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美学视角下的《洛丽塔》

2020-05-26 12:05陈垚煜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洛丽塔漩涡

摘  要: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洛丽塔》悲剧色彩及其浓厚,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其悲剧性主要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各自一步步走向必然的毁灭性的人生结局。

关键词:悲剧美学;洛丽塔;死床;漩涡

作者简介:陈垚煜,女,浙江金华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1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小说最开头的这句话唯美到了极致,可却如南方冬日里嘎吱作响的木头门一样,透着丝丝深入骨髓的阴冷。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1.“死床”——进退维谷的喘息

什么是“死床”?这是莎士比亚研究的名词,将其用来描述悲剧态势一令人感到悲哀的同时,不应让他看到希望,否则就只是选择游戏,不管剧情中选择什么方向,都必然朝着坏的方向发展。

亨伯特面临的事实上根本就不是选择题,如果选择者明确地知道一个选择比另一个选择更加有价值的话,选择就不可能存在了。“死床”局面的出现就已经意味着亨伯特已经陷入不可解脱的内心矛盾和悲剧结局了。换句话说,亨伯特的悲剧人生是有必然性的,在这个悲剧冲突产生的瞬间,就意味着他要在进退维谷的局面中喘息了。

至于亨伯特“死床”局面的根源我们也不难想到,那就是在失去安娜贝尔以后。他自己也深信,从某种魔法和宿命的观点来看,洛丽塔是从安娜贝尔开始的。正是童年的种种阴霾夺走了亨伯特正常情欲的权杖,让其成为了一个恋童患者。而后的剧情发展不过是他在进退维谷之间苟延残喘的妄想罢了。就像布拉德雷所说:“不论他梦想做什么事情,他最终达到的总是他梦想最少的事情,那就是他本人的毁灭”。

2.漩涡——“蝴蝶”的毁灭

纳博科夫有着狂热的蝴蝶情结,从而形成了他创作中独有的蝴蝶美学。他曾将他捕捉到的一种蝴蝶命名为“多洛蕾丝”,英文是Dolores,是拉丁词 dolor派生而来的,意思是“悲伤痛苦”。于是他把这个从他的名字里孕育出来的“悲伤痛苦”的孩子写进了《洛丽塔》,就这样,一只在阳光下挥动闪耀之翼的美蝶飞进了亨伯特的不断萎缩的心脏。从故事的开始,纳博科夫就以蝶之名暗示了这美好事物毁灭的必然性。

“漩涡”一词出自朱熹《答吕子约书》:“苏黄门初不学理, 只因在筠州,陷入此漩涡中”,比喻使人陷入不能自脱的境地。

洛丽塔的悲剧正像是一个漩涡,将蝴蝶卷了进去,使其不能自脱,而这个悲剧漩涡的主要推动力、漩涡的中心毋庸置疑是被本我吞噬自我的亨伯特。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便是由漩涡中心往外辐射的层层黑色涟漪。从被卷进漩涡的开始,蝴蝶的悲惨遭遇便在须臾间接踵而至。

2.1咆哮的漩涡中心

在那漩涡的低洼处,也就是漩涡的中心处,亨伯特的欲望本我一点点地将蝴蝶粉碎。佛洛依德精神学说中提到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精神部分。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而自我则是对本我的约束,而造成蝴蝶死亡的主要杀手便是亨伯特的本我,其本我打败了其自我,尽管他每时每刻都惊恐,都害怕,也渴望当一个好父亲给予洛丽塔该有的正常的美好的教育,但是其本我不断地吞噬着自己的自我,以至于最后也吞噬了洛丽塔。亨伯特的本我肆意地叫嚣,甚至在知道这个可怜的失去双亲的少女每日都被忧悒笼罩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占有。他从本应当担任的监护人,彻底沦为了软禁洛丽塔的监视人。

2.2肆虐的黑色涟漪

一个孩子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原生家庭是否美满健康,而洛丽塔的原生家庭:父爱缺席,母亲自私自利以及暴躁。

我们不能指着黑兹太太的脑门说:你不爱洛丽塔。但从某些层面来讲她確实不是一个那么合格的母亲,为了给自己和亨伯特营造二人空间她不惜将洛丽塔送到鱼龙混杂的夏令营——堕落之地。且在整部小说当中,黑兹太太与洛丽塔甚至没有一次正常的谈话,有的只有指责,谩骂以及命令。故洛丽塔的原生家庭也是涟漪中的一圈。

再来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对当时美国社会环境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包括当时的教育制度与风格,还有那喧嚣、肮脏、粗俗的汽车旅馆等等。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社会环境,那就是物欲横流。电视传媒、商业广告成为了年轻一代所追求以及崇尚的文化。很明显洛丽塔深受这些文化的影响或者说是荼毒,她喜欢奢华的打扮和不受约束的生活,不重视自己的未来和贞洁,举止之间都透露着“魔性”。

当时的实用主义教育方式恰好也成为了悲剧的一把推手,也是黑色漩涡的参与者。洛丽塔所遭受的一切实际上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也正好与亨伯特的堕落与欲望相应,因此他们在社会道德的缺失中不断的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不良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中不断的失去最基本的道德约束,最终走向了毁灭。

3.结语

《洛丽塔》忧伤唯美讽刺的文字让人不断哀叹以及惋惜,但是又不禁让人审视当下的社会道德现状。就如罗蒂所说:“文学的兴趣依赖着道德兴趣”,或者像《洛丽塔》序文中阐述的那样:作为一份病历,《洛》无疑是会成力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一一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一一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纳博科夫.洛丽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2]曲虹彦.浅析《洛丽塔》人生悲剧的三大主要原因[J].英语广场,2013(7):16.

[3]谢柏梁.世界悲剧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630-670.

[4]尹鸿.悲剧与人生——悲剧的美学意义[J].学习与探索,1988(5):38-43.

猜你喜欢
洛丽塔漩涡
洛丽塔裙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哥特洛丽塔服装设计风格应用设计研究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鱼群漩涡
数字漩涡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中医教育陷“量升质降”漩涡
冷热交替漩涡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观察
中医教育陷“量升质降”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