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几乎处于边缘地位。综观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梳理与总结、重要内容和事件的个案解读、思想解构研究、历史地位的评价、经验教训总结与反思等方面。客观地讲,目前的研究成果无论从质还是量方面看,对于毛泽东制度思想本身来说,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应当引起学界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研究起初发展比较缓慢。直到21世纪初,相关成果才逐渐显现。随着中国共产党以及学界对党的制度建设的关注,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其成果数量与其地位依然存在差距。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8月,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的相关论文仅百余篇。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大体可分为整体研究、专题研究、解构研究和反思研究。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搭建起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整体研究
(一)毛澤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著作和论文就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发展分期进行专门论证。研究者多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尽管这样也能回顾毛泽东对党的制度探索的艰辛历程,但并没能给予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发展历程一个明确的分期。一般学者要么以民主革命时期或者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进行限定,要么加之诸如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等革命史分期进行限定。① 作为断代研究,这当然可作为一种界定方法。有学者以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行界定。② 但如此分期忽略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这七年正是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要想从整体上把握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需要我们纵向把握其萌芽、产生、发展、成熟等历程,也要探讨这一历程与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发展历程同步还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这是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进行系统研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内涵
有学者以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内容来概括其内涵: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支部建在连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等。③ 这种概括把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内涵具体化,但有以偏概全之嫌。有学者把其内涵概括为:关于创建军队中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的有关制度(如党代表制度等);关于改进党的领导的具体制度(如请示报告制度、党委制等);关于健全民主集中制问题等思想。④ 也有学者认为,上述概括导致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内涵狭隘化。他认为,其内涵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党与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面之间关系的制度规定;二是党内的根本制度(如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等);三是党组织、党员及其活动的原则(如党员预备期、差额选举等);四是实现某一原则既定原则形成的机制(如干部制度、选举制度等)。⑤ 这不仅把党同党外组织关系的制度纳入到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内涵之中,还使其内涵更加完整。
(三)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特点
关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阐释性的研究多、归纳性的研究少,其研究特点为以下三方面:其一,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在民主革命时期,侧重于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把民主集中制思想贯彻入党内法规之中,健全党委制,实行请示报告制度等;在成为执政党之后,侧重于干部制度和监督制度,考虑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成立纪律委员会,明确规定监察工作机制和制度等。⑥ 其二,毛泽东对实体制度论述相对较多,而程序制度的论述相对较少。其三,党的制度建设通常与党的其他建设相结合。有研究就以古田会议决议为例,论述毛泽东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思想,也有研究认为,延安整风运动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典范。而二者结合正是以思想建党指明制度治党的方向;以制度治党为保障、以严明纪律为要求最终达到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目的。⑦ 上述三点是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最显著的特点,但其特点远不止于此,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专题研究
(一)党的民主集中制思想研究
毛泽东党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是毛泽东党的建设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⑧ 有研究认为,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主要来源于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表现为:从内涵理解上的“民主的集中制”到“民主集中制”;从本质特征上的“多数做主”到“全体做主”;从领导原则上的“集体管理”到“集体领导”;从争论原则上的“批评”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无不彰显着毛泽东对列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所领导的伟大的革命斗争是民主集中制的实践来源。⑨ 学界也对毛泽东党的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总结,认为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统一,规范党内关系;有利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证党的科学决策;有利于党内民主,推进实施集体领导和党内监督等。⑩ 基于此,有学者提出毛泽东从总体上为党构建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框架,具有奠基性,并认为扩大党内民主是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核心,而反对个人崇拜是其民主集中制思想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原则。{11} 也有学者指出,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在具体的实践中根据革命任务的变化,“民主”和“集中”是有所侧重的。新中国成立前,党内侧重集中,以利行动统一;党外侧重民主,争取最大联合。新中国成立后,党内强调发扬民主,但民主思想有失偏颇。这一侧重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变化中。在1945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民主的集中制”表述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而在1956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民主的集中制”表述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从“领导”到“指导”,可以看出更加体现民主精神。不过,该学者也指出“民主”与“集中”的二元结构在革命年代是实践的需要,但其灵活性也可能嬗变成随意性,因此必须把民主集中制视作一个有机整体。{12}
(二)多党合作制度思想
