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手”惯用句之对照探究

2020-05-26 12:05姚金镒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姚金镒

摘  要:本文根据“手”的语义分类,对中日身体词汇“手”中惯用语语义和表达的差异及原因进行阐述。

关键词:惯用句;手;意义分类;异同点

作者简介:姚金鎰(199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1

一、惯用句的定义

关于日语惯用句的定义,《国语大辞典》和《广辞苑》的解释如下:

二つ以上の単語が必ず同じような結びつきをするもの、また結合して全体が独特の意味を表す言い回しなど。慣用語、イディオム。例:「道草を食う」。——『国語大辞典』(1981)

二語以上が結合し、その全体が特別な意味を表す語。イディオム。例:「油を売る」、「間髪を入れず」。——『広辞苑』(1993)

结合两部词典的意义解释,可总结为日语惯用句是连接或相应使用两个以上的单词,其结合成的整体表示某个特定的意思。以上所说的“两个以上的单词”是包括句和短语在内的词组。“表示某个特定意思”可以认为是与单词本来的意思无直接关系和将该单词本来的意思比喻使用。比如与该单词本来的意思无直接关系的惯用句有「道草を食う」(在途中做别的事情,耽搁时间),「猫を被る」(假装不知)等等。还有将该单词本来的意思比喻使用的惯用句有:鼻が高い(得意洋洋),足を洗う(洗手不干)等等。

《现代汉语词典》对汉语惯用句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熟语的一种,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如“开夜车”、“扯后腿”、“卖关子”等。

二、关于中日两语言“手”的用法及意义

根据大辞林中“手”的意义阐述,日语中的“手”共有以下14种用法。

①人体の肩から先の部分。(手首、掌、指先、動物の前足)

②形状や機能が、ヒトの手に似ているもの。(器物の取っ手。例:急須の手。)

③手を働かせて様々な事をすること。(働く人·力。例:手が足りない。手間。手数。例:手ばかり掛かる)

④事を行うための方法·技術など。(方法。手段。例:その手には乗らない。技量·腕前。例:手が上がる。)

⑤技芸などの一定の型。

⑥日本人音楽で、楽器の演奏。

⑦字を書くこと。また、筆跡·書風。

⑧手に握ることから。(所有。保持。例:大金に手をする。)

⑨方向。方面。(例:山の手)

⑩ものが現れ出ること。また、その勢い。(例:水の手)

?代金。代償。

?受けた傷。例:手を負う

?種々の語と複合して名詞を作り、手と関係する様々な意味を加える。(他人の力を借りずに自分の力によることを表す。例:手料理。)

?形容詞·形容動詞の上に付いて、接頭語的に用いられ、物事の処理の仕方にかかわることを表す。また、転じて、下の語の意味を強めるのにも用いられる。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汉语中“手”的含义有十二种。

①人体上肢腕以下持物的部分。②特指某些代替手工作的机械。③表示手的动作。拿着。

④亲手。⑤手艺;本领。⑥手段;手法。⑦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⑧指边;面。

⑨指次序。⑩指在某种技术或工作中居某种地位的人。?指从事某种行业,活动或作出某种行动的人。?量词。用于技能技巧。

由此可见,日语和汉语中的“手”含义有很多重叠之处;除了“手”的本意相同之外,相同的含义还有:所有、掌握;手艺本领;手段方法;边、面。但中日两语关于“手”又各自有其独特含义。日语中“手”可以表达负伤的含义;汉语却没有此含义。汉语中的“手”可以表示某种技术或工作中居某种地位的人;而日语却没有此含义。因此,中日“手”含义既有相同之处,又各自有其独特性。

三、中日“手”惯用句异同点及原因

本文选取了《日语人体词汇惯用语词语》《中国惯用语大全》两本书中的惯用句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关于相同之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达手的本意的惯用句使用频率最高。例如:「手を翻せば雲となり手を覆せば雨となる」和汉语惯用句“反手为云覆手雨”;「十目の見る所十指の指す所」和“十目所视,十指所指”;「人手が足りない」和“人手不足”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是完全对应的。这是因为日本和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从过去在汉字使用和文化交流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大约三、四世纪时期,汉字从中国经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传入日本之后,经过历史的推移和变迁,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最后变成了和制汉语。“手”作为常用汉字,传入到日本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习惯传入到日本。因此,在日语关于“手”的惯用句中有很多汉字词汇。

关于不同点,首先体现在构造上。中日惯用句存在意义相同但在形式构造上无法对应的情况。比如:「手が掛かる」和“费手脚”;「手を見せる」和“显一手”。日语惯用句的构造主要是“主语+助词+动词”,例如:「手をあげる」、「手が掛かる」、「手が届く」。而汉语惯用句的构造是“动词+宾语”,例如:“搭把手”、“使手段”、“缩回手”、“沾上手”、“放开手脚”。构造上的差异是由于日语和汉语语言形态的不同。在西方的语言形态学中,将世界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和屈折语。汉语属于孤立语,日语属于黏着语,所以在语法和词汇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其次,体现在各自独特的用法。汉语的惯用句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某方面非常厉害。比如:拥有多样特长的人称为“多面手”,还有当枪手、红旗手等。大体来讲,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手”是专业的象征,是人体极为重要的部分。

而在日语的惯用句中,「手を下す」、「手を汚す」、「手をおろす」都表示自己亲力亲为的含义。不借助外力、亲自做某事是日语“手”的惯用句的独特用法。这和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联系。众所周知,日本人通常是即使自己面对麻烦,也不愿意为别人添麻烦的性格。所以这样的民族性格也在“手”的惯用句中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徐德.日語人体词汇惯用语词语[M].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