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陆阳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当当网公布了这样几组战报:1分钟销售图书350多万册;1小时销售图书680多万册;到上午10点29分,收订码洋超过去年读书日全天;书香节累计收订超过2.1亿册!京东也不遑多让,推出各种直播荐书活动,4月24日总结数据,读书月覆盖人数超8亿,购买用户超过700万。
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我们应该已经看到了足够多的关于“读书”的新闻。曾经,4·23这一天被用来提醒我们读书,后来,读书日变成没读书忏悔日,变成买书日,变成制订完不成的读书计划日,变成文化行业集体“立flag”日……名人推书、直播荐书、云上朗读,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成了一场全网的“狂欢”。
然而,这样的热闹只有一天。我们带着蓬勃的激情去买书、列书单,在书山书海中挑挑拣拣,为了达到满减标准想尽办法凑单。隔几天,收到一箱箱的书后,发愁的事变成了“这么多书到底应该放哪儿”。至于看完?想都没想过这事。
“购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单纯为了买书而买,尤其是当看到有促销,就会忍不住买来一堆自己感兴趣却根本不会翻的书,这难道不是一种冲动性消费吗?其本质和我们在“双11”買来一堆不常用的东西一模一样。这和读书的关系已经不大了,而只是在发泄购物欲望,或者是“捡便宜”的心理在作祟罢了。
真能从商业、娱乐的喧嚣中跳出来,真去读书,才不负读书日的本来意义。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有意设立这一节日时,本意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是贫穷还是富有,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真正的读书人不会太在意买书、读书的特定日期,只要遇到心仪之书,无论何日何时,都会买来甚至借来,随时随地品读,三国时的大儒董遇说读书有“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欧阳修言读书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在他们看来,天天都是“读书日”。
身在消费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在手机、电脑上以新闻、视频等各种方式接受资讯,传统的纸质阅读显得“物以稀为贵”了。于是,读书日总给人一种只有这么一天,大家才想起来真正捧起一本书来读的感觉。
美国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第一部时,片中人物清一色地使用平板电脑来阅读、工作;而到80年代拍摄第二部时,影片里的角色却纷纷拿起了纸质书。事实正是如此,哪怕再过几百年,未来的人都能明白,读书是一件多么富有乐趣的事情。
读书本寂寞,只管“买书”不管“读书”,让“读书日”为“买书日”让步,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希望我们多一点冷静,少一点喧嚣,多一分面对知识的赤子之心,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