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神话源远流長,博大精深,里面的一些恋爱婚姻故事反映出中国早期的婚恋观和价值取向。本文以《牛郎织女》为例,对文中主人公的婚恋观进行简要分析,就牛郎织女模式对后世中国爱情文学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神话 牛郎织女 婚恋观 当代价值
婚恋观是恋爱婚姻伦理思想的内在凝结,是人们对婚恋的看法、态度及行为倾向。婚恋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段爱情、一场婚姻的稳定和长久,进而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一、牛郎织女神话从萌芽到定型所体现出的婚恋观
牛郎织女神话从最初的星辰神话发展到后来的人文神话,从两颗单纯的星宿变为关系复杂的人和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萌芽时期是纯粹的,发展和定型时期是复杂并且具有世俗化的。他们不再是两颗没有生命的星辰,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的一对男女。神话是集体创造的结果,牛郎织女神话所发生的变化代表了古代人民认识和意志的变化。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婚恋观的变化和发展。
在神话萌芽时期,牛郎织女是以星辰的形式出现的。早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千牛,不以服箱。”此时的牛郎织女不是人也不是神,而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先民认为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运动变化与人间的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相感应,预示着人事的祸福。《春秋考异邮》云:“牵牛为水利之司,水利兴,则牛色黄明;水利失,则牛色浮黯。”说萌芽时期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只是在人们的想象中拥有了人间男女一样的七情六欲,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夫妻,不存在婚姻关系,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婚恋观。综合来说,在萌芽时期,牛郎织女神话并没有明确的婚恋内容。
在发展时期,星辰神话向人文神话过渡,牛郎织女神话有了大体的雏形。牵牛星化身成一个放牛郎,织女星化身成一位仙女,织女下凡,牛郎织女神话从天上降临到人间,朝着世俗化的方向演变。1975年冬,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中就有牛郎织女结为夫妻的记载:“丁丑、己丑取(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牵牛星和织女星不再是两颗独立的星宿,二者已经有了爱情关系。
从萌芽时期到发展时期的过渡期是牛郎织女婚恋观的大转变时期,婚恋观从朦胧到清晰,从无到有,牛郎织女为沉浸在儒家纲常伦理的古人作了表率,为青年男女追求纯真爱情、反抗封建礼教提供了信心和动力。而牛郎织女神话定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基本延续了发展时期的婚恋观,追求婚姻恋爱自由,反对包办婚姻和门第观念,在浪漫主义外衣的掩盖下表达了一种反封建主题。
二、牛郎织女神话及其婚恋观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中国神话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扎根生长的土壤。
牛郎织女神话作为中国境内尚且存活着的天鹅处女型故事(民间故事的一种范式,通常是指人间某一小伙子与化身天鹅或白鹤等鸟类、飞到人间的仙女结合为夫妻的民间故事)之一,虽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改削、增益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其形成的叙事模式“两情相悦—棒打鸳鸯—无奈分离—回归”对后世文学特别是戏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模式也可以称为圆形回归模式,最后都是以大团圆为结局。当然,这种大团圆结局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现世的团圆,即男女主人公的生命都未终结,仍然存活于世上就已经实现了回归。一类是以一种生命形态变异方式的团圆,即一种理想化的神话式结尾。
第一类大团圆结局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西厢记》。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了崔莺莺和张生的凄美爱情。一个是千金小姐,貌若天仙,一个是白面书生,平凡无名,地位像牛郎与织女一样悬殊。可想而知,他们的相爱之路注定不平凡。在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中主要障碍是老夫人,是老夫人让两个相爱之人难以相见,她就是一种封建家长权威的代表,经过一系列的刁难,张生与崔莺莺在一起的决心让老夫人在最后时刻成全了他们,最终二人有情人终成眷属,举行了婚礼。在整个故事中,男女双方自身意愿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现了双方不拘泥于封建纲常伦理、大胆追求所爱的进步心理,表现了一种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的婚恋观。二人最终在人世间实现了大团圆,属于第一类大团圆结局,是一种现世的团圆。
