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此亦彼的诗与名——论沈从文军旅题材作品的文学观

2020-05-26 12:03武佩佩
参花(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沈从文

摘要:在普遍的观念中,沈从文的文学观不存在功利心态,尤其从他的自述文《从现实学习》表达的文学非政治亦非商业化的主张来看。但是考察沈从文早期文学创作尤其是其军旅题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可以发现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存在功利性追求,甚至文学道路的选择也与沈从文的世俗功名追求相关。沈从文随着时间与人生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的文学观正显示了儒家思想推崇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关键词:沈从文 诗与名 军旅题材 文学观

针对沈从文的文学观念的研究,普遍认为沈从文在作品中表达人情、人性美,主张文学远离政治亦远离商业是保持了文学的独立意义。针对这种观点,解志熙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新小说中的旧文化情结片论》一文中提到以为沈从文“真的找到了一条比文化激进主义和政治激进主义更‘正确的路,那就揄扬过分了。”①解志熙从沈从文对旧文化的态度上进行论述,揶揄了新时期启蒙观念影响下对沈从文无限拔高的言论,实际上,沈从文的文学观并不像普遍认为的那样纯粹,他选择文学道路以及文学创作都存在功利心态,考察其军旅题材作品可以发现沈从文并不纯粹的文学观。

沈从文初涉写作,其军旅生涯成为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对军队生涯的留恋在他的军旅题材小说中十分明显,这不仅是一种怀旧的心理表征,更多的是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感喟。尤其是《入伍后》更像是一篇怀旧散文,文末的附信表达了他对军队生活的看法:“在生活的侮辱下糟蹋,与其每天去尽了全力与柴米油盐来打仗,结果胜负还是未可知,不如走这士大夫所不齿的一条路,还是于你我都适宜。”②沈从文在其中表达了自己对军队生活的怀念,并以此鼓励年轻人去参军,但是这些鼓励参军的话却不是公而忘私的微言大义,而是对个人的人生价值以及人情、人性美的追求。在部分学者看来,沈从文的文学是远离政治宣传与商业熏染的纯正的文学,标明了文学的独立意义。而实际上,沈从文早期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军旅题材作品中反映的文学观念并不像1946年他在《从现实学习》一文中表达的那样遗世独立。

在《从现实学习》一文中,沈从文表明了“个人游离于杨墨”的状态,因为自己在军队、文坛所见的一切令人义愤填膺的现实,所以既不愿意使文学走上为政治服务的道路,也不愿意文学与商业化同流合污。然而沈从文的主张实际上也很“浪漫”:“且需要努力使多数希望,转移到那个多数在课堂,在实验室,在工作场,在一切方面,仿佛沉默无闻,从各种挫折困难中用一个素朴态度守住自己,努力探寻学习的专家学人,为国家民族求生存求发展所作的工作之巨大而永久。”③沈从文的想法在和平时期可以说是高瞻远瞩,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理想显示了沈从文不合时宜的价值观。何况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在文坛寻求一席之地的时候,其思想境界还远未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初涉文坛,在《杂谈·六》中,沈从文非常坦诚地诉说自己初入文坛的困窘:“因为穷,作了文章送到要这个东西的地方发表,我是在通常时间就为人称为文丐的。”④局面一度使沈从文心灰意懒,甚至在1927年发表的小说《乾生的爱》中,沈从文对所谓的文学家也颇有微词:“现放到有不少副刊杂志可以助和一般天才的成功,不到三月五月那么久,大家不就居然是个文学家艺术家了么?”⑤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当时文学界的现象也颇多不满,那么再次离开吗?像当年离开军队那样?沈从文的选择是接受现状:“你不想做和你不去做,将来‘文化运动你就没有名字的。”⑥写文章似乎与出名联系在一起,这就代表早期沈從文的文学观带有商业化的浸染。可以说是一个失意青年在表达愤怒,那么也能理解为一个失意者渴望出名从而对潜规则的接受与配合。遗世独立如沈从文也同样写过牢骚满腹的讽刺文章,年轻时人生境遇的诸多不顺也都可以在其文学作品中窥见一斑。

随着文学创作渐入佳境,沈从文的经济情况得到缓解,1929年沈从文荣获“多产作家”的称号,也以醇厚朴实、浪漫多情的乡土文学在文坛独树一帜,而这自然少不了军旅题材作品的加持。沈从文的军旅题材作品如《阙名教育》《入伍后》《卒伍》《我的教育》等散文体小说,主要写个人经历、表达对社会与人生的看法;《槐化镇》《草绳》《传事兵》《连长》《参军》《逃的前一天》等作品写军旅生涯中的见闻,表现人情美与人性美,给人以“苦中作乐”之感。

这种“苦中作乐”,来源于沈从文早年的人生经历,从事文学创作之前,沈从文已经体会到家道中落的世态炎凉,经历了军阀队伍“清乡剿匪”的血腥残忍,体悟到爱而不得的苦楚……丰富的人生体验练就了沈从文的坚韧,却没有带给他人情练达、洞明世事的能力,这也成为很多学者论述沈从文“有情”的理由。

王德威十分赞扬沈从文“有情”的一面,他在文章中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沈从文郁郁不得志的原因在于对民族与国家的深层之爱,沈从文觉得自己是旧社会的渣滓,应该被剔除。⑦其实王德威的观点带有一些“谀墓”味道,在解志熙的《爱欲抒写的“诗与真”——沈从文现代时期的文学行为叙论》中则以较为客观的方式探讨了沈从文自我毁灭的两方面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不得志,也有个人婚姻方面的不顺意。

实际上,王德威也不得不承认沈从文的“事功”一面,比如在土地改革时期积极表现的沈从文,显然并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文人。沈从文对文学创作其实也是如此,早期勤奋地创作部分原因在于“稻梁谋”;后期为了迎合主流也尝试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沈从文的文学观实际上是“多情”有余,而“纯粹”不够。看似道家心态,实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念在文学创作中的践行。

我们应该肯定沈从文作为20世纪文学大家的格局,其文学创作不仅有个人世俗功名的追求,随着人生境遇的改变,沈从文也具有为国家、为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理想。

注释:

①解志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新小说中的旧文化情结片论》,《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0期,第16页。

②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

③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页。

④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4)》,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⑤⑥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4)》,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⑦王德威:《“事功”或“有情”?沈从文的选择》,《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解志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新小说中的旧文化情结片论[J].鲁迅研究月刊,2002(10).

[3]王德威.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凌宇.沈从文[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5]张森.沈从文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6]张新颖.沈从文与20世纪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7]刘淑玲.沈从文的文学观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定位[J].河南社会科学,2004(03).

[8]朱寒汛.青年沈从文军旅小说略论[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04).

[9]卢顽梅.论沈从文的文学观[J].福建论坛,2005(01).

(作者简介:武佩佩,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沈从文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沈从文的前半生》
由副文本窥探沈从文《边城》的创作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
沈从文《看虹录》及其小说现代化之实践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