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三个维度

2020-05-26 12:05周久贺
桂海论丛 2020年2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及“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作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近几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从历史、理论、价值三个维度解读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有助于厘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演进,有助于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维度;理论维度;价值维度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2-0011-06

收稿日期:2020-01-06

作者简介:周久贺,男,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准确把握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科学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征途上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是新时期应对现实挑战、破解发展难题、科学推动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历史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演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1]。“小康”是我国人民憧憬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是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共同期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过上小康生活进行了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借用“小康”这一概念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的内涵,并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重要一步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传统意义上的小康愿景到现代小康目标的确立,从解决国人温饱问题到达到总体小康目标,从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目标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热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起着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

(一)现代小康思想是传统小康愿景的承袭与接续

“小康”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的劳苦大众对安定幸福生活的一种美好追求和向往。“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里,书中所讲“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指老百姓整日辛苦劳作,最大的愿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这里提到的“小康”是使民众能够休养生息的意思。“小康”作为一种生活富足的社会模式则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中,书中详细描绘了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观念和“小康”社会观念。在孔子看来,“大同”社会是一种经济高度发展、生活富足殷实的社会状态,而“小康”社会则是实现“大同”社会进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仅次于“大同”社会的一种生活相对富足的社会形态。近代以来,小康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洪秀全试图通过太平天国建立一种“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必将按照“拘乱、升平、太平”的发展阶段依次演进,这里”升平”就是“小康”的意思,“太平”则是“大同”的意思,体现了“小康”是“乱世”通往“大同”的必然阶段。孙中山在他倡导的“民生主义”中表达了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斗争让民众生活实现富足的美好愿景。邓小平则是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为“小康社会”的第一人。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客观思考,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之家”这样一个“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2]。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从此,“小康”“小康社会”“小康生活”逐渐成为中国人民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频词汇。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汲取传统小康思想营养成分根据长期执政实践的经验教训不断对小康思想的内涵进行挖掘拓展,赋予了不同历史时期小康思想的新使命。

(二)全面小康战略是总体小康目标的延伸与拓展

邓小平所指的“小康”是一种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小康”[3]。党的十二大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使用了“小康”概念,并把我国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到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以此为基础,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战略是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基本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战略是从1990年到2000年,实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宏伟目标,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水平;第三步战略是从2000年到21世纪中叶这五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则对第三步发展战略进一步具体化,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在原有基础上再翻一番,小康生活相对更加富足;从2010年到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各项制度更加健全;从2020年到2050年,基本实现我国现代化。这是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的新的“三步走”战略。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可以看出,总体小康目标是实现温饱基础上的更高要求。正是按照“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指引,到2000年底,前两步发展战略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上一个富有纪念意义的里程碑。然而我们实现的总体小康目标,仍旧是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因此,为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明确指出到2020年这段时间里,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则根据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小康”的內涵,不仅体现在民生层面,还体现在经济、政治、科教、文化等诸多领域。透过小康目标不断发展变化的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出,全面小康发展战略正是总体小康目标的不断延伸和拓展。

(三)全面建成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的提升与超越

从传统小康愿景到现代小康目标的确立,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思想的逻辑演进始终遵循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任务不仅第一次完整地呈现了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而且深刻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小康社会基本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阶段,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我国牢牢把握并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不断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国家综合实力、经济总量、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着眼于全国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深刻剖析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新变化和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任务,这些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保持了党和人民奋斗目标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更加注重政策引领、更加具有问题意识、更好满足人民意愿。新的奋斗目标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统筹推进、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4]。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升和超越。

二、现实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处于引领地位的“龙头”,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敏锐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内涵作了全新阐释。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立足点是“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符合一般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具备一般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但是作为赋予中国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小康社会,又具有与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鲜明特征。第一,小康社会是一种更加接近现代化目标的社会形态。自小康目标确立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全面建成,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伴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历史性,渐进地向前发展。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小康的要求更加全面具体,而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则是与过去发展阶段相比标准更高的一种社会形态。第二,小康社会是一种和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相近的社会形态。无论是从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指标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的目标定位于目前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三,小康社会是一种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小康,是一个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小康,强调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到2020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实现与2010年相比翻一番的奋斗目标,除此之外,产业发展水平逐步迈向中高端,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大,在全部人口中城镇户口占比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国内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情况明显改善。第四,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从改革开放初期小康目标提出到党的十九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这根主线。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出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小康社会最终全面建成与否,也要看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否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重点是落实“全面”