多数研究者都认可多党合作思想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产生,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并以《论联合政府》为成熟标志,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展这一基本进程。抗日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这两个时期的多党合作制度受到了研究者的重点关注。研究者大多考察了毛泽东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条件、内容及其意义。当然也有学者对毛泽东多党合作制度的成因进行了细节解读,认为多党合作思想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民族矛盾上升,国内一致对外,第三种力量开始获得较多的政治活动空间,其作用和价值开始显现,成为国共两党都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的实践也为建立多党合作制度夯实了基础。{13} 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则是由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策略层次提高到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性质的层次的最初思考。当然,在研究中,党的自身建设的反思与总结、利益权衡和制度考量、工作艺术等因素也都纳入了考察范围。{14} 关于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多党合作制度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提供了道德支撑和现实参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多党合作制度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础,确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至今仍作为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原则。{15}
(三)党委会制度思想
多数学者都阐述了毛泽东党委会制度思想形成的背景。1948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但以往在战争环境下形成的各自为政的局面等弊端妨碍了党的集体领导,不利于工作的开展。{16} 基于此,毛泽东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强调党委制的重要性;规定了党委实行集体领导的范围;提出健全党委会议制度,不能以党委会代替全委会;提倡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等要求。{17} 1949年,接续出台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又将毛泽东的党委制思想具体化。《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十二条)》可归纳为三个指向,即规范和健全党的政策制定的组织秩序、工作方法、思想作风。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关于健全党委制》还是《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十二条)》,究其本质都是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具体应用。但有学者指出,党委会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同党的民主集中制存在些许差异。因革命的需要以及党的层级的现实使得一些人把党的民主集中制甚至具体化为“四个服从”。但要明确的是,在党委会工作中民主集中制在不同的阶段时有所侧重,其“民主”与“集中”内涵是不同的。因而不能将其简单归结为“四个服从”,更不能等同于“少数服从多数”,否则就会误解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思想。{18} 2016年2月,习近平提出重温《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十二条)》之后,《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十二条)》中所蕴含的有关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内容逐渐被发掘出来,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也开始受到重视。{19} 但就其整体研究状况而言,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理论创新,依然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实践前景。
(四)党内请示报告制度思想
有学者指出,请示报告制度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已经存在,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没能贯彻执行下去。也有学者把1953年黨内开展的“新三反”运动看作是请示报告制度的又一次发展。{20} 学界对于请示报告制度的研究更多关注于解放战争时期。请示报告制度的提出主要基于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的考虑而建立的。{21} 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制度文本确立时期。即从毛泽东起草《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即“子虞电”)开始,到毛泽东起草《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补充指示》为止。第二,中共中央督促执行和逐步落实时期。这一时期以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也称“九月会议”)为止。第三,普遍建立时期。“九月会议”到1949年上半年。党内请示报告制度在全党全军普遍建立起来。{22} 学者更为关注第二个时期,即各个区和军队对请示报告制度的反应以及与中共中央的政治互动。这些研究多以华北和东北为研究蓝本,最终得出制度贯彻不力主要是因为各个区、军队对请示报告制度的作用的认识不够和山头主义思想的阻碍的结论。另外,干部的文化水平不高以及工作的频繁调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23} 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请示报告制度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改变了一些组织和领导干部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理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24}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要坚决执行党内请示报告制度。这对挖掘请示报告制度的现实意义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领导制度改革思想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基于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苏共二十大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以及党的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情况,开始了对党的领导制度改革的探索脚步。改革主要聚焦在将党的代表大会改为常任制、设立中央书记处和中央总书记以及废除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终身制、精兵简政、建立科学监督机制等方面。学界普遍认为,通过这一时期党的领导制度的改革,党的领导制度更加民主化,权力结构更加合理。但有研究指出,因为当时运作机制不健全以及后期的社会因素影响,这些制度没有被很好地贯彻执行。不过其中一些制度仍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领导制度改革提供了先期经验,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借鉴意义。{25}
(六)军队中党的制度思想研究
革命军队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蕴含了许多军队中党的制度思想。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土地革命时期,以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军队的改造以及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简称《古田会议决议》)研究为最。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毛泽东创立了以“党指挥枪”为原则的军队领导制度;以“党代表制度”为代表的政治工作制度;以“士兵委员会制度”为代表的军队民主制度;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代表的军队法律制度。{26} 有学者特别指出,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包含了丰富的制度治党思想,涵盖了党内法规、组织制度、生活制度等多方面,这些成为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来源。{27}
(七)党的干部制度思想研究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多次强调干部的重要性,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提出了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延安时期更是提出了团结、爱护、使用、教育干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党的八大前后对干部制度进行创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制度和办法;还提出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思想。{28} 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关于毛泽东培养接班人思想受到学界关注,研究中对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性、培养标准、培养方法等进行了深入解读。有学者认为,制度的缺陷是接班人问题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吸取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注重制度建设,形成了集体接班的制度。{29}
