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05-26 12:02牛会用
中国食品 2020年9期
关键词:污染人类

牛会用

世界地球日的起源

世界地球日(The 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1970年4月22日是第一个“地球日”,声势可谓浩大,美国各地大约有2000万人参加了游行示威和演讲会,这是人们第一次为地球的未来集体发声。作为现代环保运动诞生的标志之一,它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如美国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促成了美国国家环保局的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此外,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成立,国际性环境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地球日网络的创建,以及保护环境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增加,“地球日”都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为了全球性的活动,而1970年活动的组织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们称为地球日之父。

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现在地球日的庆祝活动已发展至全球19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以示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环保节日。如今,世界地球日已走过半个世纪,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地球如今面临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气候变化,于是2020年世界地球日的全球主题为“气候行动”。地球日官方对这一主题做出解释: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也蕴藏了无限机遇。气候变化对我们影响之大,不仅关乎人类的未来,也决定地球是否宜居。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并确定一个主题,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宣传我国自然资源和规划国情国策、提高公众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意识、普及地球科学技术知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激发大家形成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

围绕这一主题,4月20日-26日,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启。由于疫情防控要求,今年的主题宣传活动与往年不同,主要是以网络线上活动的方式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宣传。各地加强了与网络新媒体和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的联合,推介内容科学健康,兼具时代性、艺术性的优秀科普宣传作品,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的主题宣传周中,自然资源部开启了“我为大自然代言”短视频话题活动;中国地质博物馆则启动了科技电影周,4月20日-26日期间连续推出《聪明的鲸鱼家族》等七部国外引进的重磅科技电影,聚焦陆地和海洋中多种多样的生命,并在腾讯视频、央视频、新华网等多平台同步播出;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向公众推出了“一起来看太空摄影师的生日礼物”活动,登录网上活动页面,输入出生日期,就可查询并获取生日当天拍摄的卫星影像。

为迎接地球日,重庆市江北区首次通过互联网方式举办宣传周活动,围绕“建设无废城市,践行生态文明”、“改善空气质量,防治臭氧污染”等热门话题,推出了动画、互动游戏、践行活动等;山西省酒泉市博物馆通过快手客户端平台发起网络直播互动,讲解科普知识,并带领观众进行“变废为宝”手工小制作;深圳市坪山区等地相继推出了地球日主题的线上摄影大赛;河南省邀请知名生物学家在网络直播平台举办科普讲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首次将线下研学活动转为线上,通过快手、微吼等直播平台吸引中小学生解密“可燃冰”,了解科学实验。此外,还有近百项科普活动在各地开启。

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已成为宣传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

地球正在遭受什么?

在人类开发自然、改造世界、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除了夺去无数动植物的生命之外,还对许多地方造成了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声污染、光污染等环境破坏和污染。人类在伤害大自然的同时,也伤害着自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每年至少有6万种生物灭绝,近30亿世界人口受到水资源匮乏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数据显示,2015-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未来五年有可能会创下新的全球年度温度记录。2015-201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和其他关键温室气体含量均持续上升到了历史新高,二氧化碳增长率比之前的五年高出近20%。2015-2018年期間,北极9月(夏季)平均最小海冰面积远低于1981-2010年的平均值,冬季海冰平均面积亦是如此,而多年冰已几近消失。2014年5月-2019年5月的5年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达到了每年5毫米,2019年的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臭氧层耗竭

臭氧层耗竭是指高空25千米附近臭氧密集层中臭氧被损耗、破坏而稀薄的现象,即臭氧层破坏。臭氧浓度较高的大气层约在10-50千米范围内,在25千米处浓度最大,形成了平均厚度为3毫米的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给地球提供防护紫外线的屏蔽,保护着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同时,它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构成了平流层的重要热源,从而制约着平流层的温度场结构和动力学过程,对全球气候的形成及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臭氧层的破坏会使过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造成健康危害;会使平流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异常,影响植物生长和生态平衡。研究指出,若臭氧总量减少1%,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将提高2%,白内障患者将增加0.2%-0.6%。如果臭氧层破坏的势头继续发展下去,能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一些生物物种将濒于灭绝,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网)将被打乱;农业生产受损,气候趋于恶化,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将面临灾难性的变化。

3.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1)直接价值在于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工业原料等。(2)间接使用价值在于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一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3)潜在使用价值从药用方面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有80%依赖植物或动物提供的传统药物,以保证基本的健康,比如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1万种以上;西方医药中使用的药物有40%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质。野生生物種类繁多,但人类对它们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占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任何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于目前尚不清楚其潜在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同样应当珍惜和保护。

我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以及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已经非常严重。大约200个物种已经灭绝;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4.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可分为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主要是人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作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中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地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

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导致土壤贫瘠化,诱发植物病虫害,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酸雨会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大气无国界,防治酸雨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不能依靠一个国家单独解决,必须共同采取对策,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5.森林锐减

