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渔鼓的音乐表现形态分析

2020-05-26 12:03刘兰倩
北方音乐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承

【摘要】零陵渔鼓作为“湖南渔鼓”的分支,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其音乐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与历史。本文通过对零陵渔鼓的音乐形态及表演演奏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对比不同时代创作的渔鼓音乐,进一步概括零陵渔鼓目前传承的状况。

【关键词】零陵渔鼓;音乐形态;表演形式;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36-02

【本文著录格式】刘兰倩.零陵渔鼓的音乐表现形态分析[J].北方音乐,2020,03(06):36-37.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科技學院科学研究项目“零陵渔鼓音乐表现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8XKY004)。

零陵渔鼓是流传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说唱艺术道情,其表演形式为一人以渔鼓作为伴奏乐器边走边唱,唱中有说,说中带唱,以演唱为主,说词为辅。随着时代的变迁,零陵渔鼓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自有的风格及特色。

一、零陵渔鼓音乐形态的基本概况

(一)调式与旋法

零陵渔鼓以五声徵调式为主,整体旋律明亮愉悦,旋律基本音区以中、低音为主,这与其叙述的作用息息相关。传统渔鼓中也有少量的作品集中在中、高音区活动。旋律常伴随小跳进与级进,音色明快。叙述的同时也模拟人们说话时的语调,常常与唱词的情绪与气氛相联系。旋法的基本线状以上弧型为主,同时在最后一句落腔中常常使用下趋型,落在稳定音上,这与人们说话的语调在句尾多以向下相关。旋律以三、五度结构的调式骨干音音调为主,叙述性的旋律多为平行旋法的曲折进行。

(二)节奏与节拍

零陵渔鼓的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相辅相成,以强拍起的扬抑格为主,传统作品中有极少数的弱起节奏。在节奏型上体现了对称平衡的原则,多以等分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为主,并加以附点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零陵渔鼓的节拍特征主要体现为“抑扬顿挫,有板有眼”,节拍为规整节拍的中板为主,与唱词的语言节奏更为接近。

(三)发展方式与曲式结构

零陵渔鼓的基本旋律围绕着四句基本结构构成,旋律曲调简单,便于掌握及演唱,如传统零陵渔鼓作品《四季歌》(见谱例1)。

在零陵渔鼓旋律的基本旋律中,前两句的音高以音程缩小变化为主,后两句发生时值扩大变化。旋律的起伏多以严格模进进行,同时伴随逆行的行进手法。传统曲目中乐句间多以共同音衔接,而新创作曲目中乐句间多以跳接法衔接。

零陵渔鼓为对仗性结构,多是三上一下的结构,第一、二句为正词,一般在第三句使用反腔上扬引出变化,第四句为下趋型的锁扣,落在稳定音上,构成“起承转合”的结构。在四句基本旋律的基础上,每一段进行层层变化,其变化依据为唱本唱词的内容与情绪的变化,旋律需要配合唱词的字数,而唱腔要配合叙述的内容与人物的情绪,这是零陵渔鼓中即兴部分的表现,也体现了“依字行腔、同中求异”的特征。不同的唱本大多基础旋律相同,在不同的作品中会在旋律开头加入引诗,作品中若发生角色的转换也会加入引诗,再将整个结构进行反复,其基本结构循环可归纳如下:“引诗——过门——正词——反腔——锁扣”,其中过门至锁扣可无限循环。

二、乐器演奏及表演形式

渔鼓在过去也称为“嘭嘭鼓”,右手拍打渔鼓鼓面发出“嘭嘭”的声响,以此来为渔鼓演唱伴奏。传统零陵渔鼓通常使用的伴奏乐器有渔鼓、简板、二胡、月琴、秦琴等。渔鼓是由竹筒、猪板皮构成。据零陵渔鼓传承人唐天宝介绍:“渔鼓本是南山竹,砍回锯成二尺六”,竹子的种类要使用老竹,渔鼓的长度是固定的,皮面常用猪板皮,在竹筒的一头用布条将猪板皮紧紧缠绕。

零陵渔鼓的基本演奏使用渔鼓和简板相结合的形式,左手手持简板,手肘夹住渔鼓筒的前端,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一齐轻拍鼓面而发出“嘭”的声响,同时左手持简板配合渔鼓的演奏,直接轻敲渔鼓筒发出“哒”的声响,双手配合并依据渔鼓的唱腔和节奏,以伴奏的形式进行穿插。引诗的环节中常使用渔鼓作为主要伴奏,在四句引诗中常常用在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句尾间奏中,并使用固定的节奏打法,如四句引诗的前两句——“太阳出来暖洋洋(哒嘭嘭),我们聚同坐一堂(哒嘭哒嘭哒嘭嘭)”。在乐曲的行进中,渔鼓常常伴随唱腔和旋律跟随节奏进行演奏。

