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库切《福》的解读

2020-05-26 12:05袁湘英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笛福库切鲁滨孙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库切的后殖民创作研究”(15YBB062)。

摘  要:南非著名作家J.M.库切的长篇小说《福》对笛福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加以解构,对文本中的经典形象鲁滨孙、星期五等形象进行重塑,并增加了一个极具女权主义意识的女性苏珊,在这种解构与重建的过程中,反映了处于二十世纪南非种族隔离背景下的库切对殖民话语、女性话语权力及作家话语权力的思考。

关键词:库切;《福》;后殖民主义

作者简介:袁湘英(1981-),湖南邵阳学院计财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2

J.M.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纳丁·戈迪默之后南非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非常丰富,七十年代登上文坛以来,发表了《黑暗地带》《内陆深处》《耻》《凶年纪事》《慢人》《耶稣的童年》《耶稣的学生时代》等十多部小说,及《白人写作》《双重视角》《异乡人的国度》《内心活动》等多部文学评论集。身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这一环境中的库切,作为一个白人后裔,在其小说中,对种族主义、殖民话语等问题等问题进行反思,既表现出作家对白人殖民主义者所造成的罪恶的批判,也反映出作者对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非苦难现实的关注。

《福》(Foe)这部长篇小说以一个女性流浪者苏珊的视角来展开叙事。作品共四章,第一至第三章分别以对作家福讲述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第一章写苏珊因为寻找失去的女儿四处流浪,在海上由于船员的叛乱,他们杀死船长,将苏珊放逐到鲁滨孙和星期五所在的荒岛。苏珊与鲁滨孙等在荒岛生活一段时间后,与星期五获救离开了荒岛,而鲁滨孙则病死在离开荒岛的途中。第二和第三章叙述苏珊回到大陆后,为了生计,将鲁宾孙荒岛落难的故事卖给作家福,她在讲述荒岛故事的同时,也希望福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以荒岛为中心,以鲁宾孙为主人公进行写作,但是在作家福的构思中,却以苏珊为中心,寻女历险故事贯穿整个作品,荒岛故事仅仅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情节。第四章篇幅极短,虽然也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但是很显然不同于前面三章的叙述者,可能是苏珊的幽灵或者梦中的苏珊,也可能是其他人,叙述了我在福先生的房间的所见所闻,场景富于魔幻色彩,体现出库切高超的叙事艺术。

一、后殖民主义文化思潮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后殖民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是一种跨越文学、宗教、哲学等诸多学科的学术思潮。德里克认为,“后殖民”的含义极其丰富,至少包含着如下三重含义:一是对前殖民地现状的描绘;二是对殖民主义时代之后全球状态的描绘;三是描述殖民主义时代全球状态的一种话语。而第三种含义才是后殖民主义思潮所强调的。1978年美国阿拉伯裔学者萨义德的《东方学》(《东方主义》)一书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后殖民主义的发展。萨义德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东方学,虽然以东方作为研究对象,但是它所研究的东方并不是真正的东方,是西方出于自己的需要在东方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一套理论及话语体系。在西方人的视域中,东方成为一个“他者”,是一个神秘、富于异国情调、浪漫色彩的地方,也是一个愚昧而不开化的地方,成为西方进步、开化、文明等的对立和参照。萨义德以及随后的霍米·芭芭、斯皮瓦克、莫汉蒂、阿赫默德等人是后殖民主义思潮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家与批评家。

后殖民主义理论包括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解构主义及种族主义等多种理论,同时也受到话语权理论等多种文化理论的影响。本文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福》对十八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解构,进一步在星期五和苏珊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对被殖民者的话语权、文本中人物的话语权及女性话语权展开探讨。

二、对经典文本《鲁滨孙漂流记》的解构

库切的《福》显然是对英国小说之父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这部经典小说的改写与重构。与笛福《鲁滨孙漂流记》以荒岛的冒险故事为中心不同的是,库切的《福》虽然也写了鲁滨孙等人在荒岛的故事,但是这一情节不再是小说的重心,反而作家如何处理荒岛故事进行创作成为关注的焦点。作品的主人公也不再是鲁滨孙,而是四处流浪寻女的苏珊。在这种改写与重构中,体现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庫切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以及话语权等问题的思考。具体而言,《福》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解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鲁滨孙形象的重塑。在笛福的作品中,鲁滨孙是一个资产阶级英雄。他虽然遭遇海难流落荒岛,但是并没有被大自然所征服。在没有亲人、朋友的长达28年的漫长岁月中,他克服了包括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种种困难,战胜了自然、战胜了自我,成为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在鲁滨孙的身上,体现出十八世纪资产者的实干精神、强烈的财富占有欲和殖民精神。笛福笔下的鲁滨孙是一个励志者,鲁滨孙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甚至很多人渴望自己能够如鲁滨孙那样,流落荒岛,成就自我。少年时期的库切也深受其影响,一度认为鲁滨孙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成为作家后的库切认为自己深受其骗,而作为南非白人殖民者后裔,身处二十世纪南非这一语境中,深刻地认识到殖民者并没有鲁滨孙那样高大上,在《福》这部小说中,对鲁滨孙进行了重写,塑造出一个与笛福截然不同的鲁滨孙。

