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王婴
事实上,“新基建”并非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开年的首场国常会强调了“新基建”。
但“新基建”的说法还是引发了众多讨论。最多的,是其与过去“4万亿”的异同之争。在我看来,两者之间不能相提并论。“新基建”非但不是新概念,而且早有先行者。与其关注要不要“新基建”?不如关注一下“新基建”由谁来投、怎么投?“新基建”与产业经济如何双赢等问题。
“新基建”投资应坚持市场化方向。这是与过去“四万亿”投资的最大区别。近日召开的国常会也强调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这就要求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
作为基建项目的投资方应该是具有规模和实力的市场主体。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佩民认为,“新基建”大部分项目由政府提出、部分参股、购买服务外,主要投资主体可能是运营商、医院、学校、互联网平台、上市公司等。作为市场主体,应该通过投资取得运营权实现投资成本的回收。
具体来看,比如5G机站,应该是运营商主导投资;互联网医院则是医院主导投资;数字化城市则由互联网平台公司与上市公司为主投资、政府购买服务;工业互联网一般由工业企业自主投资或者第三方投资;各种各样的在线教育与服务,也都是民间市场主体为主投资,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既是市场主体的投资,融资方式则可能更多的采取资本市场筹资,部分通过银行负债。这跟以往几乎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大基建相比,这次的“新基建”可能更加符合市场化原则,更具有可持续性。对于企业而言,这些巨大的投资支出并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部分企业承担的压力必然是巨大的。因此,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为民间资本的热情护航。
虽然,“新基建”七大领域的投资与建设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量。但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其更大的功效在于帮助传统产业尽快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因此,在“新基建”推进的同时,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需要同步进行。
中国企业上“云”、数字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经过此次疫情,预计进度还将加快。在此趋势下,“新基建”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而产业经济的发展又能反哺“新基建”的推进,形成良性循环。为此,在“产业数字化”大步前进的同时,2020年浙江还将实施数字产业“百千万”计划,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如是,唯有当“新基建”与产业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乘数效应”和裂变功能。
事實上,“新基建”的上马,也一定要有数字经济与产业基础的支撑。有消息称,杭州通过创新性的“云招商”,签约了近800亿元项目。杭州在信息产业领域拥有成熟的上下游配套产业,尤其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领域,在全国皆具有非常好的优势。“新基建”投资,须以产业链的角度来审视与考量。否则,再宏伟的基建,再庞大的投资,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摘编自中国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