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夏
摘要:本文以江苏民歌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与音乐美育为切入点,开展两者互融的接受度调研,主要就受访者音乐基础、朴素的生态美感知度、江苏民歌本体认知度及生态文化价值及可融入性等内容在几所高校开展了相关调查。在调研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尝试提出提高融入接受度的建议。
关键词:江苏民歌 生态文化价值 音乐美育 接受度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028-02
在当代普通高校音乐美育中融入江苏民歌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独特方式,是培育大学生现代生态文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生态文化价值融入接受度调研受访者概况
笔者就江苏民歌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融入普通高等院校音乐美育的接受度在几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50份,受访者均为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其中,受访男生为471人,女生受访者为579人。大学二、三年级受访者占到总体人数的三分之二强,博士生与硕士生总体受访者占比仅为13.36%。从受访者的学科分布来看,覆盖了8大学科,其中,理学、工学及农学受访者总数占比达到80.85%,已超过了五分之四,其中工学受访者人数最多。
二、翻转式教学接受度调研认知程度分析
(一)相关基础调查
1.受访者音乐基础调查
本次调研的所有受访者之中,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音乐教育或训练的人数与没有接受过的人数相当,大致1:1,曾接受过的受访者占比50.29%。
2.朴素的生态美感知度调查
在没有开展任何培训、讲解与提示的前提下,笔者针对受访者提出“你是否能够感受到《茉莉花》中朴素的生态美?”从而了解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受访者的真实状态。选择“感受非常强烈”和“感受一般”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21.71%与45.71%,这就意味着,对于民歌作品有感知的受访人群共同占比已达三分之二强,此反馈大大增强了本课题组的信心。
(二)江苏民歌本体认知调查
1.江苏民歌认知程度调查
当被问及“你是否聆听过江苏民歌《茉莉花》”时,92%的受访学生明确表示听过,仍有8%的受访学生没有听过。《茉莉花》作为江苏南京民歌,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丰富,不言而喻,本课题所关注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视重点,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程度是首先需要关注的。笔者认为92%的比例应是意料之中的,但8%的比例仍让人感到震惊,也是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应努力的方向。
2.江苏民歌认知广度调查
笔者针对受访者提出“列举你认为具有生态美的江苏民歌作品(除《茉莉花》以外)”的调研问题后,部分受访者进行了有效反馈,所列举的作品主要有:《采红菱》《拔根芦柴花》《无锡景》《杨柳青》《紫竹调》《太湖美》《高邮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及《孟姜女》等等。
3.获取江苏民歌信息途径调查
受访学生中仅有12%的群体选择了“从不关注”选项,88%的受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江苏民歌。因是多选模式,所以经过排序,按照途径点击率递减的原则,我们不难看出,电视>网络>课堂>广播>演出>旅游>阅读>比赛。电视途径占比达到了68.29%,排名第一,遥遥领先,说明在所有媒介方式中,相对而言,江苏民歌的相关信息出现在电视媒体中的机会更多;网络途径紧随其后,占比达到了51.14%,显而易见,作为当下青年学生最喜爱也最离不开的信息传播与沟通媒介,网络途径排名第二应是意料之中。
4.江苏民歌亲和力调查
调查中,笔者将“你喜欢江苏民歌吗”的程度分成五个层次,其中表示喜欢程度的有四个,表示不喜欢的有一个。根据受访者反馈来看,分别有7.14%、30%及35.71%的群体表示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及一般。这部分群体从本质上来说,是喜欢江苏民歌的,因此,总体明确表示喜欢江苏民歌的受访者占比达到了72.85%。
5.江苏民歌价值调查
笔者将江苏民歌的价值大致划分为生态文化价值、人文研究价值、音乐创作价值及文化交流价值。四种价值,四个选项,反馈情况分布相对平均,占比最高为73.14%,最低为51.14%,如果按照受访者所认为的价值重要性排序,结果为人文研究价值>音乐创作价值>文化交流价值>生态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及生态文化价值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究竟是什么?江苏民歌生态文化价值的举例说明尚未给出等等。这也正是课题组需要详细说明的研究重点之一。
(三)生态文化价值及可融入性调查
1.生态文化价值认知程度调查
问卷反馈结果表明,“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与“一般”的受访者人数占比为78.86%,接近五分之四,但仍有五分之一强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其中,反馈“非常了解”的受访者不足1%,本课题组的使命就是不断提升受众对于生态文化价值的认知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选项的人数占比会日益提升。占比最大的受访者是选择“一般”的,接近60%。实际上,这部分受访者对于相关内容的认知比较模糊,还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具有认知程度提高的巨大潜力。
2.江苏民歌生态文化价值重要性认知调查
大部分受访学生纷纷表示认同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选择“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以及“一般”的受訪者总人数占比已达到99.44%。选择“非常重要”的人群较“比较重要的”人群占比少了整整20个百分比,这是今后我们工作的重点,即进一步提升受众对于保护与挖掘江苏民歌生态文化价值重要性的认知。
3.音乐美育必要性认知调查
关于怎样看待高校音乐美育必要性的问题,受访者反馈的结果表明,认为有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人群占比拥有压倒性优势,达到了95.14%。音乐美育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就国内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多数的学生群体是在进行“亡羊补牢”式的补课,补的是什么?是中小学阶段本应接受的系统的、完整的音乐美育教育。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有必要,这就使得本课题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开展拥有了前提和根本。
4.融入的必要性调查
江苏民歌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或途径融入高校音乐美育之中,除去电视与网络,课堂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认为融入很有必要的受访者占比达到了66%,持犹豫观望态度并选择不一定要融入的受访者群体占比为33.14%,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就是找出融入的方式与途径,彻底转变这三分之一强的学生的观念,认知程度提高后,这个群体自然会认为融入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三、江苏民歌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融入音乐美育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方式,夯实价值观念
优化传统高校音乐美育教学方式是必由之路。运用科学优化的音乐美育教学方法是有效提升大学生传统生态文化素养与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其重要原因就是师生之间是互动的整体。音乐美育的教学方法得到优化,将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不断增强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音乐美育的教学效果,同时大大提升学生的主动关注效率。
(二)提升理念,强化师资素养
提升高校音乐美育教师的传统生态文化素养与生态文明理念是根本前提。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教师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音乐美育过程中,具有较高职业责任感与生态文化素养的教师对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关键作用,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提升学生在音乐美育中探索与感悟传统生态文化价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营造氛围,三方协同引领
尝试将江苏民歌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融入音乐美育,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高校与社会应协同引领并营造浓郁的社会文化氛围。增强江苏民歌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融入音乐美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教师的主动引领与家庭的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J].新视野,2003,(04).
[2]廖倡霖.生态文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3]尚晨光,赵建军.生态文化的时代属性及价值取向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04).
[4]朱凤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现代阐释[J].科学社会主义,2012,(05).
[5]杨玥,张思汉,张修竹.浅议普通高校对于江苏民歌中生态文化价值的认知与研究[J].青春岁月,2018,(17).
[6]张修竹,杨玥.试议江苏民歌的传承与未来走向[J].才智,2018,(32).
[7]刘怡,蔚磊,许洁萍.中国民歌的地域风格分类[A].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學术会议(HHME2006)——第15届中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06)论文集[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