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靠科技和智慧战胜疫情,科技是疫情防控中的关键利器,也是经济恢复活力的重要保障。2月3日,中央政治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2月4日,国家卫健委与工信部分别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倡议书》,强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技术在防疫抗疫过程中的重要性。3月21日,科技部发布的《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涵盖9个方面共18条举措,明确提出要突出科技工作着力点、要强化目标导向,启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等,业界普遍认为这将进一步在科研攻关保障上使全力,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开绿道,在科技人才培养上出实招。
科技抗“疫”的中国速度一直在稳步提升。快速响应、高效动员,抗“疫”期间,科技组织、机构与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需要积极的意识,更需有“硬核”的能力与实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疫情的大考揭示科技发展趋势并促使其兑现潜力,众多科技型企业、组织和研究机构发挥技术优势,在多领域开展相关应用,在防疫抗疫与恢复经济中充分展现了科技的价值。面对突发的疫情,一批有价值的科技产品被迅速应用于一线,在实战中淬炼、更新,并积累、拓展深度使用场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离不开科技支撑,复工复产也需要注入强大科技动力;科技创新是推动复工复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做好“六稳”工作的重要支撑保障。
淬炼出强劲“中国芯”
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疫情期间,医疗救治、防疫检测、联防联控都急需大批仪器、设备,比如,来自各地、各方面的红外体温检测仪整体需求即达数万台,作为其中核心的红外热成像和红外探测芯片需求旺盛。在严格实施防疫措施、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大批集成电路企业尽力生产、提供医疗和防控急需的电子器件产品,为防疫设备装上“中国芯”。随着各地还将持续采购红外体温筛查仪等产品,对机场、火车站、医院、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标准化安装,应用场景和需求有望进一步爆发。
从需求端来看,芯片下游市场主要包括通讯(含手机)、计算机、消费电子、汽车等。此次疫情背后是数字化场景的极大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芯片的重要性。疫情形势下,中国芯片面临巨大考验,面对半导体芯片细分行业出现的“芯”机遇,专家指出,“这是对相关企业的一次淬炼,经过资本市场和复工复产的洗礼,企业抗风险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发展思路也将更加清晰。”并且,“新基建”的推进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我国半导体(芯片)产业链的创新和迭代。
“全链条”发力“上云”
疫情之下,各地各行业依托各类“云”终端连接工作、学习和生活。众多云厂商基于自身资源和能力,充分发挥云计算特性,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向新冠肺炎研究开放算力、搭建疫情信息/数据平台、协助地方政府建设疫情防控指挥系统、保障政务云平稳运行、为企业提供免费远程办公软件;“天翼云”和“火神山”医院同步交付,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让远程诊疗力量随时能参与救援;“华为云”用AI辅助CT诊断新冠肺炎,极大缓解了医护人员的压力……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云经济、云产业,在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线战场上,表现出强大的作战能力。
一方面,云计算强化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触网上云越彻底,复工弹性就越充足;另一方面,云计算也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工具和思维方式,对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的提升同样巨大。业内分析,随着相关新兴技术逐步成熟,以这场战“疫”为契机,中国或将迎来全面上云的“拐点”。有观点指出,“疫情下的非常态,让‘云端的生活与工作达到了历史峰值。而无论疫情后流量的潮起潮落,都为大众展示了‘云端的快捷与方便,并培养了用户习惯。万物皆‘云的时代,或将由此开启。”
迎“疫”而上,医疗竞逐
此次疫情下,公共医疗服务、生物医药创新进一步受到重视,民众日常卫生防护意识也得以提升、防护知识更加全面。在抗疫攻坚的关键时刻,生物医药产业迎“疫”而上,病毒溯源与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与治疗靶点,检测试剂与快速筛查,新药(疫苗)研发与快速制备、大数据与公共卫生决策支撑,用超算推动新药研发,用人工智能与生物实验室研判诊疗方法……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表示,“疫情发生以来,科技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的指示精神,及时梳理‘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等科技专项已有的科技成果。根据新冠肺炎应急需求,围绕‘可溯、可诊、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明确了临床救治方案的优化和药物筛选、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这5个主攻方向。”
并且,这科研五大主攻方向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方面,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来源与已知家禽家畜的关系,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携带新冠病毒的源头;在动物模型方面,已经成功构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动物模型,为开展药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检测诊断方面,在已有7个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推进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方面,有些药品筛选和治疗方案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推进临床试验,部分临床救治建议已经纳入诊疗方案;在疫苗研发方面,并行开展了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疫苗等多条技術路线的研发。当前,全国各地都在上演快速检测、临床诊治、疫苗研发等科技攻关的竞赛,这不仅是应对疫情,也有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
有温度、有力度的AI赋能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AI应用的部署,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是此次抗击疫情中一群特别的“逆行者”。疫情发生后,各界迅速行动,将AI能力、大数据追踪判断能力、机器人服务应用到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大量数字化技术、数据智能的应用在疫情防控方面展现了显著的价值。人工智能技术成为许多地区防疫一线的重要助力,辅助医疗诊断、加速疫苗研发、智能防疫机器人等,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意料之外的“场景”。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尽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补齐疫情管控技术短板,快速推动产业生产与应用服务。在业界人士看来,疫情期间,线上化自动化技术需求的旺盛将催熟更多垂直场景的智能化,对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版部分观点、案例、数据摘编自新华网、人民网、《解放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