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薇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艺术教育的变革,并给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过挑战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机遇。而要想抓住这次机遇,要求艺术教育教师客观面对信息技术,并且将其合理渗透进自身教育教学中,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艺术教育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 艺术教育 变革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107-03
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艺术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教学理念与方式,并且积极做出相应的改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发展。不过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艺术教育教师依旧没能完全挣脱其束缚,在教育教学中盲目信任自身教学经验,依旧我行我素,没能与时俱进,最终导致自身教学理念与模式严重滞后,影响到艺术教育质量与效率,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艺术教育研究非常有必要,具体分析如下:
一、信息技术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艺术教育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涉及领域也愈发广泛。可以说,信息技术对于艺术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投入成本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逐渐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革新与投入。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进社会各行各业,并对它们带来了深厚的影响,不论是社会政治还是经济,都对信息技术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在这之中,艺术教育领域受信息技术的影响特别明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成本投入?这一问题便值得我们思考,具体表现在相关网站建设、多媒体设备投入以及国外先进信息技术设备的引进等等,这些举措极大推动了艺术教育事业的进步。
(二)对艺术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目光放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上,深入探究教育与信息技术衔接点[1]。在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下,基本都是由教师手把手的教,然后让学生的大量临摹,并且由于受到教材的限制,所以教学内容单一枯燥。而通过信息技术,则能使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进而能够很好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对学生的影响
艺术教育作为诸多教育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其发展直接关乎到各个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向与方式。总的来说,艺术教育专业存在着明显的独特性,其教育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扩展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目的便能更加高效的达成,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素养自然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与提升。
二、艺术教育现状
各个高校虽然开设了艺术教育学科,不过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教学中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学质量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各个高校在艺术教育中,不再强调精英化,而是有教无类,大量招收学生,逐渐朝着大众化的方向转变[2]。艺术教育专业同样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其所需要的人才,所以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也比较多。虽然很多学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具备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不过却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没能认识到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作用,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资源匮乏
就当前情况来看,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源大都参考国外的教学内容,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能接收到部分,又或者是接收不到教学资源,使得艺术教育教学资源十分匱乏。此外,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还显得非常陈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在这种背景下,导致学生眼界局限,学习效率低下。
(三)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各个高校的艺术科目设立基本都是单一的科目,缺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基本都是应用手绘的教学方式,又或者是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学生长时间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变得越来越麻木,兴趣与积极性缺失,课堂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达成。
三、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艺术教育措施
(一)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的艺术教育大都以理论和书本知识为基础进行学习,严重阻碍到艺术教育魅力的体现,教学效率低下[3]。而在信息时代下,高校艺术教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普通的手绘转变成为计算机操作下的图像与图形,再辅之与听觉艺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机会与环境,而且还能积极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对学生一味灌输理论性的知识,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此外,还得注重艺术教育课程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实现。就目前情况来看,艺术教育大都以固定的模式组织开展教学,信息技术手段在其中体现比较少,导致艺术教育课程表现出单一化的特点。针对这一情况,要求艺术教育教师整合多方面因素,例如,将音乐创作与艺术教育有效结合,组合成为全面性以多方位的教育课程。艺术教育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信息量大,如果能将其教学资料有效整合,并且合理渗透,必定能够为艺术教育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而且,通过诸多教学案例能够清楚看出,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能让艺术教育方式层次提升,而且还能有效强化学生的艺术素养,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通过信息技术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艺术教育课堂上基本是由教师牵头,而学生只能被动的倾听,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这样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沉闷,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极为不利[4]。长此以往,还极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主体性也被埋没,课堂教学质量低下。针对这种情况,要求艺术教育教师积极转变自身思想,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认清新课改要求与时代发展现状。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该合理渗透信息技术,并且教会学生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他们能够在课前自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主动进行加工处理,促使自身知识体系的重构。
而这就需要教师有效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现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认识到自身不足。例如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结合艺术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相关课题,并通过班级群组进行发布,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在班级群众展开交流与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适时进行提点,使得学生的讨论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能实现碰撞,并且产生火花。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发挥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并且为接下来的高效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促使教学目标更好达成。
(三)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师资建设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专业教育也不例外。就当前情况来看,各个高校的师资团队显然难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教学要求,各种弊端不断凸显,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发展受阻。究其原因,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教师,由于一时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信息技术的渗透与融入,进而难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沉闷无趣。
当前,虽然各个高校结合信息化的要求积极进行专业师资团队的建设,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各个高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就是确定规范化的教学内容,结合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特点,构建完善的评估与评价机制和标准,使得艺术教育更加规范化;其次便是提升教师适应性要求,灵活应用各种教学用具与理念,健全监督体系,推动教师更进一步的发展;再次,各个高校应该多为教师提供出外学习的机会,汲取优秀的经验。同时,还可以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演讲,有效提升本校艺术教育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进而能将其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最后便是艺术专业教师也应该清楚认识到时代紧迫感,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
(四)通过信息技术培养现代化艺术性人才
目前,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而在这一时代中,需要更多的综合性、创新型的艺术人才为社会服务。为此,各个高校应该结合社会需求,科学预估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与社会各个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构建实践基地,具体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搭建起双方沟通合作的桥梁,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实习,使得艺术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5]。这样不仅能很好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快了解到自己未来的岗位情况,明确自身学习方向,进而在今后更加针对性的学习,学习效率自然能得到很好的提升。校企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合理签订相关合同,由高校建立符合企业要求的培训班,通过各种软硬件教学设施,为企業培养更多其所需要的艺术性人才。
与此同时,各个高校还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不同,通过信息技术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构建多种层次,由浅至深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家中通过信息技术,针对性的进行艺术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得高校艺术教育更加切合实际,避免与社会脱轨,推动学生更好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为传统艺术教育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此,需要教师清楚认识到自身教学不足,积极转变自身传统教学观念,基于信息技术合理进行创新与改革,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信息技术的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的艺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慧.基于信息技术下的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研究[J].传媒论坛,2019,(22).
[2]杨妍.新媒体技术对高职学前艺术教育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5).
[3]薛欣玲.信息技术在普通院校艺术教育立体化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03).
[4]李影.信息技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6,(19).
[5]陈笑寒.关于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创新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