森林锐减是指人类过度采伐森林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森林大量减少的现象。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最近100多年来,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的2/3被森林所覆盖,约为76亿公顷;19世纪中期减少到56亿公顷;20世纪末期锐减到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

由于大量森林被毁,人类生存的地球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又加剧了温室效应。另据科学家分析,一片森林面积减少10%,能继续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种就将减少一半。

6.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进行了定义,即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荒漠化最终的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均由沃土变成荒漠。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4,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而且每年仍以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达110多个,10亿人口受到直接威胁。这意味着,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1/6的人口受到危害。

7.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其成因有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森林灾害、岩石风化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料、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尤以后者为甚。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差的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已知的大气污染物约有100多种,既包括粉尘、烟、雾等小颗粒状的污染物,也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态污染物。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也十分严重,可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此外,大气污染物质还会影响天气和气候,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辐射量,尤其是在大工业城市中,在烟雾不散的情况下,日光比正常情况减少40%。

8.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洋面积辽阔,储水量巨大,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局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

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难以控制。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目前,海洋脱氧、海洋变暖和酸化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威胁因素。海洋污染还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值得注意的是,海洋污染有很长的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费用大,造成的危害会影响到各方面,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更是难以彻底清除干净。

9.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引起水质下降、利用价值降低或丧失的现象。严格来说,水体污染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时产生某些有害物质、雨水降到地面后挾带各种物质流人水体等造成的水体污染,都属于自然污染。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降雨淋洗大气中的污染物以及堆积在大地上的垃圾经降雨淋洗流入水体的污染物等,通常所说的水体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情况。

水体污染的危害性极大,首先是疾病之源,作为人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水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其次会造成生活饮用水紧缺,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使得一些城市不得不进行长距离引水,耗资巨大。再次,污水流进农田、侵入厂矿,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惨重损失,造成大量农作物减产乃至绝收。含污染毒物特别是含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水,不仅影响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生长发育,还有致癌、致畸、致毒变作用,致使水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而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对污染毒物各有一定的富集、积累能力,并通过食物链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10.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固体废物按来源大致可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此外还有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

固体废物是环境的污染源,如不加以妥善收集、利用和处理处置,将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世界地球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提醒人类保护地球、珍爱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爱地球,就是珍爱我们和谐美丽的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只停留于口号,还需要我们在衣食住各方面都做到“绿色环保”。

1.随手关灯,电力资源不浪费

由于疏忽大意或觉得麻烦,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忘记关灯或关闭电源。目前我们生活中用的电,60%依靠燃烧煤炭,每发1度电就要燃烧400克煤炭。燃烧煤炭不仅消耗地球资源,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粉尘,严重污染环境。

因此,我们要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对于不用的电子设备,及时拔掉电源,既能省电,也能保护自然资源。天气不太热时,用电风扇代替空调,并且空调提倡环保温度在26度以上。冰箱放在阴凉角落有利于省电,开门取物后要尽快关上;冰箱内部存放食物的容积以60%-70%为宜,既省电又有利于食品保鲜;过热的食物稍微放凉后再放入冰箱,可减少冰箱损耗,并且能防止食物中毒。

2.绿色低碳出行,环保又健康

这几年,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在日常通勤上班时,5公里内如果时间允许,尽可能选择步行、共享单车,既锻炼了身体,放松了身心,也降低了能耗。较远距离的上班族则优先选择乘坐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使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保护空气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出门一定要戴好口罩。

3.节约用纸,让森林更多更茂盛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纸张的消耗惊人。众所周知,纸是由树木制成的,纸张消耗越多,树木的数量减少就越多,对于环境而言是巨大的伤害。节约用纸要从点滴做起,如打印文件可以双面,用过的纸张可以反面利用;合理用纸,拒绝过量使用(如抽纸、厕纸等);衣服口袋里装块手帕,减少纸巾使用等。

4.少用塑料袋,保护土壤和海洋

塑料袋轻便结实,在方便购物的同时,却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因为塑料袋大多是由不可再生降解材料生产的,只能挖土填埋或者经过高温焚烧。如果未经处理就堆放或填埋,塑料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能达100-200年之久,对土壤的污染不言而喻。

改变生活习惯是减少塑料污染最有效的方式,我们要杜绝白色污染,减少或者不使用塑料制品,出门常备布兜或可重复利用的购物袋,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的东西(如一次性碗、筷、杯子)。

5.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日常生活中,每天会产生很多垃圾,无序的混堆和填埋不仅导致臭气蔓延,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这几年,垃圾分类广为提倡,以上海市为例,2019年7月1日,上海开始正式推行垃圾分类。2019年底,上海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4049吨,较2018年底增长431.8%;湿垃圾日均分出量7453吨,较2018年底增长88.8%;干垃圾日均处置量17731吨,较2018年底下降17.5%。根据上海最新的发布数据,2020年底,上海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的日均回收量将分别达到6000吨以上、9000吨左右、16800吨以下。