第二类大团圆结局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孔雀东南飞》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同时也是传统的越剧剧目,主要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男女双方刚开始是两情相悦,后来焦母棒打鸳鸯,刘兰芝被遣回娘家,面对兄长的逼婚,刘兰芝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赴水自尽,焦仲卿也自缢身亡,二人追求真爱付出了生命。这个故事与牛郎织女神话的相似之处表现在封建大家长的存在和男女双方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这种追求婚恋自由的精神与牛郎织女的婚恋观是一致的,这是一种内在的相似性。最后他们以一种生命形态变异的方式实现了回归,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大团圆。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神话传说在民间也流传很广,晚唐时期张读的《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梁祝二人刚开始也是两情相悦,谁知祝员外早已将英台许配给马文才。任其百般哀求,无奈父亲执意不肯退婚,山伯得知后相思成疾,郁郁而终。英台得知山伯去世的消息便假装同意成婚,经过山伯墓时上前哭丧,突然天地变色,坟墓裂开,英台殉情。世人很快便看到坟墓里飞出两只蝴蝶翩翩而去。在梁祝传说中,祝员外是封建大家长一类的存在,梁山伯和祝英台也是像牛郎与织女一样地位悬殊,祝英台家世显赫,而梁山伯就是一个穷小子。但是二人同样没有屈服于封建礼教,而是勇敢地追求幸福。梁祝化蝶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虽然表面上相聚的形式不一样,但这就是他们对爱情执着追求的结果,结果是相同的。
三、牛郎织女神话婚恋观的当代价值
牛郎织女神话对后世最显著的影响则是七夕节的形成,这个爱情神话带给了我们一个节日,这是中国人的情人节。但是牛郎织女爱情神话与七夕最初是没有联系的,直到西晋时期才出现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记载。西晋初傅玄在《拟天问》中记载:“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这不但表明牛郎织女相会,而且点明他们相会的时间是七月七日,如此一来,牛郎织女神话开始与七夕节有了联系。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的记载。汉代以后,七夕节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唐诗宋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例如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元时期,七夕乞巧变得更加隆重热闹。如宋代杨朴的《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如果从人本身来思考牛郎织女神话的当代价值,首先则是牛郎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对爱情不懈追求的精神。他们为了自己的爱情理想不惜打破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枷锁,突破等级制度的束缚,只是为了爱而爱,而没有所谓的政治或者金钱利益的交换。他们这种敢于改变现状,敢于追求真爱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对人本身的一种肯定,与现代的自由民主意识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其次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牛郎织女因为银河的存在被迫分隔两岸,如果两个人就此放弃,那么他们将承担终生不能相见的后果。相爱的两个人不能相见,相思成疾,又何谈幸福生活呢?所以,两个人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制造相见的机会,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没有放弃彼此,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后来的鹊桥相会是最好的证明。幸福生活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放眼现代,每个家庭都致力于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这种幸福生活不是说有就有的,夫妻双方的婚姻必须有最起码的感情基础和生活基础,牛郎织女神话中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恰恰为大学恋爱以及我们这些现代人提供了借鉴。
婚恋中的男女平等观念也是牛郎织女神话传递给我们现代人的讯息。织女不顾王母的反对与银河的阻隔,从两个人分隔之际到最后鹊桥相会,都没有一丝放弃的念头。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姓氏也从属于男性,而织女的种种表现体现出婚恋中女性的独立人格,她们和男性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尊卑。牛郎在古代是一个身份低微、地位低下的放牛郎,在对织女的仙女身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她坠入爱河,即便后来王母出面干涉,牛郎得知了織女的高贵身份,他也没有自惭形秽,觉得自己配不上她,还是像当初一样拼尽全力去维护他们的爱情,体现出他的一种平等的婚恋观。牛郎织女爱情神话中所体现出来的男女平等、追求恋爱婚姻自由,反对神权、族权以及封建传统思想束缚的精神为现代婚恋观增添了活力。
四、结语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作为中国神话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各个时期牛郎织女神话的变化发展所体现出来的婚恋观汲取积极的营养,从而发现其具有现代意义的东西:追求婚恋的平等自由,追求真爱、两情相悦,反抗世俗伦理以及封建家长权威的包办婚姻的精神,这些是古代进步的婚恋观,这些先进思想在现代婚恋观中也有涉及。婚恋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婚恋观的正确与否关系着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研究中国神话中主人公的婚恋观,我们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婚恋观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柳倩月.牵牛、织女星神话与《纬书集成》[J].东方论坛,2019.
[2]韩雷.七夕:浪漫复制与婚姻短路[J].兰州学刊,2011(08).
[3]陈林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制度[J].兰台世界,2014(06).
(作者简介:刘晓迪,女,本科在读,聊城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