(八)党的监督制度思想研究
有学者关注毛泽东党内组织监督思想,认为党内组织监督主要是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这类监督强调的是检查和帮助而非纪检监督的检查和惩处。{30} 有学者对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开展反腐倡廉运动时确立的党政群相结合的监察制度的过程进行了梳理。{31} 有学者关注毛泽东对党内巡视制度的早期探索,认为1927年毛泽东以特派员身份到湖南工作,使其成为巡视制度的早起探索者。这对当今党内巡视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32}
当然,关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的专题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方面,个别学者也对毛泽东关于党密切联系群众制度{33}、毛泽东与党的调解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34},因研究成果少且不成系统,此处便不赘述。
三、关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解构研究
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解构研究主要以毛泽东政治哲学的研究为代表。1987年萧延中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政治哲学”这一命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毛泽东政治哲学的研究明显发力,一些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专著开始把“毛泽东政治哲学”作为单独章节进行论述,相关专著也相继出版。这为毛泽东思想研究开启了新的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开始以毛泽东政治哲学为视角来解构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有学者从“政治主体、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规律、政治领导的原则和方法、政治与经济、道德、文化的关系以及国际政治”等诸多视角解析了毛泽东政治哲学主体框架,从而揭示毛泽东政治哲学理念与政治实践的内在互动关联。{35} 有学者以价值、制度、主体三个方面为基本逻辑框架,细致分析了毛泽东从政治价值的构建,到政治制度的设计,再到政治主体的塑造的政治伦理思想。{36}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十分关注人的制度生存空间以及制度的发展潜力问题,并注意反思及检查制度的合理性。他指出,毛泽东通常把人及其意志、利益与需要、等作为制度设计的主要考量因素。毛泽东重视制度的缘起在于对意志作用边界的反思,而能否有效容纳社会主义意志也反过来促成了毛泽东对制度合理性问题的反思。他还特别指出,毛泽东晚年对制度的严重质疑也恰恰暗含着对制度变革的思考。{37} 有学者主张从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关系这一视角对毛泽东制度思想进行解构,认为人民主体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制度思想的实质正义追求,为制度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方向;而群众路线则作为实践有效地保障了实质正义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制度的变革、完善和运行。也正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保证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8} 尽管目前还没有专门从毛泽东政治哲学视角出发研究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成果出现,但这可能是一个新的研究趋势。
此外,制度变迁理论也成为解构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一个选择。有学者从社会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以及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角度,归纳了主要内容,同时从经典作家制度观、苏联模式及国际共运论战、中西文化影响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四个角度阐释了毛泽东制度观的成因。{39} 有学者还指出,毛泽东对新中国制度存在的问题是有清醒认识的,并将制度完善立于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强调制度完善是一个过程,由此折射了毛泽东制度自信的科学态度。{40}
另外,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解构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也值得关注。有学者对中苏两党制度的历史实践进行了比较和评析。他认为,党的制度是一种规范,是一个系统,是一种机制,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制度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内容,他还总结中苏两党制度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并就目前党的制度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最后给出如何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的思路。{41} 尽管比较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但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基础研究依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四、关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评价与反思研究
(一)关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评价
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评价,是学界的关注点之一。有学者指出,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关于党的制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42} 有些研究认为,这一思想奠定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实施党内民主制度的路径、确立了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初步建立了党内监督制度、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等。另外,毛泽东在对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其他建设的论述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制度建党思想。这些思想都成为了党的制度建设的理论和政策基础。{43} 有学者把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作为其党建理论体系的八个主要方面之一,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当代意义。{44}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局限性,认为毛泽东对制度建设的认识并不深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导致其晚年抛弃或忽视制度建设而留下沉痛教训。{45} 国内绝大多数学者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所提出的观点、评价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和两个历史决议精神的。但依然存在极少部分学者有意无意地过分拔高或者贬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
(二)关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反思
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反思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文革”的发生强化了学界对其进行反思必要性的共识。这些反思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即导致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局限的原因和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意义。
