收等四大科研红利逐渐消失,目前科技界要做的是啃硬骨头、打攻坚战,而这高度依赖一流人才,但是现行的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标准及方法却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例如双一流是指世界一流,但是学科评估出来的A、A+,只表明国内相对水平,不反映国际相对水平,不能反映与国际一流学科的差距或比较优势,出现“只见一流学科,不见一流学者”的窘况(23)刘益东:《开放式评价与学术市场:彻底解放学者的创造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国家对一流人才既有巨大迫切的需求,又有充足经费和科研条件,但因人才评价标准错位(把二流人才标准误认为是一流人才标准,依据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篇数识别不出一流人才)和同行评议的创新非共识及利益冲突,无法及时解决一流人才匮乏问题,甚至陷入“一流人才僵局”。科技史表明,水平越高的学者越能用一项代表性成果来体现其学术水平,如诺贝尔科学奖、菲尔兹数学奖、陈嘉庚科学奖,没有突出成就的普通学者则只能用成果数量、头衔等综合因素来体现价值。美国科学院院士选举标准中就要求必须有一项非常突出的成果。“互联网+代表作”要求代表作是突破性成果并用突破点四要素规范展示,通过与世界一流同类成果盘点比较,水平高低一目了然。用前沿学者指数替代ESI和论文等成果量化加权评分方法,充分体现一流学者对于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作用。为避免阻力,可在新建立的学术特区进行试点,新人新办法,设立前沿学者工作室,破解一流人才僵局,让大材小用者及时胜出,率先用新法引才的学科、高校和城市可后来居上,快速建成一流学科和智慧城市,快速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与智库实力。

猜你喜欢
客观化成果学术
中医舌象特征客观化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与可视化分析
中医舌诊客观化技术发展分析及应用探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工大成果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民事司法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内涵探讨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运动心理学研究走向:主观客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