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文化文物资源来说,襄汾无疑处于文化高地,它是一座集人类起源、国家起源、黄河文化起源于一身的古老城市。汾河流域孕育的襄汾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也是襄汾得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前提。概述襄汾历史文化遗产的状况,了解丁村文化与陶寺文化,分析襄汾文化遗产传承现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开发与保护襄汾文化遗产的对策,旨在保持襄汾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发展特色文化。
关键词:襄汾 文化遗产 丁陶文化 传承 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231-02
文化遗产承接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脉搏,在新时期下召唤着更加热血而又磅礴的精神力量,不光具有重大的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能够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看重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和精神感召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它可以召唤国民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襄汾居于晋南,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襄汾历史文化遗产状况概述
1.襄汾文化形成的生态环境分析
人类创造的任何文化都离不开流域,它为文化的诞生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襄汾县的名称始于1954,是由原来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而成,取其中的襄与汾两个字来命名,合成“襄汾”。
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山西的母亲河,同时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自古以来,汾河流域自然条件就十分的优越。汾河流域沿途形成众多的冲击平原,黄土沉积深厚,地势开阔平坦,土壤松软肥沃、质地均匀,其中富含丰富的矿物质,不容易风化,起到很好的保水、供水的作用,为形成大片的耕种农业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汾河贯穿于襄汾县的中部,水资源比较充沛,灌溉事业发达。除此之外,汾河流域煤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山西是煤炭大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功不可没,襄汾也不例外。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大自然的赐赠,为襄汾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重要保证。
2.襄汾历史文化遗产概况
晋南地区在上古的尧舜禹时期就是军事活动的重要基地,在这里诞生了很多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尧选贤禅让的故事深入人心、介子推割骨奉君感人至深、龙澍峪上小唐王安军岭上乱点兵,留下了李世民、尉迟恭相爱相杀的故事、程婴舍弃亲子救下赵氏孤儿,只为仁义。还有春秋霸主晋襄光、汉朝的张良、元曲大家郑光祖等,这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文学无不昭示着襄汾人的精神品格,展现出这个古村落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民间智慧。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形式多样:天塔狮舞、尉村跑鼓车、丁村土布、太平面塑……充分展现了襄汾县特有的风土民情和雄厚的文化根基。更重要的是,十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丁村人就开始在这里活动,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被誉为最早的中国,丁陶文化使襄汾散发着浓厚的文化韵味。
二、襄汾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丁村文化与陶寺文化
1.丁村文化
提到丁村,襄汾人无不谈及丁村遗址,这是当地居民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丁村遗址是周口店之后又一大关乎人类进化的重要发现。1954年,通过考古学家的挖掘,令人兴奋的三枚人牙化石出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地区以外的地方第一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从其大小、颜色、石化程度等方面判断,主人是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儿童。这些发现弥补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和早期智人的空白。从其形态、特点上看,认为是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古人阶段,将其命名为丁村人。2015年,九龙洞发现了大量的石制品,考古学家推测这里是17万年前丁村人的石器打制加工场,为后人研究古人类打制石器的技术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在过水洞,除了有丰富的石制品外,一些破碎的动物化石与红烧木块、碳屑同时出现在黄土层里,说明这里曾经可能是丁村人野炊,分享食物的地方,也是丁村遗址群发现的首个人类用火的遗迹。在老虎坡处,专家发现了大量的大块砾石,这些砾石并非从河流搬运来的,岩石的重量在人类可承受的范围内,而且都是刻意挑选来的,还有后期加工的痕迹,专家推测这是10万年前可能具有窝棚室人工建筑的痕迹。
2.陶寺文化
临汾是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新石器时期以来的仰韶文化依次为枣园文化、庙底沟文化与西王村文化,龙山文化继续发展依次为庙底沟文化二期和陶寺文化。通常认为庙底沟文化二期是陶寺文化的前身,但其实晚期的庙底沟文化二期与陶寺文化的早期发展差异性较大。“早期的陶寺文化主要是以新的文化要素为主体,吸收了当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和东方、日方文化的交汇撞击下形成的。”撞击和融合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襄汾的陶寺遗址属于早期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以东7000米处,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早期陶寺文化分布范围是比较小的,局限在陶寺遗址,发展到后期影响力不断扩大,辐射到四周。陶寺类型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晋西南的临汾辖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史前都城功能区最齐全的大型城址,早期和中期的都城遗址大约在公元前2300-2000年,分析中期的都城城址的功能,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社会分化的程度已经比较高了,具备了形成王都的条件。陶寺遗址是符合王都建设标准的,研究其形成的背景环境,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从发现陶寺遗址一直到现在,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拥有这么全面的文明起源形成的标志。陶寺遗址在很多方面与尧都文化相契合,是中华文明5000年来重要的文化基石和支点,被称为“最早的中国”。