零陵渔鼓的传统曲目大多都是多角色的故事唱本,表演形式通常是一个人边打边唱,一人分饰多角,这便是渔鼓表演中“以少胜多”的特征。如传统曲目《三姑记》中包含了一对老夫妇、三个女儿及女婿、两个外甥等角色,演唱者要根据故事的情节饰演不同角色,除演唱变化之外,表演也是表现人物特征的重要方式。据唐天宝介绍,“演”的环节需要日常生活的观察积累,同时会借鉴戏剧中的一些手法,也会通过看漫画模仿其中的人物表情和肢体动作使表演更为丰富。在肢体与表情的表现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对角色情感的把握,如传统曲目《杨门长子》中杨六娘的角色如何把握到人物悲愤的情绪,并通过唱腔表达人物的情感,使观众深受感染甚至落泪,这都需要演唱者准确把握故事情节及人物情感,并将其融入渔鼓的旋律和唱词中,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三、传统渔鼓与新创作渔鼓的对比

自2008年零陵渔鼓作为非遗项目得到重视,零陵渔鼓的创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大量的新创作作品问世,这类作品加入了新的创作理念,融入了新的风格,在表演形式和伴奏乐器上也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为:在表演形式上增加了舞蹈的形式,人数相比传统渔鼓的“以少胜多”更加灵活,少则一两人,多至十人左右;在乐器上的使用除了传统渔鼓所需要的乐器外,加入了电子合成器制作的伴奏,少些剧目借鉴了祁阳小调中的打碟作为伴奏乐器。但是渔鼓的音乐本质和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依旧保持了原有的结构,在曲调上进一步融入了花鼓戏、戏曲、小调等音乐进行融合创作。在演唱方面,传统零陵渔鼓的语气更加直接,而新创作的渔鼓加入了更多的润腔进行润色,语气感更加圆润柔和。传统零陵渔鼓以叙述为主,长篇渔鼓时长达三小时,而新创作渔鼓为了符合演出场合的需要基本控制在八分钟之内,这对于擅长叙事的渔鼓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需要把篇幅较长的描述精简缩减,以更为精炼的语言呈现给观众。新渔鼓的创作大多都是围绕着新时代的主题,如唐天宝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时创作了作品《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响应时代的号召又新创作了《不忘初心,奋战新时代》,均采用两人领唱加众人合唱的形式。渔鼓的演出形式可依据不同的场合进行人数及形式上的变化,在适应各种舞台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求。

四、零陵渔鼓的学艺传承

从传统零陵渔鼓现保留下的手抄本曲谱中可发现,有一半的传统零陵渔鼓谱面上只有唱词而没有乐谱。据传承人唐天宝介绍,渔鼓代代相传都是口传心授,很多唱本都是靠师傅一字一句传授给徒弟,单靠乐谱上的提示没有办法唱出渔鼓的韵味和情感。这种师承关系不单单是技艺上的传授,更是一种艺术上的汇通。

对于现阶段传承中的最大困难,唐天宝认为是创作的传承,现在学徒大部分都是学“唱”,更多的人更重视“演”,真正能达到演唱要求的学徒较少,能创作并演唱的更是少之又少。演唱方面大多数学徒的最大问题是唱腔韵味把握不够纯正,具体表现在反腔的尾音处理,遇到跳进音级音高会略偏高大二度和小三度,虽然是小小的偏差,但演唱的效果就会偏离零陵渔鼓本身的韵味。另外,除掌握渔鼓的基础结构唱腔以外不会运用演唱上的变化,这便不能将渔鼓当中的变化表现出来。唐天宝老人十分担忧渔鼓的唱作传承,这些年来唐老师与夫人蒋老师一直致力于渔鼓的传承,地方文化机构近些年也十分重视,在部分小学及老年大学均开设渔鼓传习班,以推动渔鼓的传承发展。

五、结语

零陵渔鼓的音乐旋律通俗易上口,唱腔质朴,体现了零陵地区的音乐文化特征,沉淀着零陵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同时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如何传承和保护以促进零陵渔鼓更好地发展,是现阶段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望各方不断努力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得以展现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4).

[2]龙华.湖南曲艺讲座——四、湖南渔鼓[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118-128.

[3]赵雷.民间原生态说唱音乐——苍南渔鼓[J].中国音乐,2010(1):183-190.

作者简介:刘兰倩,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