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盛唐诗歌写景艺术

2020-05-26 12:05余海玲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摘  要:盛唐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最为繁荣的时代,造就了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文人,盛唐诗歌的景物描写占据了很大比重,在“写景抒情”的艺术中,很多诗作已经能够按照抒情逻辑与叙事脉络灵活安排结构,将盛唐诗歌的写景艺术上升到了新高度。

关键词:情融于景;写景造境;写景抒情

作者简介:余海玲(1987.11-),女,汉族,湖北随州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01

盛唐是中國古代诗歌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在这个时期造就了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文人,盛唐诗人在写景中情景交融、意境营造,“境生于象外”的审美化表达成为诗人重要的抒情方式。盛唐山水诗写景指主体以山水自然景物之美本身作为歌咏对象和表达寄寓主观的思想情感。

一、盛唐诗歌“情融于景”的写景艺术

盛唐诗歌的景物描写占据了很大比重,在盛唐诗歌的发展过程中,盛唐文人为了表达自己含蓄、隐曲的情绪,在诗歌中常常融入写景抒情、以情融景的写景艺术。

王维山水诗《木兰柴》前两句,“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之“逐”写出了众多飞鸟来来往往、互相追赶的活泼场面,而且在这活泼之余更是突出了飞鸟在诗人目光中更替的迅速,前者方灭而后者又接踵消失。诗人又故意将其放置在黄昏这样一个昼夜交替的时刻,夕阳的熄灭瞬息万变。后两句言“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秋天的叶子本来就是颜色纷杂,有黄有红深浅不一,故言“彩翠”。若只写颜色的不同便不免流于平面化,所以诗人言“时分明”,这就不仅仅是色彩的各得其所,而是在夕阳不断变换的照射之下它们或明或暗不断变换着光感,更加显得绚烂夺目。

夕阳照耀下的秋山秋树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变化,这是时间的流逝;空中的飞鸟相互追逐着渐次不见,则是空间上的流逝。这是一个难以把控的、万物方生方灭的瞬间,诗人却显示出了要以文字记录下刹那消失的野心。然而夕阳余照终要熄灭,世界还是会归于沉寂,诗人虽在飞鸟的归去中了悟到这样的禅思,但感情终还是未能臻于寂灭,因而我们在诗人的描写中读到的非但不是冷寂空洞的禅语,而且还在其中感受到了诗人对万物饱含深情的留恋。

二、盛唐诗歌“写景造境”的写景艺术

写景造境本为盛唐诗歌五律的优势,并形成独特意趣。刘长卿多化用五律构图写境的原理,在虚实、动静、远近的平衡中营造意境。如《九日题蔡国公主楼》中间四联:水余龙镜色,云罢凤箫音。暗牖藏昏晓,苍苔换古今。晴山卷幔出,秋草闭门深。写尽物是人非之感,流水仿佛留有铜镜的色泽,但公主已逝;昼夜依然交替,而古今已变 ;“晴山卷幔出”是视野与审美的敞开,“秋草闭门深”则为空间的收敛与闭合;人之生命既不能如同篱菊再次焕发生机,也不可与旧阴一般永恒存在,四联皆为一开一阖,在多层次的构图中展现时空、生死与永恒。又如《淇上即事田园》诗歌,此诗写出了诗人日暮远眺之景,太阳已经 西斜故远远隐于桑柘之外,但又不是全然的遮挡,可能有风,落日的光便在树的缝隙间隐隐绰绰。看似是静景,但是仿佛能看到从桑柘后偷露出的光以及晃动的明亮水波,实含动态。接下来“牧童”两句便是写日暮了正是归家之时,牧童与猎人都驱犊而返,描写了人事的温柔之情。

再如刘长卿的《宿怀仁县南湖寄东海荀处士》一诗,“新月与浮云”“白沙曲与沧海边”,诗中意象仿佛并非实体存在,更多的是作为衬托诗人情感和心绪的外在映像,或作为叙事抒情的背景而存在。虚化的意象铺排已无复板滞之感,反而使一切景语皆情语,促成了意境的浑融。

三、盛唐诗歌“写景抒情”的写景艺术

开元以后,很多诗作已经能够按照抒情逻辑与叙事脉络灵活安排结构,在表现方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如清人张谦宜评王维的诗歌《华子冈》曰“根在上截”,即“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二句占尽此诗妙处。此两句写景确实精妙,“去不穷”的飞鸟和满是秋色的连山相互生发,二者都有着连绵的动态,然而飞鸟是轻灵的,连山却隐在背后仿佛是厚重的背景衬托着成群的飞鸟。读者的视线仿佛跟随着飞向天际的飞鸟一同移动,看到了连绵不绝的秋山秋色。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一二联于送别之际论修道养生之意,第三联铺写瑶台仙桥神光氤氲之态,尾联以戏谑的口吻问询贺知章何日得道归来,叙事、抒情飘逸洒脱,并无典重之感。

抒情方式的创变推动了诗歌体式特征的嬗变,由于抒情内容与方式的变化,皆从政治主题转为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及个体情感的表达,诗人可以按照抒情逻辑与叙事脉络灵活安排结构,同时,“境生于象外”的审美化表达成为诗人重要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登龙兴寺》这首诗歌,“骤雨一阳散,行舟四海来。”兴象幽远,笔洁气逸,勾勒出雨后登高望远所见空阔清远之景,呈现出清空淡远或平易质朴的风格特征。

四、结语

盛唐诗歌的写景艺术,描绘了盛唐优美壮丽的风景,在继承了前代写景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得以创新。盛唐文人的诗作以登峰造极的技艺写景,追求情融于景、写景造境、写景抒情的浑融诗境,写景艺术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在后世诗歌写景创作中或多或少都借鉴了盛唐诗歌写景艺术经验,成为了后世诗歌写景的典范与标准,盛唐诗歌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多处笔墨,体现了意义深远的写景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柳芳,何逊.诗歌的写景技巧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陈伯海.“感事写意”说杜诗——论唐诗意象艺术转型之肇端[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李鹏飞.意趣其里,天然物外——古代诗歌的写景佳句[J].名作欣赏,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