关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局限原因的探讨,一些学者关注主观层面,即对毛泽东个人思想观念的剖析。他们认为,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制度建设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在与思想建设关系上的唯心主义倾向;忽视党员主体作用的简单化倾向;重制定轻贯彻的形式主义倾向;在监督制约制度上的滞后倾向等误区。{46}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是在领导构建新中国制度建设过程中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超越。但因毛泽东对民主价值理解的存在思维局限,导致在其晚年希望运用意识形态填充民主思想的空缺,最终陷入政治运动的困境。{47} 有研究阐述毛泽东晚年对制度的重视程度降低是因为毛泽东认为,法律制度的本质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基于当时中国已经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代判断,毛泽东最终得出制度的作用已经开始衰退的结论。{48} 当然,有学者指出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忙于政权建设和恢复经济,相比之下自身的制度建设的需求并没那么迫切。另外,尽管毛泽东提出打破对苏联的迷信,但是苏联模式的影响不容小觑。{49} 有学者试图通过党的制度发展规律来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局限进行解读。研究指出,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对党的思想建设与党的制度建设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思想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的背景下,忽视了执政党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50} 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党的制度建设未能实现向执政党制度建设的转变,而是依然基本上延续着战争时期的习惯性做法。尽管强调了防止党员干部发生蜕化变质,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但因仅着重于党员干部的行为作风建设,而忽略了从党的整体制度层面上作更多的努力,以致于没有建立起完整的适应执政党发展的制度运行体系,党在自身建设和发展上出现重大失误就不可避免了。{51} 这些研究为我们反思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局限提供了参考,但在制度博弈、群体心理等视角下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成就取得的经验需要我们总结,而其局限本身更說明加强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52} 有学者认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全党必须要达成共识:要不断强化制度意识,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解决制度缺位和制度虚设的问题;同时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与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相结合,严格把握制度的执行环节,注意制度的相互配套等。{53} 还有学者指出,要不断健全完善党的纪律内容和体系,要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更要注重强化党员干部得党规党纪教育工作,要准确把握和不断深化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规律的认识,将以依规治党为引领作为从严管党治党的新常态。重温毛泽东关于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对党的纪律建设和依规治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54} 就目前来看,学界对当代启示意义的总结相对缺乏,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对不断推进党的建设规律认识方面的研究还需深入。
(三)关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的反思
研究成果的突破在于研究理念和方法的创新。目前,对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的反思少之又少。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的前提就是对毛泽东制度思想内涵的界定。目前在毛泽东制度思想研究中就存在忽视党的外部制度建设,往往把党的制度建设等同于党内制度建设;把党的制度建设等同于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把党的制度建设的内涵狭义化,即只关注党的程序制度建设忽视实体制度建设等研究误区。{55} 也有学者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反思,主张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考察,要用历史的眼光,要与当时社会的历史情境、特定的发展需要以及毛泽东独特的理论方式结合起来,而不能用今天的尺度去衡量。我们要科学地、公正地评价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不能只讲成就回避错误,也不能因为错误否认其正确思想。{56} 这些反思是必须的但也是不够的,至于应该采用何种新理念和引进何种新方法,则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五、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大多数热衷于毛泽东思想的总体性研究,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综合性著作、人物传记和部分专题性研究中找到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的零散论述。
有学者把“论组织”作为单独章节,以专题形式讨论了毛泽东的组织思想。他认为,毛泽东在对待组织的问题上存在一种深刻的思想矛盾,即组织既是革命成功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同时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成为革命失败的原因。{57}单独把毛泽东组织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这在国外学者研究毛泽东的著作中是十分少见的。还有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毛泽东思想的伦理价值观上。这都为毛泽东党的制度建党思想研究提供制度伦理以及制度设计考量因素等方面的借鉴。
关于如何理解毛泽东政治思想,国外学者也做了集中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因革命实践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形成和特征也分为不同的阶段,但从整体发展轨迹上看,毛泽东政治思想是连贯的,当然也不否认在某些时期或者某个具体问题上存在着某些断裂和矛盾,这些矛盾和断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片面夸大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对阶级斗争的严重估计,这集中体现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该学者还特别重视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研究,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民主传统,但同时他指出:“毛泽东晚年很少考虑任何正式的和制度化的民主程序。”{58} 也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对农民高度重视成为他进行党的制度建设考量时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建党初期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及毛泽东能够克服困难,独立成功地解决问题有赖于毛泽东独到的政治远见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在他看来,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整个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都基于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正是毛泽东认识到农民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和极大潜力, 因此力求通过对工农大众特别是农民的正确领导来实现革命进程的转变。而这一思想对毛泽东选择的革命方式和具体革命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59} 还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侧重从政治文化,尤其是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视角,对毛泽东的“反抗权威”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差异进行探讨。并通过对这一思想进行剖析,探求其对毛泽东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理念以及进行的实践的影响。{60} 该学者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为国内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国外学者也对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进行了反思。有学者指出,同早期发达国家进行原始积累手段不同的是,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积累不能通过海外扩张,必须要依靠集中国内资源。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拥有的严密的组织系统和强大的组织能力正堪其用。但凡事都要辩证来看,组织控制越强化,官僚主义就越严重。面对这种二律背反的历史窘境,毛泽东最后选择以激进的大民主对官僚阶层进行革命。最后该学者得出结论:以运动的方略进行治理国家,不仅不能促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也会伤害民主本身。{61}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学者不赞成运动式的大民主,但依然肯定了毛泽东以社会(大众)控制权力(官僚)的民主思路的参考价值。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中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既有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也存在一些过激或者无端的判定,因此应该加以批判的阅读和借鉴。
