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上杉 钟培源 李有璋 华希良 张世军
宁,一个很美好的字。
夏,也是一个很美好的字。
两个很美好的字放在一起,就是宁夏,我的家乡。
但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南方,一说起宁夏,经常会有人问:“是在甘肃那边吗?”很纳闷,他们上学不开地理课吗?
一说宁夏,就是大西北,是区划的原因。从地图上看,宁夏恰恰在祖国的“中心”位置。只不过面积小、人口少,没事不会来。没去过的地方,永远是远方。所以,宁夏在大家的心中就是远方,加上道听途说,甚而误为偏远了。
虽然宁夏是很多人旅游的“死角”,但宁夏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决不是“死角”。
早在3万年前,宁夏灵武的水洞沟就有先民生息繁衍。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和“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还有一个奖项,“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银奖。我倒觉得,不止外国人,宁夏也是最值得中国人来的地方之一。
史前文明,宁夏除了水洞沟,还有享誉中外的贺兰山岩画。由此推断,史前原始人的活动范围还是很大的。
宁夏有史书记载的历史,当属“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在宁夏历史上添写过重重的一笔。按逻辑关系推理,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就有游牧或农耕活动,所以才会有秦始皇一统中原后,在宁夏设立北地郡管理地方事宜的举动。北地郡的官员,在屯兵垦荒的同时,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得这边塞之地,在秦始皇时期就显出了勃勃生机。遥想一下当初的景象,可能有几分凄苦悲凉,但也一定有几分火热和浪漫!
到汉武帝时,则大举移民,引黄灌溉,发展经济,这已经属于深耕细作的节奏了。2000多年前兴修的秦渠、汉渠今天依然清晰可见。宁夏这片土地,虽然属于塞外、漠北,但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在秦汉时期就洋溢出来了。
历代来,宁夏一直处于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的对抗地带,经受着铁和血的洗礼。
唐太宗在贞观二十年,出巡灵州时,曾与少数民族部落首领近千人会盟。等到“安史之乱”,赐死杨玉环的唐玄宗一路西逃,太子李亨则看准时机,在宁夏灵武登基,成为唐朝第七位皇帝唐肅宗。
至宋辽初期,由唐朝皇帝赐姓的党项人李元昊,以兴庆府即今银川为都城,建立了大夏国,和宋辽金并雄近200年。
后来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让西夏和党项族退出了历史舞台,也使这块土地有了一个新名字,宁夏,取夏地安宁之意。
虽然流行歌曲《宁夏》和我们宁夏没有多少关系,但把它传达的意境用在表述宁夏上还是贴切的:温暖、平和、闲适,活脱脱一个美丽的宜居之地。
每一段历史都有言说不尽的故事,宁夏的美丽,除了这些丰饶的故事外,还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就像歌里唱的:“宁夏川,好地方,山山水水好风光;东风送来麦穗香,朝霞映红稻花浪。”
宁夏虽然经济总量不高,农林牧副水平却不低。宁夏的珍珠大米,可是大米中真正的“贵族”。 著名的“宁夏红黄蓝白黑五宝”享誉世界。后来因为抓发菜破坏环境,被明令禁止,“黑”被改为太西煤。其中红枸杞已经走向世界了,黄甘草、白二毛皮、蓝贺兰砚都是很好的旅游产品。靠着黄河,稻黄鱼肥、瓜果飘香,宁夏自古便有塞上江南的美名,所谓的天下黄河富宁夏,就是由此而来。
宁夏的地理简单地可以用“两山一河”来表述。
“两山”都不是简单的山,北边是贺兰山,“踏不破”的贺兰山,像父亲一样,用厚实的肩膀挡住了北方的风沙,才有了“塞上江南”。贺兰山东麓的贺兰山岩画、苏峪口、滚钟口都是有名的旅游景点。
南边的六盘山,是“红旗漫卷西风”的胜利之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古称陇山,古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有很多远古的传说。六盘山也是古“丝绸之路”经过之处,其中须弥山大佛是长安以西第一座佛教圣地,始建于后秦时期,也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有着深厚的人文背景。六盘山东麓还有老龙潭、凉殿峡、荷花沟等自然景点,是避暑休闲的绝好之地。
“一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从中卫的腾格里沙漠进入宁夏,造就了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黄河不但滋养了沿黄两岸的城市,也形成了湿地、湖泊、良田交织的塞上江南美景。黄河名峡青铜峡就在宁夏境内,有世界上最大也是中国唯一的闸墩式水电站。距青铜峡不远的西夏古塔108塔,近千年来,默默地注视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和朝代更迭的兴衰。
宁夏还有“两沙一陵”。
首先是沙坡头,大漠和黄河撞击而成的景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足以为你的想象插上翅膀。“沙坡鸣钟”“白马拉缰”让你依然可以体会到边塞的感觉。
沙湖,就是沙漠中有一片湖。这片湖芦苇摇摆、湖水荡漾,是鸟类的天堂。周星驰的紫霞仙子荡着一叶小舟,从芦苇荡中翩然而出,完美地表现出了沙湖的仙气。
“一陵”,就是西夏王陵。其实是十座陵,但对外开放的只有三号陵。“陵”只有帝王才能用,它是李元昊建立的大夏国皇帝们的陵墓。陵园原来的地面建筑被成吉思汗的铁骑烧毁一空,只剩下光秃秃的夯土堆,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美丽的金黄色,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东方金字塔”。
宁夏旅游资源的丰富还体现在地理的多样性上,有山地、沙漠、河流、平原、荒漠。河和山的碰撞,水和沙的结合,四季分明,景色各异。
宁夏虽然不大,但也是“南腔北调”。宁夏南部和陕西、甘肃接壤,一直受中原文化影响,居民使用的语言和陕西话很像,属于中原官话中的“秦晋方言”。北部则属于“兰银官话”,和兰州话有些像。南北各有特点,一起对话,相互模仿,很有意思。
因为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徙,使得宁夏成为一个移民文化很明显的地方。尤其是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湖四海的支宁人随各行各业迁入宁夏,支援宁夏建设。宁夏一时间汇聚了很多外地人,有很多都是学者专家。他们不但成为宁夏建设的主力军,还从生活习惯、民风民俗、语言文化等多方面和本土交融、演变,他们逐渐和当地人融合,成为宁夏人的一份子。所以宁夏人形成了包容、好客的性格。加之节奏比较慢,所以生活丰富多彩,成为宜居之地。
宁夏虽小,但近些年基础建设发展迅猛。宽阔的、县县通的高速公路给很多外地朋友留下深刻印象,很适合自驾深度游玩。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当年9月,宁夏即申报成功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宁夏,本来是一座“大公园”,有了政府全域旅游的规划,正在变成中国的一座“大公园”。
人们常说,风景在别处。但是宁夏,对外地人来说是风景,在宁夏自己人的眼中,也处处是风景。宁夏人,在遍游宁夏的知名景点外,还十分热衷于发现、开拓新去处。一处小湖泊,一片菜花地,一个小水渠,都有人兴趣盎然地搬出烧烤炉、领着媳妇、带着娃子,拿上鱼竿,在一片树荫下逍遥上一整天。
感觉中,似乎宁夏的每一天都是好天气。每次开车,一路上看到这些休闲的情景,便忍不住哼唱起“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