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民族民间舞蹈基本功训练教材的必要性探究

2020-05-26 02:02李倩
艺术评鉴 2020年7期
关键词: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傣族

李倩

摘要: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建设历经60余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民族舞蹈家,但是当下社会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又向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编教材,适应社会对舞蹈人才的多方面需求,成为本阶段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建设的重点。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内蒙古艺术学院蒙族舞蹈教材的改革方法,建设属于民族民间舞蹈自己的基本功训练教材。笔者在本文中以傣族民间舞蹈教学为例,对如何建立傣族舞蹈基本功训练教材,进行个人观点阐述,以期对民族民间舞蹈基本功教材的建设提出观点。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基本功训练   傣族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139-04

教材作为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立根之本,一直是各类团体、研究机构、高校不断探索的重点对象之一。回顾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的建设历程,初探阶段:有学习苏联模式、老一辈舞蹈家深入民间收集素材、邀请各类表演艺术家为教员训练班进行授课等方式,因此当时学校的民族民间舞基本以尊重原生态的形式为宗旨;第二阶段:重新理解民间舞“素材”与“教材”的区别,经过各地区专家的努力,一批批供不同阶段学习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教材问世,不仅是5大民族教材重编,回、苗、佤、彝等民族的教材建设也是在积极摸索中;[1]第三阶段:百花齐放。以北京舞蹈学院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首的高等舞蹈教育院校正在积极建设不同地区的区域化、特色化教材,如云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等。在不断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水平的同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编教材,适应社会对舞蹈人才的多方面需求成为本阶段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建设的重点。

古典芭蕾作为现阶段最为著名的一个舞蹈种类被全社会所熟知,其普及度是其他舞种所不能比拟的。现下,不僅是各类高校将芭蕾基训作为各个专业方向的必修课,各个中职教育、校外培训也不断规范教学模式,将芭蕾基训引入舞蹈课堂。不仅是因为古典芭蕾的优雅,更是因为经过400年的发展,它的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已经被广大舞蹈教育家认可。古典舞基训作为中国戏曲与古典芭蕾的结晶,突破了芭蕾基训所忽略的内在身韵,它在动作审美的角度继承了中国东方动作的特点,增加了富有中国古典特色的技术技巧及上肢的运动轨迹。现如今芭蕾基训与古典舞基训(以下统称基训)同为各个高校舞蹈专业的必修课,虽为主修,但其二者在整个舞蹈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质上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我们必须承认普适性的优点,但在建设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芭蕾基训与古典舞基训的普适性是否真的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能够做到对症下药?如若不能,改编后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应针对此点进行抉择。因此笔者认为,在继续丰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建设的同时,将民间舞蹈教学课堂与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教学课堂相融合,开设民族民间舞蹈基训课程,将科学的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教学方法恰当、合理的运用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如何处理好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教学与民族舞蹈教学的关系?如何取舍以及如何运用成为现下讨论的焦点。

一、前车之师

将基训融入民间舞课堂教学,为一个民族编创一套完整的基训体系,这在当下还不算多,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可以说是勇开先河第一人。长久以来,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高等教育教材形成了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规范的中心,[2]各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基本选自这两所高校,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出现同质化现象,不可否认两所高校教材的科学性,同时也作为区域性高等艺术院校应该处理好“区域”的定义。于平教授在“第二届全国区域少数民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舞蹈课程展示暨课程建设研讨”会议讲座中曾提出:应当正确把握“区域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格局的关系,“分众化”课程设置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是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因此,作为成长在内蒙草原上的艺术类高等学校,在占据蒙古族舞蹈文化中心的地理优势下,内蒙古艺术学院肩负起蒙古族地区舞蹈教育和培养民族舞蹈人才的使命,突破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范本的格局,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教学的最正宗、最特色的教材。[2]

