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汉语诗词的语言特点分析

2020-05-26 12:05郭帅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语言特点对外汉语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的不断传播和发展,古代汉语诗词逐渐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在对外汉语中,汉语诗词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汉语诗词具有典型的语言特点,这也是古代诗词的独特之处。本文首先针对汉语诗词的文化发展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汉语诗词的语言特点,最后讨论了对外汉语中汉语诗词的语言文化价值,体现出汉语诗词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同时也展现出我国文化的精髓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语诗词;语言特点

作者简介:郭帅(1991-),男,汉族,辽宁省锦州市人,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2

随着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对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文化的学习与融合,促进了其他国家与我国的全面合作和交流。在古代文化的传承中,汉语诗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对外交流中,诗词文化成为了精髓,短短的几句话,不仅仅体现出一定的韵味和感染力,同时也传递出古代创作者的心境和思想,为现代情感的表达奠定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古代诗词十分简短,却能够描绘出丰富的画面和表达深刻的情感,这也是汉语诗词的基本特征。我国古代诗词具有一定的语言特征,通过相关文献的调研,对汉语诗词的语言特点展开了研究,促进了现代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融合。

一、汉语诗词的文化发展概述

(一)汉语诗词的发展

汉语诗歌在我国的发展十分久远,延续了数千年。在早期的西周到春秋的时代,我国汉语诗歌就开始出现了大批的辉煌篇章,主要标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涌现。在战国后期,楚国位于南方,出现了一种具备楚文化的新型诗体,又称骚体,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风采。楚辞句式一般是长短参差,大多数都是六言或者七言为主,常常采用“兮”字。《诗经》与楚辞在后期的诗歌发展中属于两大重要源头,彰显出了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在汉代前期,文人诗坛处于寂寥的状态,在民间,乐府相对活跃,其中汉乐府民歌是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汉乐府的驱使下,出现了文人五言诗,主要标志为《古诗十九首》。东晋时期的诗歌逐渐增多,作品颇为绚丽多彩,例如陶渊明的诗风受到了后人的极力推崇。在魏晋时期的诗歌评论比较多,对诗歌的思想、内涵以及鉴赏具有一定的作用。隋唐時期的诗风达到了鼎盛阶段,出现了王勃、李白和杜甫等诗人,成就较大。后期的宋元以及明代也陆续出现了欧阳修、柳永以及苏轼等代表作家。近代诗词虽然沿袭了古制,但是成果不佳,一般都是自由诗,格调较低。

(二)汉语诗词在对外汉语中的重要性

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汉语诗词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现代对外教学,还是日常的对外社交,利用汉语诗词是十分关键的。很多外国人十分积极的研究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而古诗词是关键的构成部分,所以,我们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古诗词也会成为重要的桥梁。中国人对古诗词相对比较理解,无论是诗词的内容,还是传递的情感,感受更加深刻,我们作为中间的传播者,将古代文化向其他国家进行传播,有助于推进我国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文化融合和学习的关键环节。

(三)汉语诗词在对外汉语中的作用

在对外汉语中,汉语诗词能够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很多诗词都告诫我们深刻的道理,这也是文人志士留下的重要文化。在古诗词中,体现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信息,很多外国人喜欢我们中国的诗人,例如李白,颇受大家的追捧。诗词的内容是优美的,但是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人理解比较困难。通过分析诗词的声韵之美以及艺术内涵,能够给更多的外国人思想层面的启迪,体现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汉语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财富,通过对外传播,能够体现出我们的民族情感,进一步感受中国的语言之美。汉语诗词能够让我们对外交流更加具有意义,从肤浅的交流中挣脱出来,使外国人对我们的文化更加具有兴趣,并且推进其他国家对我国文化的学习,促进各国文化的融合与借鉴。

二、汉语诗词的语言特点

(一)语音特点

在我国的古诗词中,从语音特征角度来看,主要包括押韵和平仄两个方面。其中押韵是古诗词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语音色彩,主要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相同的位置上出现相似或者相同的韵母,这样就能够产生韵脚。在诗歌中的押韵一般出现在句末,句与句之间相互响应,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之美。[1]李白的《静夜思》中,押韵的字就是光、霜、乡;孟浩然的《春晓》中押韵的字就是晓、鸟、少。同韵的字体现出声调相同的特征,且韵腹和韵尾也需要一致,如果在古诗词中进行押韵创作,需要满足声调和韵母两个要素,这并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需要保证的一种诗歌形式之美。另一个方面就是平仄,在古诗词中指的也是用字的声调。其中“平”指的是平直,而“仄”指的则是曲折。在古代语言中包含了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和入。平则为平声,其他三种都是仄声。在古诗词中采用平仄是需要具备一定格式的,也成为格律,平声与仄声体现的是构成诗歌内容的韵律。平仄体现的是四声二元化,而四声则为四种声调,代表着语音的高低、长短以及升降。不同的声调具有不同的意义和感受,一般高昂的声调传递着一种热烈和兴奋的情感,相反,低沉的声调也流露出的是一种忧愁与悲伤。