小康社会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重要目标,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深化拓展。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根据实践发展经历了不断拓展和完善的过程。从改革开放初期正式提出小康之家和小康水平,到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社会定位为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再到2000年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奋斗目标。但是这样的一个小康社会,还是发展水平较低、不够全面、不够平衡的小康。仅仅是绝大多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覆盖范围不全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甚至与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对这样的状况,国家如果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其他内容,这样的发展也注定只是不健全、不平衡、不协调的小康。全面小康,对发展领域、覆盖群体和涉及地域都有着比总体小康更高的要求。一是全面小康所覆盖的发展领域要全面,是能够包含“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而实现多领域共同发展的全方位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尤其强调全面性特征,单纯的某一方面发展进步不能涵盖全面小康涉及的所有范畴,也不能保障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必须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之间相互融合协调,实现共同发展。二是全面小康所覆盖的群体范围要全面,是能够惠及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小康。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认为发展的初衷是为了人民,发展的动力要依靠人民,同样,发展的成果也必须由人民来享有。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征途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三是全面小康所覆盖的范围要全面,是包含城乡全部区域的整体小康。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不断缩小二者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是要关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农村地区的小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地区,需要特别关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实现情况,让改革发展的红利覆盖全部区域。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是实现“建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替代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必将全面建成的坚定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是在内涵和进程上,还是在结果上,都是紧紧围绕“建成”这个关键点铺开。一是从“建成”的内涵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成”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相对而言的。“建成”强调的是结果导向,凸显的是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完成,从“建设”到“建成”,标志着全面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成”意味着党对全面小康社会有了更具明确目标、更加全面具体的要求,表明了小康社会与前一阶段相比质量更优、效果更佳,小康社会的发展更加公平和谐。二是从“建成”的措施来看,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的新特点,是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崭新利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卓越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但是也存在诸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创新能力不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发展方式粗放、环境因素制约越来越明显等突出问题。而新的发展理念,就是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汲取以往发展教训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新的发展观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三是从“建成”的内容来看,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了科学的界定。经济建设领域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领域要建立更加广泛、更加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程,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文化建设领域应在集中各种资源优势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文化产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社会建设领域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想方设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并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全民医保体系;生态建设领域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二者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结构、经济增长模式和商品消费方式。

三、价值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涉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的重要目标,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延伸,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当代中国现实国情和所处历史方位进行科学判断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梦想的重要历史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反映。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解放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具体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就是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阶段性重要目标,集中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正常诉求,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殷殷期盼,既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实践,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国情紧密结合的具体表达。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更好水平的全面发展,在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項内容宏大、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我们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步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康庄大道上。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一步一步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的阶段性跨越,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里程碑。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设想,如期实现建成目标,切实推进战略设想,既可以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意涵,又可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以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顶层设计,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发展亮点,从而使全体中华儿女更加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可以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仅关系到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未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不失时机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热切地呼应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和良好夙愿,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和宏伟梦想,目标的艰巨性注定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实现复兴梦想的征途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推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在实现总体小康阶段基础上承上启下的又一关键节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性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虽然取得了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实现了总体小康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小康社会形态还是低级水平的小康。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改变,城乡长期二元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投资、消费、出口的比例仍然不尽合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比较严重等等。所有这些存在的客观情况,意味着我们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一段漫长的路途要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破解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可以说,只有不折不扣、扎扎实实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我们才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在各个领域建设的新局面,才能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也深刻反映出我们党对于在不同历史阶段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思考的不断成熟。历史经验表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直接关系事业兴衰和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执政地位和执政根基是否牢固的重要判断因素。离开了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制度,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而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高水平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想方设法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做文章,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产水平,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优化人民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朴实而最确切的表达。只有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做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时时处处践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動力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也要回馈给人民共享的人民中心论,我们党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创造全体人民的幸福未来,一起谋划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是新的历史阶段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伴随总体小康目标的基本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期待。能否到2020年如期兑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能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事关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严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要求,扎实有效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实现共同协调发展,我们才能够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期待,让全体人民过上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也才能不断巩固我们党执政的各项基础。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重大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富有全局性、整体性和共同性特征,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新型国际秩序的构建与国别间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互信与沟通交流等带来巨大变革性、创新性的影响。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不仅是解决一个近14亿人口大国的生产发展问题,更是在国家和战略高度上勾勒与展现出一种新型的政治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一理论与实践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民生多元成熟发展与政治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催化剂[8]。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短短四十多年里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让全世界人民都叹为观止的历史成就,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全方位、全面性的发展,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伟大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社会制度日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生态环境良好、对外更加开放的良好国际形象,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推动着中国更好地走向并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具开创性的伟大意义。站在中国的立场来思考,虽然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诉求,但是从世界的大格局来看,小康社会建设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引领和参与效果日益明显,有效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单一协作方式,形成和拓展了多元统一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伴随小康社会的涉及领域不断扩大,支撑活力不断增强,其在全球经济合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此外,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旺盛生命力透射出来的制度优势和模式亮点,也为全世界谋求幸福生活、实现自身发展的各国人民有效解决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共性问题和共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奉献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

[2]景世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31.

[3]刘金田.邓小平在1984[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187-189.

[4]周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9.

[5]何毅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3.

[6]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1.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24.

[8]马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2.

责任编辑莫仲宁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
坚持绿色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