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相伴的网络语言也逐渐被大众使用与推广。人们运用无尽的想象,使用各种手段制造出许多有趣的网络语言,其中一种谐音造词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试从分类、出现原因分析网络语言中谐音词的使用。
关键词:谐音词;分类;原因
作者简介:叶晓童(1996-),女,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1
一、网络语言中谐音现象的使用
在现在这个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网络语言成为了 一种新颖而又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中,一种谐音造词深受人们喜爱,这一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表达效果,也增添了多样的网络语言,使网络文化变得丰富起来。如最近网上的“好菇毒(孤独)”、“好想出去丸(玩)”,鼠年祝福语“鼠不尽的快乐”等。其实,网络谐音词就是运用联想,将一些词语与同它们读音相近的词语进行替换从而产生的词。
二、网络语言中谐音现象的分类
根据所收集的谐音材料,大致可分为数字型、汉字型和字母型谐音。
(一)数字型谐音
数字型谐音是指用阿拉伯数字来代替与其读音相近的词语。这类词语人们能够依据数字读音就能联想出意思。比如:886(拜拜了)、520(我爱你)、5555(呜呜呜呜)等。
(二)汉字型谐音
汉字型谐音是指将读音相近的汉字相互替换。根据替换的成分不同,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外语式汉语谐音词
外语式汉字谐音词是指运用音译,将外语词用汉语来代替。网民在音译这些外来词时不会考虑汉语的实际意义,要想理解其意义,须从读音上去寻找。
比如粉丝(fans)、谷歌(Google),狗带(go die),这些属于英语谐音。当然音译外来语不仅局限到英语上。比如“卡哇伊”是日语“可爱”的音译,还有“赛高”是日语“最棒”的音译、“阿里嘎豆”是日语“谢谢”的音译。再比如“欧巴”、“男票”、“脆骨”等词语分别是由韩语“哥哥”、“老公”、“最棒”,音译中文演变而来的。
2.汉语式汉语谐音词
汉语式汉语谐音词是指将发音相近的汉字相互替换产生的谐音词。“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由于汉语包括上述两种,所以该类型可以分为两小类。
(1)汉语普通话谐音
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有一个特点,同音语素居多。比如“yi(四声调)”就有“亿、易、亦、义、异、议”等232个古今语素和字。所以这就成了谐音字的基础。
网络流行语中有很多谐音词,比如“冲鸭”、“加油鸭”,“呀”与“鸭”谐音,使句子增添了可爱的感觉。还有“火钳刘明(火前留名)”、“雨女无瓜(与你无关)”、“亚子(样子)”等等。
(2)方言谐音
网络上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因此会有一些方言词代替普通话,进而产生方言谐音词。比如闽方言中没有唇齿音f,因此就产生了“灰机(飞机)”、“稀饭(喜欢)”等方言谐音词;“蓝瘦香菇”就来自于广西方言;还有小公举(小公主)之类的。
3.合音式汉字谐音词
合音式汉字谐音词是一些词语在连读时发生合音,发音与某单字发音相近,从而产生的词。如“表(不要)这样子”中“表“就是由“不要”演变的、“我造(知道)了”等。
4.混合式汉字谐音词
混合式汉字谐音词就是将汉语读音和多种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谐音词。网络中谐音现象不只是由汉字、数字独自使用构成,还有是多种符号形式相结合。比如“v5(威武)”、“3Q(Thank you)”、“+油(加油)”等。
(三)字母型谐音
字母型谐音词有的是用英语字母代替與其发音相近的英、汉语词,如“别Q我(cue)”、“dd(弟弟)”、“T(踢)出群”等。有的是用汉语拼音首字母代替汉语词,如“plmm(漂亮妹妹)”、“aswl (啊我死了)”等。
三、网络语言中谐音现象出现的原因
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层出不穷,究其出现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去考虑。
(一)客观方面
1.现代汉语自身的特点
汉语中不带声调的音节约有400个,带有特别音调的约有1300个。用有限的音节来记录数量庞大的汉字,必然会产生许多同、近音字。如“yè”,就有“叶、页、夜”等许多同音字,近音字更多,这就是其产生的客观基础。
2.键盘输入法的使用
人们网络交流大多是通过拼音打字输入来进行的。由于汉语同音、近音字较多,在输入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同其发音相近的词语,因为快速便捷,人们会选择排在前面的谐音词,这些谐音词也就逐渐被大众接受与应用。
(二)主观原因
1.使用者的心理作用
在大批的网络使用者中,有一些人具有创新意识,不受语言的束缚,创造出一些奇特的表达方式。另外,网络中有一些具有暴力、政治倾向的敏感词汇,还有一些不文明的词汇,为了有效地规避这些词汇,净化网络环境,网民选择用一些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来代替。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第12次印刷.
[2]张伟.谐音修辞在网络词语中的运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3]郭慧敏.浅析网络谐音词的类型及应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4]张兰兰.浅析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J].人力资源管理.2016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