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健全
【摘要】 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规定,要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教育实践活动,这是解决目前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方式方法有待创新、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初中学校思政课堂利用模拟法庭进行法治教学非常有价值,能帮助学生将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将法治信仰外人于行,从而培育和增强法治精神。
【关键词】 模拟法庭 培育 学生 法治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3-076-01
一、理解法律条文,把握法律规范
法律文书是模拟法庭中法律规范的主要载体。以刑事模拟法庭为例,包括起诉书、公诉词、辩护词、判决书、庭审笔录等多类法律文书。在准备上述文书过程中,查阅刑法条文是学生的必要工作,与此同时,学生能够了解到各某犯罪的构成要件、量刑标准、刑罚种类等知识,并结合案例深入理解法律规范内容,从而会留下深刻印象。我校八年级举行的模拟法庭(案值由:抢劫)庭审记录中的评议内容:“被告人陈某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公共场所持刀对被害人实行抢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判处陈某华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犯罪工具予以没收。”在此次模拟法庭实践中,参与学生学到了什么行为会构成抢劫罪、犯抢劫罪需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刑罚有哪些种类等。刑事模拟法庭整个过程体现诸多程序法规范,如开庭前审判长要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等名单,询问被告人是否申请回避等。学生在模拟法庭实践过程中获取的知识远比教材广泛得多,能够亲身感受实体法和程序法规范在实践中的应用,将受益终身。
二、调动参与积极性,提升学法主动性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律知识占据较大篇幅,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经上册。尤其是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主要讲述我国宪法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多为规范性条文,趣味性相对较弱,这对于既没有法律基础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初中学生来说,显得枯燥与艰涩,传统的讲授方法显然不合适。而模拟法庭则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抽签或根据兴趣自由选择扮演当事人、律师、法官等角色来模拟法庭审理过程。参与学生从安全选择、分组准备、案情讨论到模拟表演,整个活动过程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法治案例模拟审理的全面参与者。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参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值得注意的是,在模拟法庭的准备阶段,学生需要全面了解案情及所扮演角色的职责和特征,而教材对此方面所提供的知识则相对匮乏。一般情况下,学生必须通过主动翻阅教材、上网相关资料等为这些疑问寻找答案。此时,我们思政课教师除指导外,还应向他们推荐合适的法律题材影片,或提供与本校合作的法律专业人士等供学生进行咨询。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法律知识,为后面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做好充足知识储备。
三、感受角色变化,拓展法治思维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法律案件的了解和思考一般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而模拟法庭能够让学生从法律专业人士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在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层面上,进一步培养法治思维。法律推理几乎是法官审判活动的全部内容,因而学生接掌法官这一角色时,需要学习法律推理,深层次体会法官“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审判原则。我校八年级6班以“昆山陈某正当防卫案”为原型改编的模拟法庭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向参演学生讲解法官审判过程中运用的演绎推理:“此案中,控辩双方的证词证据能证实被告人存在用水果刀击中被害人的行为,但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时,仍需要注意法律适用中还有许多抗辩事由,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与不可抗力等。该案被告人因符合刑法第二十条“为使本人权利免受正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法院最后判决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明白。
四、培育法治精神,增强守法意识
教师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要实现从单纯传授法律知识转变为注重培育学生法治意识,提升法治信仰轨道上来。学校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活动正好契合这一要求,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法律,感悟法律威严,体悟法律价值。在模拟刑事审判中,学生可以知道被告人或因触犯刑法而被处以刑罚,或因正当防卫而被宣告无罪,由此体悟法律保障公民人身权利、维护社会正义的价值。在模拟民事审判中,学生模拟法庭表演能够展现出当事人双方地位平等、法官依据事实和法律公正裁判等,体悟法律的公正及需要不断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在模拟行政法庭审判中,学生了解到个人、法人、行政主体、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等相关知识,通过体验法庭调查,参与法庭辩论等程序,切身感受法律所具有的维护秩序、保障自由、实现正义等价值,从而在心中埋下法治的种子,树立法治精神。
通过广泛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感受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从而增强守法意识。比如,在民事模拟法庭中,一般会选择合同类或侵权类法治案例,参与学生会遇到当事人有违约、侵权等行为,法院会根据《合同法》、《侵权责任法》作出相应的违约赔偿、侵权损害赔偿等判决,若在规定期限内没有严格执行的,当事人还将面临强制执行等。
实践证明,模拟法庭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大思政课师资专项教育培训,加强与司法机关、社会专业机构的沟通与合作,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案例模拟法庭实践,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精神。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義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之“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3]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4]王明月.《中学模拟法庭实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