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洁,汪信,何丽,刘畅,张英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麻醉科,四川 泸州)
成人围术期体温升高发生率较低,但小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以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围术期极易发生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一般发生在麻醉诱导后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之后。既往有研究发现小儿术后体温升高的发生率为60%以上。因此,本实验拟探讨丙泊酚联合七氟醚运用在小儿断指再植手术中对患儿体温的调控作用。
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在本院行断指再植手术的患儿60 例,ASA 分级I/II,年龄2-5岁。根据麻醉维持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C 组实行七氟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P 组实行丙泊酚复合七氟醚+ 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室后常规监测基本生命体征、麻醉深度及体温。麻醉诱导均采用予8%七氟醚4 L/min 进行吸入麻醉诱导,同时给予舒芬太尼0.3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mg/kg 静推。术中维持:对照组C 组实行予1.5%-3% 的七氟醚+ 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P 组实行异丙酚1mg/(kg·h)微泵注入复合0.5%-1.5% 的七氟醚+ 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两组患儿均根据生命体征调整麻醉药剂量。平均动脉压力在60-80mmHg之间,呼气末二氧化碳(end-tidal-carbon dioxied,ETCO2)为30-35 mmHg,麻醉深度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45-55 之间。
记录术前、手术开始后1h、2h、3h、4h 患儿的口腔温度,记录患者苏醒质量。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 0 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维持时间、BIS 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 组患儿术中ETCO2略高于P 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术中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儿术中情况比较
注:*表示P<0.05
C 组手术开台后2h 体温出现明显增高,其中又以手术开台后3、4h 体温增加最迅速,C 组手术开台后2、3、4h 体温均高于P 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围术期体温比较
表2 两组患儿围术期体温比较
注:*表示P<0.05
组别 术前 开台后1h 开台后2h 开台后3h 开台后4h C 组 36.7±0.3 36.7±0.4 37.1±0.4* 37.3±0.5* 37.3±0.4*P 组 36.7±0.5 36.7±0.3 36.8±0.2 37.0±0.4 36.8±0.3
两组患儿手术结束到术后拔管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 组患儿苏醒后烦躁发生率低于C 组、苏醒质量高于C 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苏醒质量比较
小儿上肢手术因其手指短小,血管神经小,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手术室温度及湿度过高,以及小儿术前紧张哭闹[1]、手术中消毒铺巾过多、全麻装备中紧闭的麻醉回路,都极易引起患儿体温升高,小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术中散热少于成人,在全麻作用下血管收缩及寒战反应受到抑制,外界环境对患儿体温影响大,造成术中体温升高。体温增加后会引起患儿代谢增加,代谢增加又会进一步引起体温增高等恶性循环。体温增高又会使二氧化碳聚集,造成酸中毒,酸中毒进一步影响苏醒质量[2]。
既往研究发现丙泊酚可以引起患者短暂的全身血管舒张,并促进体温从核心到外围的重新分配。一旦发生重新分布,热量就散发出去了,并且会持续到整个手术过程中。因此我们推测本实验中,P 组手术开台后患者口腔温度低于C组,其原因与上述机制有关[3]。
另外,本实验中发现P 组苏醒质量高于C 组,其原因可能为七氟醚麻醉诱导和苏醒非常迅速,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儿科手术中。但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较其他麻醉方式高[4],成为麻醉医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七氟醚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机制可能与七氟醚诱发癫痫样脑电活动有关[5],也有研究发现七氟醚麻醉苏醒过快,中枢恢复时间不一,大脑皮质尚处于抑制状态时皮质下中枢已被解放,出现中枢局灶敏感化,影响患儿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在某些有害刺激的作用下,全麻苏醒期患儿对不良刺激敏感化,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过度兴奋而诱发躁动。而丙泊酚本身可产生欣快和舒适感缓解术后不愉快,故在七氟醚麻醉苏醒期可以较好地起到降低躁动作用[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