六、不足与展望
相关成果初步勾勒出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研究框架,为继续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首先,研究者能够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把握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研究重点。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准备和相关资料来源线索。最后,后续研究者能够借鉴现有研究并发现不足,并催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当然,这一研究基础依旧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下一步研究:
其一,不断加强研究深度。目前学界对制度思想本身挖掘和对其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当代价值总结研究不足。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深挖、整合资料,加强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特点的归纳研究;加强分析影响毛泽东制度设计考量因,着重研究哪些因素在毛泽东制度设计的考量中起了作用、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起了作用以及各因素间的互动;不断挖掘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继续加强对毛泽东制度建设思想的实践经验乃至教训的总结。
其二,继续推进多视角研究。国内学者采用不同视角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中具体制度进行研究,这使研究成果更加丰富、理论深度有所突破。但目前研究依然停留在就事论事阶段,尚未从整体上把握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因此,多视角研究就必然成为新的研究模式。这就需要不断地引入心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研究范式,借助各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不断推进研究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深化,还要加强各视角间横向的比较研究,真正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其三,构建新的解释逻辑。这里所讲的构建新的解释逻辑并不是对原有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逻辑的彻底否定,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扬弃和发展。新的解释逻辑应以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演进的内在机制为核心,在既注重微观的历史细节,又把握宏观历史走向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说法。目前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基本上是从史料到思想的传统研究范式,而以思想史宏观把握推动党史研究的新发展将成为新的研究潮流。
其四,加强国内外研究交流。就目前来看,国外学者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和借鉴国内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也应更加关注国外研究动态,批判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从而拓展研究视域、丰富研究方法。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历史存在,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将一直是研究热点。我们相信,随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受到正视和关注,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亦将会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因此,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行梳理,分析特点并找出不足,能够提升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对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依法治国都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 参见刘付春:《井冈山时期的制度建党思想及其延伸》,《湖湘论坛》2009年第1期;范平、姚桓:《延安时期毛泽东建党思想》,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刘意:《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思想》,《毛泽东研究》2014年第2期。
②{51} 张荣臣:《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历程、经验和启示》,《理论学刊》2015年第1期。
③ 虞云耀:《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毛泽东与中国道路——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3年。
④ 周义程、马曼:《中共主要领导人制度治党思想演进历程的文本学考察》,《党政研究》2015年第5期。
⑤{55} 韓强、郑茂良:《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制度建党”思想》,《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⑥ 参见王同昌:《简析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制度治党的探索》,《理论研究》2015年第5期;廖胜平:《1949—2009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王旸:《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探索及主要特点》,《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7期。
⑦ 参见丁俊萍、王建南:《从古田会议决议看毛泽东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研究》2017年第2期;王广峰:《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探索》,《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⑧ 兰俏枝:《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内涵及运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⑨ 孙应帅:《毛泽东对列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⑩ 参见梁瑞英:《论毛泽东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思想》,《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朱清:《毛泽东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11} 魏磊:《毛泽东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时代特色与现实启示》,《探索》2002年第2期。
{12} 井方:《原则性与策略性相统一: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新探》,《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13} 参见陈兴国:《民族阵线 救国良方——浅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多党合作思想》,《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张津凤:《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探析》,《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14} 陈文胜:《试析我国政党制度的演进与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5} 参见吴丽萍:《奠基之伟贡献之巨——毛泽东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艰辛探索与光辉实践》,《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梁晓宇:《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广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夏燕月:《毛泽东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党的文献》2013年第S1期。
