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莹 刘继岩 赵平 周玄娣
摘 要:当前,校园信息化已经从“数字校园”迈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随着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系统全面的校园建设体系已逐步搭建,一站式校园服务平台的重要性凸显。文章结合安徽财经大学的智慧校园建设进程,探索在智慧校园建设的新一轮发展阶段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并设计出集数据管理、业务整合、服务展现和门户应用于一体的四层框架设计方案,以期促进高校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一站式服务平台;智慧校园;信息化;设计
一、前言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高校信息化已经走到“智慧化”的路口[1]。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是实现校园从数字化向智慧化升级转变的有效途径。尽管部分高校对一站式校园服务平台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建设,但能实际落地并有效运行的并不多,其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过程。
二、安徽财经大学智慧校园服务系统现状分析
目前,安徽财经大学线上一站式服务大厅设有本科综合教务系统、爱安财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后勤数字化服务大厅等12个系统,大型活动审批、学生出国或中国港澳台交流项目申请、校史馆参观预约等25项服务。然而,随着师生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扩张,未完全集成的服务平台已经不能满足,问题显露。
1.服务空缺、服务重叠问题突出
目前,学校现存的业务系统服务范围并未达到对师生需求的全方面覆盖,例如尚未存在自习选座、事项办理预约等在线预约方式,平台囊括功能不完善。而服务重叠指的是在信息流通不畅、各部门独自进行系统规划的背景下引发的模块建设重叠的情况[2]。不同服务系统上,出现相同的服务板块,导致部分板块应用效率不高甚至闲置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
2.平台建设与师生需求脱节
传统业务管理系统以管理为导向,主要以部门为单位开发功能模块。故学校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成后投入使用时,未能切实把握师生需求,大量软件利用率低或闲置,使用效果不好,服务师生的目的并未能有效实现。智慧校园服务平台面向用户服务,应以师生需求为导向。
3.各系统分立,难以实现全面、综合、有效的规划整合
当前,学校各服务系统分立情况仍较为突出,处于“信息孤岛”状态,信息流转、共享和整合程度不高。各服务系统应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人为地割断了相互间的有机联系,难以实现“一站式”的集成,存在师生信息获取渠道不畅、数据重复填报、结果不便于跟踪等问题,影响师生使用感,实际上的“一站式”服务大打折扣。
4.智慧化程度有待提高
智慧校园是从用户角度出发,打破传统业务系统边界,建设一个扁平化、易操作、搜索引擎式的统一开放可扩展的信息和服务平台,而目前学校服务系统的应用还并没有摆脱数字校园前期阶段的思维模式。成熟的一站式校园服务平台应该集成各个子系统,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中央数据库,师生只需从统一门户进入,便可办理所需业务。
三、一站式校园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1.技术因素
智慧校园背景下一站式校园服务平台的建设离不开现代信息、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特别是5G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大流量、大宽带、大连接和低时延,使得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依托物联网的智慧校园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也会进一步得到完善,如教学仿真模拟、智能考勤和后勤管理系统等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进。
2.政策因素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包括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和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3]。201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也提出到2022年安徽省将建设智慧学校基本全覆盖的体系目标。作为教育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结合智慧校园的理念,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是当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现实因素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在给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4]。 一站式校园服务平台的建设,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新经管”建设工程的要求,利于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层次应用,强实践、重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四、一站式校园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以智慧校园为基础而建设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集数据管理、业务整合、服务管理和门户展现于一体,解决了各项业务复杂重复、业务应用相对孤立等问题,同时平台将学校的数据中心与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对接一站式服务平台,实时更新同步用户数据信息,内容涵盖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各个方面,全面实现服务“一站式”、生活“一站式”的智慧校园[5]。
1.线上平台
线上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设计框架主要包括数据管理、业务整合、服务管理和门户展现四个部分,贯穿平台服务的全过程。