2007年《蒙古族舞蹈精品课教程》的问世标志着内蒙古艺术学院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蒙古族舞蹈教材,其后该校师生在对蒙古族舞蹈教学思考及教材的整理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建设蒙古族舞蹈系统化的“基训”课程的重要性,从斯琴塔日哈教授主张在《蒙古族舞蹈精品课教程》中加入下肢、弹跳、旋转、马步四个章节,并将基训融于其中,提出“建设蒙古族舞蹈系统化的基训课”。其后,在斯琴塔日哈教授的指导下,在赵林平教授的牵头中,内蒙古艺术学院对蒙古族舞蹈教学进行了实验性的改革,“把过去原有的蒙古舞课分为蒙古舞风格课和蒙古舞技术技能课两门课程。蒙古舞风格课程继续延续2007年出版的《蒙古族舞蹈精品课教程》中基础训练、传统舞蹈和民俗舞蹈三个部分。技术技能课除了延续《蒙古族舞蹈精品课教程》原有下肢、弹跳、旋转、马步课程外,还增加了游牧民族特有的‘马文化基本要素‘马背与把杆‘马步的训练、并提炼出传统宗教文化中‘萨满‘查玛的舞蹈技巧,以及传统经典舞蹈中的特殊技巧等内容。”[3]虽然内蒙古艺术学院的专家支持创立蒙古族独立的系统化基训课程,但其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并不是一味的硬套芭蕾训练体系。在进行教材编写过程中,她们意识到蒙古族某些特殊风格性技术技巧的训练有其存在的独特性,是任何芭蕾亦或古典教学体系所训练不出来的,如碎抖肩、顶碗转等蒙古族特有技巧语汇。

历经十余年,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蒙古族舞蹈系统化基训课”日渐趋于完善,该校对于将基训融入民间舞课堂并不是全盘的接受,正如笔者上文中所述,内蒙古艺术学院依据蒙古族舞蹈的特殊性,选择对症下药,将符合芭蕾训练的蒙古舞基础训练部分内容与芭蕾教材相结合,而关于蒙古族舞蹈风格性课程的建设依据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原有路线继续发展,真正的做到由简至繁、由易到难,遵从教学活动的逻辑关系,使整个蒙古族舞蹈教学体系符合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身体特征,以此帮助学生做好从课堂向舞台的过度。“蒙古族舞蹈基训课”的建设是否适用于全国区域性艺术高校的舞蹈教学这个问题,内蒙古艺术学院的教师没有告诉我们准确的答案,但是针对内蒙古艺术学院的成功教学案例,以及该校的人才培养成果来看,这一训练体系的科学性是值得肯定的。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妨继续尝试其他民族的舞蹈基训课程建设,对于建设民族舞蹈基训课程的必要性再做进一步探讨。

二、基训教学如何作用于傣族舞蹈教学

我们知道完整的基训课程体系能够针对性解决学生身体基本形态的规范、基本脚位及手位的规范并加强腰、腿、胯、腳背等肢体软开能力、肌肉力量能力、身体协调能力、重心控制能力、身体平衡力,强化学生膝关节及踝关节的韧性及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训练学生腿部力量的爆发能力及空中舞姿的控制能力。而在傣族民间舞蹈基础教学过程中,其富有雕塑感的造型(包括基本体态、手型、手臂造型、腿部造型等)就需要学生的手、肩、腰、腿、胯、脚背有良好的软开能力,身体协调能力、重心控制能力、身体平衡力、空中舞姿的控制能力;其丰富的步法需要学生膝关节及踝关节良好的韧性与灵活性以及腿部力量的爆发力。由此可见,舞蹈基训课程其训练目的正是傣族舞蹈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提前掌握的,通过系统的基训课程学习让学生能够较好的熟悉自己的身体,并能够在其他舞蹈学习中将自我身体的优势展示出来。但一旦学生在接受风格性较强的民间舞蹈动作或技巧过程中,很难完成身体优势的良好呈现,不能够完美的做到触类旁通,以致其身体表现优势不能完全的发挥出来。正如学生在基训课程中将腰的软开度及力量训练掌握的十分好,但是在学习傣族综合训练组合过程中,不会将自己良好的腰功展现出来,在进行傣族舞姿定位或舞姿转的过程中不能做到灵活切换,造成遗憾。因此,如果我们在学习傣族综合训练组合之前先让学生学习完整的一套傣族舞蹈基本功训练,也许会对学生综合训练组合及表演性组合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将基训课程的身体表现与傣族舞蹈的身体表现聚焦于一起,为基训与傣族舞蹈训练如何能够更好的融合做以分析。