三、襄汾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1.宣传力度不够、吸引力不足
都說旅游旺季不适合旅游,游客过于集中,有时候会用一个上午去等一个景点。在江浙沪一线城市,旅游旺季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但襄汾,一个拥有丁村和陶寺两大重要遗址的县城,在旅游热季游客都寥寥无几,更何况淡季。政府对外宣传力度不足,对景点特色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没有足以吸引人眼球的象征性文化。
2.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层次低,旅游产品单一
丁村遗迹和陶寺遗址旅游主要都是以静态展示为主,游客大多走马观花,还未挖掘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就匆匆离开,景区内缺乏代表性的遗迹,需要更深层次地开发利用。此外,景区内旅游产品单一,形式简单,景区氛围不足,还缺乏指示牌。这里人流量稀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走完整个景区,且缺少让人印象深刻的景点。
3.旅游服务设施落后,亟须提升和完善
襄汾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与周边县市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事业相比,略显落伍。面对慕名而来的游客,襄汾在景区的建设、配套接待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难免使游客期望值大大降低,打造文化县城的目标遥遥无期。当前,丁村与陶寺两处遗址基础设施在不断地完善,改善道路交通,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当地居民对文化了解不够深刻,部分居民对外来游客有排斥现象,讲解员质量不高,游客住宿条件紧张等,严重影响着景区的整体形象。
四、襄汾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在文化对外宣传中,政府起着主导性作用,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刻不容缓。但是,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群众的力量不容忽视。政府需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吸引民间资本注入,融入新鲜的血液。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加大文化宣传力度,使其成为全民性的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自觉保护宣传。政府也可以通过媒体、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丁陶文化,知道襄汾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世界,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打下良好的根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襄汾文化的魅力与独特性。
2.选择优势项目进行重点开发与保护
说起大同,会让人想起云冈石窟、悬空寺,说起西安,会让人想起秦始皇陵兵马俑。襄汾要打造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无疑就是丁陶文化。打造特色的文化主题景区,应对丁村文化中古建筑物、化石、九龙洞、过水洞等有代表性文化进行重点开发,突出特色,使其别具一格。陶寺遗址彰显着尧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一个值得努力打造的文化大牌。丁陶文化在人类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本就该让世人了解,政府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支持文化的创建。大家慕名而来参观丁陶文化之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之时。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其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与支持,景区的供电、排水、交通运輸、通讯等都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正常运转。要想富,先修路,道路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旅游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是企业或者个人来完成的,需要在政府的主持下完成。政府可以在税收、经费补贴、开发许可证等上给予优惠,吸引更多人投资建设,提高景区整体建设的规模。
五、结语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在发挥文化遗产潜在的教育功能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丁陶文化,一个是承载着远古时期人类文明的存在,一个代表着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类的发源地,不仅具有考古价值,更是这片炙热的土地上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融合。作为历史的见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对人民的负责,对襄汾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拓宇,莫多闻,胡珂,等.山西襄汾陶寺都邑形成的环境与文化背景[J].地理科学,2013.
[2]余池明.习近平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及其指导意义述论[J].中国名城,2018.
[3]王益人.丁村考古60年:回顾与展望[N].中国文物报,2014.
[4]王媛.丁村遗址群考古再获新成果[N].山西经济日报,2015.
[5]廖飞.论我国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政府责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6]邓显超,黄小霞.习近平文化软实力思想初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
[7]张建华.“旧石器考古在丁村”学术论坛举行[N].临汾日报,2017.
责任编辑:孙瑶
[作者简介]张咪咪,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