数据管理是建立一个服务于整体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全面、系统的中心共享数据库。其管理功能是利用数据采集工具采集学校的教务系统、学工系统、OA系统和财务系统等应用系统数据并進行分析,筛选各业务系统的有效数据,进行分类编码转换数据格式,使数据按照设计的排列顺序有规律地排列在各自的数据仓内,最后借助数据质量检测工具将数据仓内的数据清洗、集成,完成各业务系统数据从数据源到中心共享数据库转载的流程管理。同时中心共享数据库设有数据存储、账号密码等加密机制,为中心共享数据库的构建、存储数据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业务整合层将各应用层系统数据转换成共享数据,然后整合进数据中心。这不仅便利了本部门的业务办理,更是为跨部门的联合业务提供了数据支持。当某个业务办理流程复杂,需要两个甚至多个部门协同办理时,便可以通过数据中心获取多部门的整合数据,简化业务的办理流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各业务系统通过共享数据中心,可向师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信息查询及业务办理流程。
服务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里已经集成了大部分的系统以及多项围绕师生的服务,如大型活动审批、学生出国或中国港澳台交流项目申請等服务,如何对众多的服务流程进行管理变成了平台的重点。用户通过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申请办理服务,申请过程中可随时登陆平台查看办理进度和审核结果;平台为用户实时更新进度,同时可以链接到其他业务系统办理集成业务,极大地便利了用户的业务办理。
门户展现是在业务整合和服务管理的基础上,“一站式”服务平台统一的身份认证入口,也是智慧校园面向用户的统一窗口。服务门户同时提供校园门户和移动门户,根据实际身份,登陆一站式服务平台,用户便可以根据办事导航,快速准确地找到需要办理的业务。同时,平台会根据用户的身份,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增加用户对平台使用的体验感。
2.线下大厅
线下服务大厅,即依据线上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办事流程,建立一个线下的师生综合服务大厅。在大厅内,根据线上的服务业务分别开设服务窗口,如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后勤管理处、人事处等窗口,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到对应的窗口咨询办理业务。同时,服务大厅可以根据功能划分为“咨询区、服务区、等候区、自助区”等4个区域。其中,“服务区”是办理业务的主要区域,服务内容涉及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而“自助区”是对服务大厅功能的拓展,师生可以不通过窗口即可办理简单的业务,如打印成绩单、补办校园卡等,提高了办理业务的效率,同时丰富了师生的服务体验感。
整个服务大厅的办事流程遵循取号、叫号、等候、办理、评价的流程,设置即办件、承诺件和联办件三类服务事项类型。其中,联办件采取首办窗口追踪制,首办窗口负责协调涉及的部门窗口联合办理,最终通知办理人。这个制度避免了多个窗口办理业务的繁琐,便利了师生,提高了办事效率;如有不能办理的事项,要提供退回件通知单明确告知原因。同时服务大厅业务办理完成后,师生可以通过评价反馈机制,表达对服务办理的满意度以及为服务大厅的建设优化提供建议。
3.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
随着“一站式”服务业务不断增加,为配合线上服务平台的高效运行,首先在线下大厅规范各种事项流程,然后再将线下业务线上化,避免线上业务流程繁琐、不规范或与线下业务流程不一致等情况的出现。学校可以采取线上服务平台、线下服务大厅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方便师生了解服务平台的相关情况,熟悉所要办理业务的受理部门、办事流程、相关政策依据和材料要求等。同时支持线上提前预约,线上了解线下排队等候状况,提高服务流程的高效率。服务大厅功能多、窗口多,涵盖的业务广,对于师生的大多数业务都能满足,边运行边优化,线下配合线上,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使得服务大厅受众面更广。
此外,线上服务大厅还可以推出“智慧服务”AI机器人,通过搜索关键字,自动定位到相关部门,从而在众多业务中定位类别,解决学生不了解业务流程的难处;并且可以与智能机器人进行对话,有针对性地咨询相关业务。从“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可以发现惠及师生的各类服务正在逐渐从线下往线上转移,这是未来高校管理与服务的发展趋势,未来的校园是越来越智能化的,而怎么线上化、怎么智能化则要从师生实际需求出发,做到便捷高效,真正服务师生。
参考文献
[1]张颖.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一站式”服务模型的探索和实践[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9,36(07):128-132.
[2]黎沙,郝悦含,林文,王超凡,刘雪云.基于学生体验的高校校园网络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3):60-63.
[3]邵华,吴华芹.5G背景下智慧教育建设方案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8):164-165.
[4]郑军,段少东.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新经管”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文化论坛,2019,11(04):65-72.
[5]黄少聪,陈杰,郑佳芳.高校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探索——以福建商学院为例[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9(03):70-76.
作者简介:
王家莹(1999-)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7级本科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刘继岩(1998-)男,汉族,安徽明光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赵平(1999-)男,汉族,安徽芜湖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工商管理专业;
周玄娣(2000-)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7级本科生,投资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