通过垃圾分类,过去被我们一直忽视的垃圾变废为宝了。在上海田强环保的中转基地,一垛垛的快递塑料包装袋,看起来颇为壮观。这种最外层包装袋,过去只能被拿去焚烧。现在由于分类做得好,省去挑选和处理费用,有了利用价值。据负责人介绍,这些塑料经过造粒,售价可达5000元/吨,可用于制造城市管网。

6.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为贫水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总量名列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据统计,一个家用的水龙头若不关紧,一天内会浪费1-6升的水,而一个漏水的马桶一天要浪费3-25升的水。

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用水,我们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洗漱、洗澡、做饭、洗车、洗衣服等)做起,节流节水,争取一水多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冲水马桶是家庭用水的重点设备,过去很多家庭把废水直接排掉,如今很多人开始存留废水用来冲马桶。同时,坚决不向河流、湖泊、大海里扔垃圾,尽每个人的绵薄之力,众心协力,保护世界水资源。

7.参与植树,为地球多添几抹绿

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约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1亩树木1天可释放氧气约49千克,1亩树木1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约67千克,1亩树木1年可以吸收各种粉尘20-60吨,1亩树木1年放出的氧气可供65人呼吸1年。因此,我们要多参加植树活动,为地球多添几抹绿。

8.购买节能电器,省下的不止是电费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同一瓦数之下,一盏节能灯比白炽灯节能80%,平均寿命延长8倍,热辐射仅20%。而这仅仅是电灯泡,如果我们将家中的高耗能电器都换成节能电器,或者在购买家电时直接选择节能型,不仅可以节约电费开支,也减少了电力的耗费。

9.保护濒危动物,不吃野生动物

根据《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野生动物种群数量40年内下降60%。里海虎(西亚虎)于1980年灭绝,爪哇虎于1980年灭绝,台湾云豹于1983年灭绝,危地马拉鸊鷉于1987年灭绝,亚欧水貂于1997年左右灭绝……这些数据足以令人触目惊心,而根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亞种的哺乳动物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因为冰川融化在漂移冰块上站立的绝望北极熊,被海洋垃圾绕颈窒息的海洋动物,都是大自然对人类过度扩张发出的无声呐喊。

最近,全球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报道了一个现象: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响,人们的外出活动普遍减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野生动物得到了更多生存空间,自然环境也迎来自行修复的机会。人们居家隔离后,意大利威尼斯的水质开始变得清澈,近海出现海豚;有网友在南非开普敦市街头发现企鹅结伴逛街;在印度,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中国,鄱阳湖和长江部分水域也频频出现江豚嬉戏玩闹的景象……一场灾难却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这无疑是一种讽刺,更值得人类反思。

联合国环境署的数据显示,在人类每4个月出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中,有75%来自动物。新冠肺炎疫情也给地球人敲响了警钟: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存于地球,我们必须要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今年2月份,我国发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杜绝野生动物成为人类的盘中餐。我们要做到,坚决不食用野生动物,特别是濒危野生动物;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不在野外打猎或捕鱼;不养野生动物当宠物,不随意养殖外来物种,以免破坏当地生态;拒绝动物表演。

10.吸烟有害健康,请减少吸烟

一支烟可以在5分钟内让空气质量下降10倍,香烟导致的污染浓度甚至可以达到或超过火灾现场的烟雾情况。吸烟产生的烟蒂是不可降解的垃圾,不仅会腐蚀周围的土地,还将恶化水质,给水资源的利用造成不便。就像烟盒上的警示语提示的那样:“吸烟有害健康“,呼吁大家减少吸烟。

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

很多人看过电影《流浪地球》,在小说的开头,作者曾这样写道:“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也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这一科学论断有了更为深切直观的认识和体会。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大自然的家园。在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上,人类与大自然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保护地球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是人类活动时刻遵循的行为准则。或许经历过疫情的冲击,人们对此会有更深的感悟,也会产生更加丰富的诠释方式。

疫情终会过去,但珍爱地球、保护自然,应该是人类永远的进行时。环保不仅是一个主张,也是一种教养、一种看待世界的大格局。地球日每年只有一个,但环保却应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拒绝食用野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抵制塑料制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有赖于每个地球公民的努力。虽然我们每个人只是地球上渺小的存在,但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地球的未来,我们的每一点贡献也能滴水成河,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珍爱地球,就要还她青山绿水;珍爱地球,就要惜她草长莺飞。和谐,就是不让阴霾阻隔海阔天空;和谐,就是不让机械侵肆万木争荣;和谐,就是不让黑暗掩盖万紫千红;和谐,就是不让烈火燃尽郁郁葱葱。时刻怀着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珍视与我们共处的生灵,爱护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践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

猜你喜欢
污染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谁变成了人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