(一)借鉴基训训练体系的教学形式

由易到难的组合教学是基训训练体系的教学方法,其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循序渐进、针对性强,从把上训练到中间训练,从小幅度动作到大幅度动作,其组合的发展基本符合单一性动作—单一性动作组合—复合性动作—综合性组合的逻辑关系,每一个组合的演变过程都有其针对性的训练目的。“马跃教授认为从素材到教材要有一个质的飞跃,而这个飞跃首先体现在它的性质和目的上。因为教学目的与教学意图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民族民间舞教材的编撰,要随着不同训练目的进行不同的设计,要符合‘训练性‘典型性‘多样性‘新鲜性和‘科学性这五项原则,它是检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自身存在价值的基本标准。”[5]笔者认为,对于傣族舞蹈基训教材的组合编排一定要突出“基础性”与“典型性”特点,因为傣族舞蹈基训教材作为学生接触傣族舞蹈课程的第一步,其根基一定要打的牢固,为其后综合性、表演性组合奠定基础,如果在基础性组合编排时过于混乱,将综合性或表演性的动作误入其中,其基础训练教材的“训练性”“针对性”“科学性”就不复存在,其教学目的也会变得模糊不清,教学意图更是混乱。比如我们训练目的是加强学生勾踢步这一基本步法的掌握,那么我们在进行组合编排过程中就不必加入手指的训练或其他步法的训练等,只需专注于如何提高勾踢步的训练要求便可,以防学生将傣族的勾踢步与佤族的走步或藏族的碎踏步混淆。

(二)把上训练加深学生肌肉记忆

在基训课堂中,扶把训练是其教学的重点内容。扶把训练的好处在于既能够让学生借助把杆正确找到身体的平衡点,形成正确的肌肉感觉,也可以借助把杆的高度使得身体的软开度得到训练,同时把杆对训练学生腿部、中段能力的力量及舞姿的控制也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扶把训练优点显而易见,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单独挑选出来,与把杆练习辅助结合进行组合编排,笔者这里所提出的单独挑选出来类似基训课堂中单一性组合学习。

例如,我们可以将傣族的基本步法与把杆相结合,以勾踢步和点步来举例说明。勾踢步是傣族舞蹈中最常见的舞步,是傣族所有步法的基础,可以做前进、后退、向旁等方向的走动。在走动的过程中上身与大腿保持平稳,动作的重点在于小腿收紧与脚跟的快速后踢,然后随着胯部的摆动而小腿有控制性的使全脚掌慢落双腿稍蹲,支撑腿节奏平均的屈伸动律与动作腿快起慢落的动律形成的时间差是勾踢步的主要特征,因此整个勾踢步动作的完成需要脚腕、小腿的爆发力和控制力与大腿肌肉的控制力相协调,身体重心的移动要瞬间完成。学生在进行勾踢步行进过程学习之前必须先要进行原地勾踢步的练习,若在进行中间原地勾踢步学习之前先让学生双手扶把进行勾踢步练习,在扶把过程中练习支撑腿的平均屈伸、上身的稳定、腿部肌肉的控制以及重心瞬间轻快转移,以此来解决学生勾踢步的基本形态与肌肉的能力素质,提高学生勾踢步的速度、力度以及灵活性。点步也是傣族基本步法之一,其对小腿肌肉控制力的要求要更高。点步动作同样注意保持上身的基本体态,动作腿随支撑腿动律点地,点地时支撑腿稍蹲,动作腿的小腿和脚尖要有控制的点地,在点地后立马弹起来,点地时脚尖犹如蜻蜓点水一般,这对于学生小腿肌肉的控制和身体重心的掌握要求是较高的,如果通过单手扶把进行点步的学习,强调不同方位点步的规范,加强腿部肌肉速度的控制,那么对于学生综合性组合中点步舞姿的把握具有较强的助推作用,同时对于点跳步、踮步等步法的学习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于学生日后完成步法综合性训练组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步法都可和扶把训练相结合,正如笔者上文提到的,要做到对症下药,将符合基训训练要求的加之傣族舞蹈训练体系中,对于摆步、卜少步等步法却需要在中间训练中予以解决。

