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从环境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生态审计到生态文明审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国家审计发挥了不同的功能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生态文明审计的内涵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发挥生态文明审计的重要作用,对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审计内涵;意义
生态危机根源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与自然的矛盾。为解决这种矛盾,国家审计以资源环境为核心先后开展了环境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和生态审计,審计的内涵不断扩大,为生态文明审计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从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观出发,将生态文明审计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为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赋予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审计的新内涵和深刻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1.理论研究。国外学者Patrícia Tourais(2016)通过对欧盟建立的生态管理和审计计划(EMAS)进行跟踪研究发现,EMAS在促进组织环境政策的实施和环境方面的管理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Vaccari(2017)认为,环境审计是确保持续有效清洁的重要工具。Anna Ruban(2019)总结和分析了乌克兰环境审计的引进、发展和实践,认为环境审计是一种结合了指挥和控制的特点以及基于标记的政策工具。
2.实践发展。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成立了环境审计工作组(WGEA),帮助各国制定环境审计指南。2001年,国际最高审计组织(INTOSAI)发布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提出环境审计主要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成为环境审计的规范性准则。
(二)国内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动态
1.理论研究。我国环境审计实践先于理论研究,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徐会烨(2014)认为,资源环境审计重点关注能源、水、土地的消耗,以及生态系统保护等,还有重大环境治理工程和能源设施建设,以及水、空气和土地等污染的防治处理等。谢志华(2016)认为,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和产出的相关资料为基础所进行的经济监督。
2.实践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审计部门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开展了以资源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国家治理为目的的生态建设情况审计。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等制度,将资源环境赋予资产属性,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了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提供了依据。
(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总结性评论
从环境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到资源资产审计,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外审计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通过审计评价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情况(Mentore Vaccari,2013;Onil Banerjee,2016;Ki Hoon Lee,2017;刘明辉,2018)。但是在审计的内容上却有着差别,主要表现在,环境、资源、资产属于物质范畴,因此环境资源审计评价的是人对环境、资源等生态的影响,突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通过审计降低物质对人类的影响。而生态文明建设不等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审计不同于生态审计。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则是发展的上层建筑,包括人与环境的耦合关系、进化过程、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王如松,2013)。因此,生态文明审计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共生关系,体现在通过审计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一体发展。“五位一体”生态文明观在生态文明审计中的嵌入性成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审计发展的根本性特征。
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特征对加强国家生态文明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促使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审计形成耦合效应,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目的迫在眉睫。
二、生态文明审计的逻辑进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审计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以及民主与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从环境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生态审计,到逻辑进路的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审计的内涵。
(一)环境审计的内涵
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议题。为加强环境保护,各国采取不同措施,从政策层面、法律层面、政府治理层面进行环境治理,环境审计相继产生。经过多年的环境审计实践,审计的内容基本涵盖了环境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大方面。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也使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生产领域表现为高耗能企业导致资源消耗过多超出了承载力,污染严重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为解决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资源环境审计得到了国家重视,开始注重对资源、环保开发利用进行审计,尤其是一些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得到修订完善,为资源环境审计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依据。
(三)生态审计的内涵
“生态”一词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在资源、环境的内涵基础上拓展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由于资源环境审计涉及面还不够广,关注的仅是环境污染治理、资源环境保护政策、资源环境治理措施等资源环境问题,因此,生态审计在环境审计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强化了对生态的保护、修复和破坏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旨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审计的内涵
环境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生态审计是基于环境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外部经济理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可持续发展论等提出的审计内涵,评价的是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的影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生态文明审计则是除基于上述理论外,还融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的制度成果的监督评价,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四、新时代生态文明审计展望
(一)推进生态文明审计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大的挑战是生态文明问题。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成为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新期待。通过生态文明审计达到国家治理的目标,以构建和谐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审计的新模式,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生态文明审计是缩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保障
不平衡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建设投入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之间的不平衡,一味追求GDP仍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目标。第二,生态伦理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平衡。人类与生态之间的道德关系仍然是制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第三,生态科技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平衡。发达地区的生态保护水平要高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因此,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审计,实行最严格的审计制度、最严密的审计法治,让生态文明审计成为一条高压线,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缩小生态发展不平衡。
(三)国家生态文明审计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
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刘家义,2012)。因此,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国家生态文明审计本质特征的认识、准确把握国家生态文明审计的发展规律,对于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推动国家审计的科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四)国家生态文明审计是建立系统完整的审计体系的重要内容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审计工作还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在制度上缺少明确的准则指南。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评价标准不一致,组织机构不完善等情况。尤其是审计结果质量还无法保证。因此,完善生态文明审计有利于健全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机制,更好地协調推进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存丽,刘明辉.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生态文明审计的发展与建设路径[J].财务与会计,2019,(8):33-36.
[2] 刘明辉,刘雅芳.会计越发展政治越文明——论会计审计的政治环境及其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14,(7):3-13.
[3] Nicolae Todea,Ionela Cornelia Stanciu,Ana Maria Joldos.Environmental Audit,A Possible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Financial Auditors[J].Annales Universitatis Apulensis Series Oeconomica,2011,(1):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