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研究

2020-05-27 09:47景建军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首先,分析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主要包括农村意识形态弱化、乡村文化主体的空心化、城乡文化差距扩大阻碍城乡融合、乡村文化产品发展滞后严重、传统村落文化“空洞化”。其次,从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地位、实施乡土文化重构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构建。最后,提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

关键词: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 城乡文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233-02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俱增。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和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使乡村文化重塑显得非常迫切。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使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严峻挑战,比如文化传承断裂、价值取向缺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弱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亟待加强等。乡村文化塑造可加强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构建乡村主流价值观,为实现城乡全面融合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

1.农村意识形态弱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都普遍面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弱化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中央强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非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不断蔓延的趋势,影响和阻碍了广大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当然长期以来农民群体的话语主导权较弱、发声渠道受限,也是导致削弱农村地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素质偏低、宗教思想入侵、宣传队伍不健全等是农村农民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主要表现。

2.乡村文化主体的空心化

农民是乡村文化发展和建设的主体,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口转移的推拉力作用导致大量农业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且流向城市的大都是青壮年,大量老人、儿童和妇女则留在农村。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这种人口的持续外流构成了文化主体的缺位,对乡村文化振兴构成巨大挑战。人口流失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削弱了文化交流,文化活动变得更为单一化。人口流失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导致农村文化传承创新难以实现,传统乡村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是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随着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他们最终会因不能及时更新知识或者跟不上时代步伐而被边缘化;而作为乡村文化主要传承力量的青年人却离开农村、涌入城市,最终导致乡村文化主体出现空心化,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

3.城乡文化差距扩大阻碍城乡融合

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乡村文化要振兴也同样要走城乡融合的路。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致使城市和乡村在文化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伴随大量农民进城打工,逐步在城市安家,城乡文化的差距带来的冲突,严重阻碍了城乡文化的融合。这种城乡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冲突,以及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冲突。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致使一些優秀的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产生隔离,得不到城市文化的接受认同,乡土文化出现了收缩;另外农村的农耕文化与城市的工业文化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城乡文化的融合发展。

4.乡村文化产品发展滞后严重

乡村文化产品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足与供给无效并存。市场经济中的产品主要由企业和政府供给,一般商品由企业来提供,公共产品则主要由政府提供。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人口密度普遍偏低,文化产品建设成本高,利润回收不易,致使企业投资农村意愿弱。而地方政府受财源限制,投入文化产品能力不强,再加上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较为单一化,侧重于有形物质的投入,而轻视对无形物质的开发,忽视文化产品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出现某些农村地区文化产品供给浪费和无效。

5.传统村落文化“空洞化”

城乡二元体制、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传统村落自身保护的不足等,使得传统村落文化出现“空洞”。近些年来,国家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效果明显,但二元体制仍然积弊甚深,致使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制约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另外,现代化快速发展,对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村落产生严重冲击,村落居民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崇尚现代城市文化。传统村落文化出现了更多的“空心化”“衰退化”。最后,传统村落自身保护能力不足也是“空洞化”的原因之一。传统村落大多数位置偏远,发展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投入严重不足,自身经济发展基础和能力较弱。大量村落中青壮年群体的迁移外流,使村落失去了保护和传承的生机活力。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构建

1.加强意识形态引领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是乡村文化重塑的核心所在。党的十八大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乡村文化来源于农民,扎根于农村,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离不开群众,要走好群众路线,激发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的积极性。乡村文化的振兴要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中国梦”等送到农村基层,引导农村文化与国家主流思想、核心价值观念融合协调发展,重塑乡村文化之魂,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其次,要把唯物史观运用到农村文化的演进过程中,保证农村文化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不断地强化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为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2.实施乡土文化重构

乡土文化重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在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乡土文化重构是对现代价值观和乡土价值观的融合,通过乡土文化重构使乡村精神面貌,进而吸引外流人口或能人返乡创业,助力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乡土文化重构是多维需求的重合。乡村居民对乡土文化的重构是内在自发的需求,乡土文化重构能为村民提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乡村文化环境。其次,乡土文化重构也要树立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乡土文化重构的全过程。从五大发展理念看,创新是乡土文化重构的源泉和动力,协调是乡土文化重构的内在要求,开放是乡土文化重构的必由之路,绿色是乡土文化重构的生态诉求,共享是乡土文化重构的价值目标。乡土文化重构,能促使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也能净化乡村生态、优化乡风民风,创造良好的乡村文化环境。

3.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首要任务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摒弃城乡发展原有的思维模式,在城乡融合过程中要倡导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价值观念。实施城乡融合,要强调城乡要素互通,既包括技术、资金、土地等的融合,也包括城乡文化要素的融合。在所有要素的融合中,文化的融合是价值层面的融合,也是城乡各要素融合的前提。因此在乡土文化的重塑过程中,要注重城乡文化的融合,通过全方位、全要素的融合,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另外,还要加快解决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产业发展等相关制度的改革,破除制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障碍。

三、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工夫。在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使核心价值观能够统领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地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依托广播站、文化馆、展览馆、活动室等多样化的文化场所,充分利用村民会议、集中宣讲等重要活动,学习典型事迹,传播正能量,弘扬宣传核心价值观。同时要利用报纸、海报、电视、视频会议等现代新媒体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弘扬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切实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就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激发农民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再造乡村文化的新业态

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既要传承千年文脉,又要体现时代性特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以文化的繁荣兴盛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的构建,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的同时,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重构。一是再造乡村文化的新内容。大力推进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做好相关编制整治规划工作,大力保护好乡村的风土民俗、文物古迹、农业遗迹和传统村落等生态文化景观。二是再造乡村文化繁荣的新业态。首先要提高对乡村文化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引导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为乡村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其次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依托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同时借助新媒体力量来开发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乡村经济的增长点。

3.重构乡村文化新主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突破人才瓶颈的制约。乡土文化建设,人才是关键,要打通城乡人才流通机制,打造更多的乡土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加强乡村人才振兴,加快发展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同时,要创新乡村文化人才培育机制,鼓励社会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在重构乡村文化主体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的领导力量,帮助和扶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一方面要利用市場的力量,积极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力量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促进乡村文化全面振兴和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乡村新乡贤、能人精英等乡土人才和文艺团体、各种议事会等基层组织的核心骨干作用,积极引导吸引一批懂农业、恋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扎根农村,投身农业,服务农民,切实扭转乡村文化主体的“空心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蒋和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6).

[2]周锦,赵正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9).

[3]李明,陈其胜,张军.“四位一体”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9(12).

责任编辑:赵世鹏

[基金项目]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2020年创新科研支撑项目;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文化治理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山东实施乡村振兴新动能培育研究”(18CCXJ17)。

[作者简介]景建军,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