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企:化危为机,智慧加码

2020-05-26 20:29安鹏芳
产城 2020年4期
关键词:制药成都智能

安鹏芳

疫情之下,每个行业都受到或大或小、或好或坏的影响。与外界对医药企业的普遍认知不同的是,除与疫情相关的口罩、呼吸机、消毒液、防护服等产业之外,“非疫情刚需性”制药企业除和其他行业一样,受员工复工困难、产业链缺失、原材料上涨、物流运输等影响之余,还面临着医药行业独有的危机和困境。为应对危机并实现再度发展,众多制药企业加速智能化、数字化进程,实现创新化发展,推动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打造创新药“种子库”,成都先导成功上市

4月16日,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西南第一家登陆科创板企业。根据招股说明书及价格计算,成都先导发行时市值约为82.22亿元。

作为一家药物发现领域的企业,成都先导主要依靠核心技术DNA编码化合物库(DEL)的设计、合成及筛选,为客户提供早期药物发现阶段的研究服务。目前,其已建成分子结构超过4000亿种的DNA编码小分子实体化合物库,是现阶段已知的规模最大的DNA编码小分子化合物库,填补了我国乃至亚洲在该领域的空白。今年,成都先导有望将库分子结构提升到万亿量级。值得一提的是,以此技术平台为基础,成都先导已与多家跨国药物公司及生物技术公司建立商业合作关系,产生营业收入和利润。全球前二十强制药企业辉瑞、赛诺菲、GSK/葛兰素史克、强生、武田制药等都是其合作伙伴。

通过自主创新研究,成都先导目前已开发出十余个处于临床前不同阶段的新药项目,并将HDACI/IIb项目成功推进至临床I期。成都先导的新型第二代TRK抑制剂最近也获得新药临床试验批件。

面对市场的竞争,成都先导的应对策略是聚焦技术革新与商业本质,“把我们最大的精力放在提升我们的技术优化与突破上,让DEL技术能够为医药工业带来更多可成药的新分子,让药物发现和新分子应用的效率进一步提升,成本进一步降低。”成都先导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进分享道。

此前,在3月26日举行的成都“智”造新技术新产品云对接活动上,成都先导公司商务开发助理总监刘挺介绍,企业已经完成3种新冠病毒蛋白化合物设计,其中申请了2件新冠药物发明专利,“我们目前正在利用国际上比较关键的技术去降解新冠病毒的蛋白,如何去对抗病毒,做包括抑制病毒的感染、抑制病毒的复制、抑制病毒的成熟和组装等。”

利尔药业智能化制药设备,实现“机器换人”

作为一家集科研、生产、临床应用、开发四位一体的技术型医药企业,疫情期间,成都利尔药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甘露聚糖肽系列(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因疫情原因市场需求增加,但此时公司外地员工因交通受阻,不能及时回岗生产。车间主任带领都江堰当地员工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加班加点,连续生产近20天,每天生产近12h,顺利完成了市场公司2月份的订单。同时,企业于2月11日向成都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定点收治医院成都市公共临床医疗中心无偿捐赠价值十余万元的药品,并向都江堰当地政府提供口罩及额温枪等急需的抗疫物资。

利尔药业生产总监刘光武分享道,在制药生产过程中,制药设备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手段。但是制药工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GMP要求制药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药品污染,以保证药品质量,对此制药设备需在功能、外观结构、材料选择、设备验证方面对污染进行防控等。“近两年来,公司投入上千万元,陆续换上了新的智能化制药生产设备,逐步实现‘机器换人,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同时引进新的检测设备,并将检测设备软件系统升级至网络版,实时备份数据,一方面保证了数据完整性,另一方面将检测数据集中管理,省去了日常备份及数据安全等问题。”

目前,企业正与第三方咨询公司合作,拟开发一套用于生产、质量管理系统,应用到今后的生产、检测过程中,逐步实现智能排产,与供应链系统、ERP系统设置、物流系统联动,并与生产执行、生产进度状况、设备状况、维护保养计划相结合,形成一个可视的生产计划。在生产过程中,通过SOP指示、操作过程记录,自动收集和记录生产过程数据,实时进行数据交互和监控,避免操作错误及遗忘。

