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吉文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中心医院放射线科,吉林 延边)
前列腺癌是男性群体常见的生殖系统病变,在疾病早期实施手术切除方案可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但是前列腺癌在早期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所以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开展临床确诊工作,秉承着“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癌组织扩散风险。当前在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病情诊断时,包括MRI、CT、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多种影像学诊断路径,其中MRI 与CT 在诊断前列腺癌患者时的应用广泛。本文主要以本院62 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实验,分析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病例资料来源于本院特定时间段内收治的62 例前列腺癌患者,入选的患者样本均完整收录在病例档案中,且患者与家属了解此次研究实验的目的与意义,在知情同意书上自愿签字。排除造影剂过敏、重大脏器官障碍的患者。依据诊断路径将患者均等分为31 例对照组、31 例实验组,平均年龄分别为(62.41±3.62)岁、(62.57±4.24)岁。组间数据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3 处理后,呈现出数据相似性(P>0.05)。
对照组采用CT 扫描方案,检查仪器的型号为64 排128层螺旋CT 扫描机,在扫描开始之前的2h 需要指导患者增加饮水量,确保膀胱处于充盈状态,之后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具体以仰卧位为主,然后对患者的前列腺各个部位进行扫描,主要包括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等,在扫描的过程中,需要对层厚、层间距、矩阵进行设置,具体数值分别为5mm、5mm、256×256,然后选择碘海醇注射液这一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具体剂量控制在90-105ml,主要以静脉注射为主,在注射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液体流速为每秒3ml[1]。
实验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方案,仪器型号为1.5T 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前的4h,需要对患者进行禁食处理,并且要指导患者将膀胱的尿液排空,之后在仰卧位扫描患者前列腺的各个部位,扫描部位与对照组相同,运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时需要设置视野、时间间隔、层距、矩阵等参数,具体为180×180cm、120s、3cm、384×380,之后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向患者体内输注0.2mmol/kg 钆喷酸葡胺造影剂[2]。与此同时,需要向患者体内输入浓度为0.2%生理盐水(20ml)。在做好上述操作后,在患者的相关部位进行增强扫描,这时仪器就会生成相关资料来展示患者的病情状况,随后由本院2 名影像学分析专家进行图像评测。
将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 扫描与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
选用SPSS.23 处理本文所有数据资料, 此次指标在临床上以计数资料显示,开展卡方检验,最终结果以% 表示,P<0.05 证明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对比如表1 所示。
表1 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对比
前列腺癌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男性,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男性占比较大,这就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日俱增,癌症的转移与扩散会给患者带来死亡风险,所以需要及时开展病情诊断工作,依据患者的病情状况,科学的选择手术治疗方案。由于前列腺癌在早期的临床表征不具有特异性,所以难以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病情确诊,当前我国主要以病理穿刺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但是由于该检查方案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创伤,所以临床应用价值有限。当前主要以MRI、CT 等影像学辅助检查方案为主[3-5],动态增强扫描作为一种全新的检查成像技术,具有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的优势,可以在多个层面与角度对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详细检查,从而明确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肿瘤转移情况等,所以当前我国提倡应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病情诊断[6,7]。
本文开展CT 与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对比研究,最终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实验组,诊断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远在采用CT 扫描的对照组之上,表明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前列腺癌患者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