库切《福》的鲁滨孙,没有任何英雄的光彩,甚至比不上一个普通人。作品通过苏珊对鲁滨孙的回忆,展现了鲁滨孙固执、保守、懒散、不思进取等特点。在荒岛上初次见到鲁滨孙时,苏珊感觉他就像“泰晤士河上所见到的船夫”,“又一个被心善的船长放逐到岸上的反叛者。”苏珊的这种印象实际暗示出鲁滨孙虽然经营荒岛多年,但处境毫无改善。随后对鲁滨孙的住所、日常吃用的介绍进一步点明鲁滨孙的懒散和不思进取。他搭建的房屋就是一个简陋的避难所,不仅与笛福作品中鲁滨孙那一所又一所坚固而舒适的房子无法相比,就是房屋最基本的避雨功能都达不到。而且,鲁滨孙为人固执、思想保守、精神颓废。不管是为苏珊做鞋这种琐事,还是日复一日徒劳地开垦永远也不会播种的荒地,以及拒绝制造小船离开荒岛的建议,都鲜明地说明了鲁滨孙的为人。在对鲁滨孙形象的塑造中,表达了库切对殖民精神的批判。

二是增加了女性叙述者苏珊。在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中,女性基本上是缺席的。通读一遍作品,几乎没有一个能够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性。正因为这样,笛福的这部经典小说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不断遭受读者尤其是女权主义者的批评。也许是出于这一因素,库切在其作品《福》中,增加了一个在《鲁滨孙漂流记》中并不存在的形象苏珊,以其眼光来展开叙事,并成为贯穿作品始终的中心人物。

三是对《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笛福进行了解构。《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是英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位作家,创作了《鲁滨孙漂流记》《杰克上校》《摩尔.弗兰德斯》等多部小说,有“英国小说之父”的美誉。笛福还善于经商,是一个成功的资产者,写过许多有关经济学方面的理论文章。库切的《福》这部小说的书名,很大程度是来自于笛福这个作家。笛福也成为库切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库切显然有意对笛福(Defoe)这一名字进行了解构。在欧洲,“De”(德)往往是贵族的标志,巴尔扎克为了在名字中加上富有贵族意味的“De”几乎奋斗了一生。库切对笛福名字中“De”的消解显然是有这方面的意味。此外,作品中的福是一个落魄的小作家,因为负债而不得不东躲西藏,对《鲁宾孙漂流记》的作者笛福也是某种解构。

三、《福》的后殖民話语批评

库切在《福》中,通过星期五和苏珊等形象,表达出其对作为他者的被殖民者的话语和女性话语的关注。

《福》中的星期五与《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一样,是鲁滨孙的黑奴,是一个被殖民者的形象。但是其区别在于库切笔下的星期五来历不明,而且被割掉了舌头而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也正因为这样,星期五也无法讲述自己的来历。虽然苏珊采取各种办法试图与星期五沟通,却无济于事。在这里,星期五显然是作为西方话语中的他者而存在的。星期五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符号,作为沉默的他者,代表者被殖民者在西方话语中的状态。他的来历不明实际上表现出被殖民者在前殖民时代的抹杀,而且两者都是由于殖民者的暴力所致。苏珊试图将自己的一套话语教给星期五,从而了解他的过往并与其交流。这实际上也反映出西方殖民者试图将自己的话语强加于被殖民者。处于南非这一曾经西方殖民地的库切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体会,苏珊与星期五的失败有其深厚的文化因素。此外,鲁滨孙死后,苏珊虽然恢复了星期五的自由之身,给了其所谓的自由,实际上因为其自身与环境的原因,星期五处于一种依附于苏珊的尴尬处境,这与摆脱殖民者统治后的被殖民者的处境又如出一辙。

从话语权的角度来说,苏珊这一形象得到了许多女性主义批评者的肯定。作品以其眼光来叙事,鲁滨孙在荒岛上的命运决定于苏珊,甚至她也很大程度参与了作家福的写作,似乎从某种意义来说她代表者女性意识,发出了女性的声音。但是库切在这一人物形象上对于女权话语的思考,并不局限于此。从苏珊的流浪来看,可以分为荒岛前、荒岛上、荒岛后三段经历。在这些不同的生活阶段,她分别依附于船长、鲁滨孙、作家福,并先后与他们发生关系。虽然从她自己的叙述中我们感觉不到她有任何被迫的意愿,但也正因为这种无意识的关系,反映出她虽然有着一定的话语权,却依然处于一种被依附的次要地位,这似乎也暗示出女权意识、女性话语权的真正地位。

库切在对《鲁滨孙漂流记》这一经典文本的解构与建构中,表达出对殖民主义和殖民精神的批判,对作为“他者”的被殖民者和女性话语权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库切.福[M].王敬慧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

[2]萨义德等著.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陈永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笛福库切鲁滨孙
库切《耻》中的空间政治书写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拯救火星“鲁滨孙”
库切《耻》中的凝视之耻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成功在于什么?
鲁滨孙之父在欲海漂流
语言之轭——笛福与斯威夫特时代的政治、偏见与印刷文化
文豪笛福一辈子在躲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