刘光武表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是重要的基础,可以通过减少手工错误和可变性,来确保更好的药品质量和合规性。未来,公司将致力于发展整套生产质量系统包括生产控制层、制造执行层、资源计划层和云平台决策层等,以期在这些系统的保驾护航下,全力以赴、开足马力,生产高质量、高疗效药品,造福老百姓,努力实现国内一流、成都最强的企业愿景。

“科伦造”抗疫药物实现“跳跃式”进展

“经过二十多天昼夜颠倒的攻坚克难,我们已获得4条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和安全性的多肽候选分子;其中1条多肽已完成放大生产,并获得放大制剂样品。”2月17日,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副院长薛彤彤介绍说,公司创新研发的预防用抗新型病毒创新多肽及吸入制剂项目取得了“跳跃式”进展。

研制抗疫药就是与时间赛跑。项目启动以来,研发人员们主动取消春节休假,每天三班倒全速推进药物研发。“经常是深夜两三点才下班,每人平均每天呆在實验室的时间 10 小时以上。”薛彤彤分享到。

另据报道,科伦药业4月9日早间公告,公司于近日获悉,公司控股子公司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注射用SKB264”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通知书。“注射用SKB264”是靶向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在多种上皮来源肿瘤中高表达)的ADC药物,其偶联方式和毒素小分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拟用于恶性实体瘤的治疗。“注射用SKB264”通过新型偶联方式实现高毒素负载,工艺稳定可控、易于放大,产品批间一致性好。非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在TROP-2阳性的乳腺癌、胃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动物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显著,兼具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目前全球尚无同靶点的药物上市。

智慧赋能,产业升级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大中台、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显现,信息技术环境日新月异,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下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疫情之下,除成都药企之外,国内众多创新型制药企业也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进程,推动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

面对疫情的突发需求,湖北枝江市的奥美医疗依靠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长期积累,调整原定的春节放假计划,设备24小时连轴运转,实现产能最大化。奥美医疗内部生产紧密运转,同时协同卫星工厂设备连开,扩大采购渠道,保障生产线上原材料的持续供应和市场需求。

在重庆,子钦生物面临“两条旧口罩生产线,其结构形式、控制方式、耳带绕线方式、控制点位与目前的生产线都不一样”的困境,佰纳医疗则有“3条正在安装调试的口罩生产线均存在故障无法正常生产,且故障可能发生在机械、控制、装配等多个环节”的难题。重庆机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发挥自身作用,成功解决了口罩生产线鼻梁压带输送器卡阻、口罩罩体切口不规则、静电消除器输入端卡阻、耳带压接工位罩体进料不规范等问题,并对耳带压接工位冷却气流影响罩体定位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口罩产线复产,并通过智能调优提升口罩生产效能。

不难看出,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已是当前包括医药行業在内制造企业的共识。华润三九、江中制药等制药企业的相关人员也提到,智能制造技术在应对疫情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疫情期间,多数医药企业因为疫情面临着人手不足、某类型药品产能不足的情况。从企业发展角度,这种突发的变化倒逼企业将智能制造建设纳入企业规划中,利用智能工厂发挥巨大的价值,通过柔性制造快速调整产线,继而响应市场需求,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数字化企业转型升级。

工信部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专家汤继亮表示,我国医药行业的“智能制造”探索工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当疫情结束,希望可以帮助更多医药企业在实现智能制造进程中有所探索和落地,帮助他们在有关难点和要点方面有所突破,真正能形成一定的亮点和示范作用,树立行业真正的信心。

此外,疫情出现有望推动新一轮药政改革,有望培育新技术助推产品研发生产,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药品许可持有人进行更专业、精准、主动的监管等都将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领域的发展日新月益,中国数字医疗产业向全球释放出巨大吸引力。当疫情结束,市场回归正常,如何进一步发展创新,实现智能制造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产品质量和效能,是每一家制药企业需要长期应对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制药成都智能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穿过成都去看你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数看成都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