(二)语法特点

在古代汉语诗词中的语法特点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第一,不完全句式特征。在古代散文中也出现一些不完全句式,但是这种现象是比较个别的,而汉语诗词中却是十分常见的,诗词的语言是十分精炼的,通过短短的几句话,展现出各种宏伟和深刻的画面,这就需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压缩。[2]对于不完全句子,主要指的是没有谓语或者谓语不全的句式,主要以名词句为主,将名词性的短语作为一句话,举个例子,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每句话都是不完整的,但是其意义和思想却展现出来了,表达出了杜甫触景生情,勾起了对李白故友的思念。第二,语序的转换。在诗词中为了满足声律的要求,基于原意,进行语序的适当调整,例如《西江月·井冈山》中的“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其中“壁垒森严”与“众志成城”都是固定的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需要体现出“仄仄平平仄仄”的韵律,因此变成了森严壁垒,但是并没有影响句意。语序的变换也能体现出一种积极的韵味和意义,使句子更加具有感染力。第三,对仗语法特征。语句的对仗主要指的是出句与对句属于同一个句型。举个例子,王维创作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主语就是名词前添加动词定语,而动词作为单音词,宾语是名词前添加专名定语。除此之外,对仗也包括字面的对仗,不能够过于拘泥于句型相同,同时各种形式都需要以思想内容作为主体。第四,炼句的语法特征。炼句体现的是一种修辞的问题,如果一个句子能够炼好了,那么整首诗都会绘声绘色。炼句也主要是炼字,在诗词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中心词,而炼字也是集中在中心词上,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中,作者本想采用“推”字,最终采用了“敲”字,更加体现出改字用的精妙之处。在理解古诗词中,我们需要对诗词的语法特点进行了解,才能够使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三)用字特点

在古诗词中的句子都是由字组成的,那么字的运用,也能够体现出诗词的深刻韵味。在一些诗词中,某个字被看作是诗的诗眼,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3]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诗中的“直”和“圆”看上去十分俗气,但是却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想要用更好的字进行替换很难实现,说明这两个字用得十分恰到好处。在诗词中的字的运用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不同的字表达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在诗人的创作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每个字的思考与使用,这也是后代进行诗词鉴赏的主要方面。每个字都蕴藏的不同的字义,而不同的字也会构成更多新的词汇,从而描绘出不同的意境。

三、对外汉语中汉语诗词的语言文化价值

(一)通过汉语诗词记录古代的风俗文化

在对外交流中,想要对方了解我国古代民族文化,诗词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古代诗词记录着古代人的独特生活形式,诗人利用不同的语言特色,展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对外国人的学习和交流也具有一定的影响。[4]以古诗词中社交活动中的邀请为例,邀请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交行为,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体现的就是一种中国式约会,通过诗词的内容能够看出只有亲密无间的朋友才会具有这些活动,毫无拘束,并且营造出了轻松愉悦的氛围。虽然主人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出现,但是客人却主动登门造访,诗中的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体现出主人还未进行邀请,客人已经预定,这是一种不拿对方当外人的心理表现,也体现出人们之间情感的深厚。在对外交流中,这也体现出了中国独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并且传承至今。古诗词中也体现出一些节日风俗。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古典的就是春节,对于我们国人是十分重要的,《元日》这首诗所散发的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诗人描绘出了放爆竹、换桃符等传统习俗,节日氛围十分喜庆,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染力。通过诗词语言,能够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我国文化的更多韵味与价值。

(二)汉语诗词体现出了民族文化心理取向

所谓文化心理取向,主要就是民族对不同事物的认知与情感的表达,这也是古代诗人运用诗词语言进行传递的主要内容。在古代诗词中,不同的字、词和句子,都能够流露出不同的感受,这也是诗人心理的表现,是一种心理语言。在古代诗词中,经常采用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意境,这种方式比较含蓄和巧妙,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现出了意在言外的感受,这也是现代交流中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诗人通过含蓄的语言内容,进行委婉的表达情感,体现出我国文化心理的一种普遍性。

四、结语

在我国汉语诗词中,诗人利用精炼的语言,结合语言特征和技巧,进行情感的传递和意境的创建,对现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语诗词的语言特征十分具有内涵,也是现代学者纷纷展开研究的关键原因。在对外汉语中,也往往加强了汉语诗词的运用,加强了其他国家对我国文化的体会和学习,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俊. 对外汉语中的诗词文化教学[D].云南大学,2012.

[2]王园园. 对外汉语诗词教材分析及编写建议[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3]杨亚霞.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8.

[4]刘禹汐. 面向汉语言本科留学生的古诗词文化因素教學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语言特点对外汉语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析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浅谈基于HSK5级考试的对外汉语写作教学
汉法时态表达方式的异同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的语言特点浅析
浅析法语新闻报刊的语言特点
法律英语在司法应用中的语言特点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