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霞 李宏宇 高远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心理过程,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认知,而且还要形成情感认同,只有这样才会有效外化于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随之产生的网络圈层,给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网络圈层给核心价值观教育造成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策略。
关键词:圈层化 认同教育 情感认同 行为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142-02
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备军,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至关重要。然而,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微信、QQ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介产生的网络圈层,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新的挑战。
一、研究的重要意义
圈层结构理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他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该理论在2016年得到了教育学者的关注。Web 2.0时代的到来,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数字化、虚拟化和碎片化,网络圈层化得到了学者的重视。陈志勇将网络圈层化定义为个人社交圈子化、信息获取定制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交互趋势。这一观点很好地诠释了网络圈层化的本质和特点。
“95后”大学生思想解放求实求新,敢于否定旧事物、旧观念,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追求个性、崇尚自我。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大学生,往往因信仰、兴趣、爱好等不同,拥有不同的朋友圈、同学圈、生活圈等。圈子之间私密性强、传播度高,教育者往往被隔离在圈外,监管难度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了解网络圈层给价值观认同带来的影响,为高校应对网络圈层化的负面影响,做好核心价值观培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现实困境
为全面了解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我们对中国民航大学部分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共获取228份有效问卷,覆盖本专研三个层次的学生。
1.知与行存在脱节
96.87%的人认为,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83.79%的人表示,清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75.99%的人表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73.98%的人表示,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总体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识度、理解度和践行方式方面,学生认知情况较好。
但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不能只局限于提升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层面,还应促进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与行为认同。我们发现,在对索取与奉献、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选择时,一些“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了影响,67.92%的人认为,在就业选择上,争先到待遇丰厚、环境宜人的地方去;19.71%的人赞同,“某运动员获得国际大赛冠军后,认为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与国家没有关系”的观点;在对入党动机的回答中,追求理想和信念(39.33%)、增强就业竞争力(17.52)、追求政治荣誉感(10.51%)、谋求仕途发展(8.97%)、认为党员在地位上具有优越性(7.38%)、看别人入党了也要求入党(2.1%)、个人或家庭有面子(1.73%)。可见,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离我们的教育目标存在差距,需要提高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行为认同。
2.主流声音传播受限
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2小时的占81.0%,超过4小时的占32.8%,超过6小时的占13.8%;46.5%的学生上网关注最多的是社会热点和文体娱乐,58.2%的学生通过网络聊天交友、浏览新闻、娱乐和购物,对教育文化关注率仅为6.26%,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和查阅资料仅有41.8%。无人不网、无时不网和无处不忘的网络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不容小觑。
以微信为切入点,调查网络圈层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73.33%的人在使用朋友圈设限功能,其中28.51%的人表示,自己经常使用此功能。在设限对象上,对陌生人和不大熟悉的朋友设置朋友圈权限的占比最大,分别是37.28%和32.89%;29.82%的人对家人进行设限;28.95%的人对辅导员设置朋友圈权限,21.05%的学生对专业教师设置朋友圈权限。尽管大部分(占比84.5%)学生认为辅导员是对自己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但不少学生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排除在个人圈层外,通过决定圈层内信息传播的受众和范围,意味着圈层外的信息难以介入。不少学生对待校园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采取屏蔽或者忽略态度,他们只關注“有用的”“感兴趣的”信息。可见,网络圈层会减少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话语交互,使大学生疏远高校努力构建的网络教育平台,削弱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效果。
3.监督管理难度加大
移动互联网加速了信息大爆炸。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辨识能力,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调查发现,当遇到别人在朋友圈讨论有争议或敏感话题时,9.65%的人会予以回应,43.86%的人选择“与我无关,不予理睬”,仅有13.6%的人会“避免时态朝不良方向发展,向老师或班委寻求帮助”;当遇到别人在微信群里讨论有争议或敏感话题时,10.09%的人会予以回应,45.18%的人选择“与我无关,不予理睬”,仅有13.16%的人会“避免时态朝不良方向发展,向老师或班委寻求帮助”。
学生加入的不含教师、学生干部在的微信群普遍较多,56.14%的人有10个以上微信群。由于教师和学生骨干等被隔离在圈外,容易形成一个个不容易覆盖的信息盲区和管理盲区,这些微信群为传播负面信息和敏感信息提供了庇护,不利于信息过滤、价值引导。
三、对策建议
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认知,而且要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这样才会落实到行为实践。通过在圈层化视域中加强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有利于减少网络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再造网络圈层,增强理论认同
理论认同是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前提,是通过宣传教育将核心价值观“从外面灌输进去”,将之转化为思想认识的过程。网络媒体为核心价值观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因此,要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首先要注重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各个方面。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高校要主动培养熟悉传播规律、引领舆论风向、吸引大量粉丝的校园“红色大V”和网络评论力量。教育者要改变过去“长期潜水、偶尔冒泡”的状态,主动介入主流网络平台,进行“强势发声”,参与主题讨论,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学生讨论互动,帮助大学生筛选有价值信息,传播正能量。
积极打造正向圈层。高校可为不同兴趣、专业和文化圈层的大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节、网络文化节、民族文化节等活动,拓宽大学生认知边界。高校还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大力发展网络舆论平台,鼓励发表各种观点,交流经验和知识;同时通过开发有意义、有意思的网络文化产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2.改变沟通姿态,增强情感认同
核心价值观认同就是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情感、意识、意志、信仰的过程。事实上,核心价值观是无法仅仅依靠舆论宣传、思想灌输等方式培育的,还需依靠环境熏陶、榜样示范、情感体验等方式,增进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善于整合网络教育资源,重视学生话语权,倾听学生心声,贴近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新媒体的黏度。
高校要強化内容至上的思维,不仅要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主要内涵等讲得明白、讲得透彻,还应以内容为中心创新话语结构,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时尚新颖、生动活泼的话语,善用网络语言,拉近师生距离,让大学生看得下去、听得进去。
3.融入网络圈层,增强行为认同
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是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为自觉的过程,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旨归,也是价值观内化的高级阶段。只有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行为、付诸于实践,才能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效用。
大学生在网络圈层的表现,是其圈层外尤其是线下思想和行为的延伸乃至放大,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引发不良的连带效应。因此,在圈层背景下,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不能孤立开展,需要实现圈内外的互动发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教育、管理和服务各环节,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骨干、校园环境等物质环境,也包括校园文化、社会思潮、网络舆论等精神环境。这些因素能否有效融入学生圈层,从“圈外人”化身为“圈内人”,是发挥思想引导、促进行为实践的关键。
调查发现,认为学生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占72.44%;认为学生骨干起到先进带头作用的占77.16%。高校要鼓励学生党员及骨干在网络上积极发声,为教师圈层和学生圈层搭建互联互通渠道;要积极组建学生网络社团、提高学生组织在网络空间的活跃度,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发挥其引领性、示范性作用,促进圈层的交流互动,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促进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仝泽民.“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8(6).
[2]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3]吴晓利.“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7(12).
[4]郑欣,朱沁怡.“人以圈居”: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化传播研究[J].传播学研究,2019(7).
责任编辑:杨国栋
[作者简介]钱文霞,中国民航大学学工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宏宇,中国民航大学学工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远,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