{16} 倪德刚:《再读毛泽东〈关于健全党委制〉与〈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毛泽东研究》2016年第3期。
{17} 杨宏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法宝——重温西柏坡时期制定的健全党委制和党委会工作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年第1期。
{18} 黄显中:《坚持党委制:要义与意义——毛泽东〈党委会工作方法〉探析》,《理论学刊》2012年第11期。
{19} 吕臻:《历史与现实:〈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四重含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2期。
{20} 熊辉、仰义方:《解放战争时期党内请示报告制度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4期。
{21} 郭蕊、王昆:《西柏坡时期党的请示报告制度探究》,《党史文苑》2016年第18期。
{22} 熊辉、仰义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与党内报告制度的建立》,《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3} 参见杨龙等:《中共建立请示报告制度的曲折历程,1948—1949》,《文化纵横》2016年第2期;王华玲:《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局对请示报告制度的执行》,《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李波:《东北局如何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党史文苑》2018年第1期。
{24} 廖胜平、林凤鸣:《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请示报告制度的建立及其现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5} 参见廖胜平:《1949—2009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孟宪龄:《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之比较》,《党的文献》2005年第3期;彭厚文:《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对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探索》,《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6} 参见宋毅军:《毛泽东确立党“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毛泽东研究》2016年第3期;王茂森:《毛泽东人民军队制度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3期。
{27} 丁俊萍、王建南:《从古田会议决议看毛泽东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研究》2017年第2期。
{28} 参见冯灵芝、阚亚薇:《毛泽东“五湖四海”式干部任用观》,《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杨兆山:《论毛泽东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思想》,《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6期。
{29} 参见江红英:《毛泽东与领袖接班人问题——兼论党的制度建设》,《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李付安:《毛泽东晚年“培养接班人”的理论与实践》,《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刘志男:《关于建国后至中共九大期间“接班人”问题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
{30} 参见傅锁根:《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思想》,《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刘文新:《论毛泽东党内组织监督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
{31} 参见李红辉、胡飞:《毛泽东与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新论》,《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第4期;唐正芒:《中共廉政建设史上的一页——中央苏区1934年开展的反腐斗争述评》,《湘潭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李艳丰:《全面从严治党: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反腐倡廉实践》,《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年第2期。
{32} 阴树琪:《论毛泽东对党内巡视制度的早期探索》,《长沙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33} 刘意:《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思想》,《毛泽东研究》2014年第2期。
{34} 李秀芸:《毛泽东与党的调解制度》,《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35} 参见杨信礼等主编:《毛泽东的政治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6} 参见王秀华、程瑞山:《为政治立“法”——中国共产党90年制度建设的回顾与思考》,《纪念中国共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7} 孔翠萍:《毛泽东的制度观》,《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38} 吴朝阳:《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关系视角下的毛泽东制度思想》,《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39}{45}{49} 韦广雄:《毛泽东的制度观探析》,《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0} 陈金龙:《试论毛泽东的制度自信》,《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1期。
{41} 刘振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制度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
{42} 王志刚:《毛泽东制度建党思想述评》,《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2年第1期。
{43} 参见李华、王保庆:《论毛泽东的制度建党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李正华:《毛泽东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6期。
{44} 趙新茹、黄建林:《论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实践及当代意义》,《毛泽东与中国道路——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3年。
{46} 参见刘益飞:《试论党的制度建设在实践中的误区》,《党校论坛》1993年第3期;孟宪龄:《试论毛泽东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3期。
{47} 陈宇翔、薛光远:《毛泽东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认识与超越》,《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8} 王小龙:《误解与真义:毛泽东“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讲话辨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年第5期。
{50} 蔡霞:《以制度建设承载与保障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90年制度建设的回顾与思考》,《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上册)》,2011年。
{52} 谢培丽:《试论毛泽东关于制度建党的思想》,《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53} 李玉荣:《新中国60年党的制度建设的回顾与思考》,《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54} 范美香、双传学:《毛泽东关于党的纪律建设思想及其对当今依规治党的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12期。
{56} 成林萍:《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57} [美]约翰·布赖尔·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58}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59}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 龚格格:《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论著概述》,《毛泽东研究》2014年第2期。
{61} 郑永年、郭为桂:《毛泽东及其现代性困境的民主新路》,《东亚论文》2009年第69期。
作者简介:李艳丰,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责任编辑 陈 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