除了步法可以应用于扶把训练之外,傣族基础训练中基本手型、基本脚位、基本手位、腿部常用造型、手臂常用造型、大舞姿的不同方位重心转移等等单一动作的熟练掌握其实都有需要把杆辅助的地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材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把杆训练的优点与缺点,有选择性的对单一动作的把上训练组合进行编排,为中间风格性组合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单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表演性组合的学习

单一技能指的是傣族舞蹈中的跳、转、腰三种。腰部的技巧众所周知借助把杆的训练是再好不过了,对于傣族舞蹈腰部的技能训练我们可以借鉴古典舞基训腰组合的训练内容,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不再赘述。笔者在本文中重点对傣族舞蹈“转”这一技能的学习进行阐述。在基训教学中对于转技能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如平转、上步掖腿转、挥鞭转等等,而在傣族舞蹈中,转的技能对于综合表演性组合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傣族的转技能包括行进式旋转(类似平转的形式)与原地旋转两种。旋转首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平衡感,对于学生平衡感的学习,我们可以在傣族基本训练扶把部分进行解决,学生通过扶把部分学习掌握在全脚与立半脚掌过程中身体重心的变化与转换,找到自我平衡感,扶把单一动作组合的强化学习,有助于提高地面转技巧的应用。傣族地面的旋转技巧并不像基训中的平转、原地转那样上身舞姿变化较单一,而是需要学生在保持脚下稳定的同时上身进行多种舞姿的变化。如高展翅加旁腰原地转:这个动作需要学生先练习不加旁腰的高展翅舞姿,其后再单一练习加旁腰的高展翅舞姿,以上两个舞姿的练习借助把杆的辅助形成肌肉定型后离开把杆,然后学生先在地面练习平脚原地转,并找好之前在扶把状态下形成的身体平衡感,最后再将旁腰高展翅舞姿加上练习完整的高展翅加旁腰原地转。仅是一个单一的舞姿加原地转就需要四个练习步骤,那复合舞姿转或行进变化舞姿转其复杂性更是不言而喻,因此,需要学生必须通过系统的单一动作基础训练来完善自身的能力条件,只有在学习傣族舞蹈的前期打下扎实的基础训练,其后的综合性训练组合、表演性组合、表演剧目掌握起来才会更加的游刃有余。

三、结语

基于笔者上述的阐述,通过对内蒙古艺术学院开设的蒙古族舞蹈基训课程的简单描述,以及开设傣族舞蹈基训课程的可能性分析,如何更好的建设民族民间舞蹈基训教材?已成为我们现在不断讨论和尝试解决的问题。对于傣族舞蹈基训课程的建设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眼光来探讨它,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思考,为培养优秀民族舞蹈人才进行教材的再发展。自第一部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出版至今60余年,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但是培养一个民族舞蹈演员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我们应该依据时代的需求对于舞蹈演员的培养模式进行再探究,以达到我们服务社会的目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建设民族舞蹈基训课程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添砖加瓦,遵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遵循民间舞教材编写的“训练性”“典型性”“多样性”“新鲜性”“科学性”五项原则,创编符合现在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标准、民族民间舞蹈学科建设的民族舞蹈基训教材。

参考文献:

[1]胡泊.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本科)中国民间舞课教材建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曾婕,孟梦.立足区域,传承发展,放眼未来——第二届全国区域少数民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舞蹈课程展示暨课程建设研讨[J].舞蹈,2016,(08).

[3]杨晶晶.谈建设中的蒙古舞技术技能课[J].内蒙古艺术,2013,(01).

[4]赵林平.关于构建蒙古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思考[J].舞蹈,2010,(08).

[5]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岳亚明,黄自新.傣族舞蹈教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7]斯琴.采它山之石以攻玉——谈芭蕾基训之于蒙古族舞教學的影响[J].舞蹈,2017,(01).

猜你喜欢
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别样的风情
抢篮板球的技术、配合及训练
浅析技巧训练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蹈中呼吸与情感的处理与运用
当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技工院校烹饪专业(中式烹调方向)基本功实训教学的工学一体化设计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