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报告文学)

2020-05-25 08:30刘力坤
回族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库尔班婆婆养老

刘力坤

欢乐的笑声是家中的阳光。

——萨克雷

6月的一个上午,拐进阜康市文化路社区小巷,推开“情暖空巢”沙尼汗居家养老点的小院大门,一阵爽朗的笑声,如头顶的阳光般明亮、丰盈、光芒闪烁,从四面八方给我的身心裹了一层欢愉、温暖的纱衣……

在小院葡萄架的浓荫下,沙尼汗·艾塔木正和她的“家人”围在桌边包粽子。十多位老人欢声笑语,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自在、温馨的大家庭景象……

好大一个家

沙尼汗·艾塔木是一位维吾尔族妇女,1962年出生于吉木萨尔,1989年嫁到阜康县,和丈夫库尔班住在这个城乡一条路之隔的小城边缘。几十年来,他们就是阜新街文化路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

然而,在文化路社区邻里乡亲、老少居民的眼里,沙尼汗是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孝亲敬老、吃苦坚韧的好媳妇、好邻居、热心肠。

沙尼汗结婚不久,婆婆巴哈提汗就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在床上,翻身仰坐都需人帮。眼见婆婆日日消瘦,夜夜叹息,沙尼汗心如刀绞,她明白这是婆婆最需要她陪伴的时候,二话没说就搬进了婆婆的房间。

那时候,沙尼汗一家的日子过得很紧。丈夫库尔班在市场上卖羊肉、卖馕,勉强维持生活。沙尼汗每天早上早早起床,打一坑馕,让库尔班拿去卖,她就开始一天的家务。

“天下之本在家。”沙尼汗以她本真的情怀,明白这个朴素的道理。她上要照顾老的。每天给婆婆洗脸、梳头、做饭。婆婆牙口不好,嚼不动馕,她就三顿饭专门给婆婆做稀饭、揪片儿、薄薄的拉面,菜炒得绵熟,米、面煮得熟烂,易于吸收。饭做好了,凉温了,再一勺一勺地给婆婆喂。沉默寡言的婆婆,吃着吃着眼角滚下一行泪珠,用她颤巍巍、枯瘦的、抓不住东西的手,紧紧贴在儿媳妇的身上,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给她以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沙尼汗每天还要给婆婆按摩、翻身、捶背、擦洗、泡脚、洗尿布,抱着她大小便。天热太阳好的日子,她还把婆婆抱到院子里晒太阳,给她剪手、脚的指甲,洗头剪发。邻里大婶、大妈过来串门聊天,是她和婆婆最快乐的时候,小院里常常传出阵阵欢笑。

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寒冷而漫长。邻居们把家里的旧衣物拿来,沙尼汗把这些旧布剪成一摞一摞,又绵软又吸水的尿布,整整齐齐地码在床头,随时取用。婆婆瘫痪的身子下,什么时候都是清洁干爽的,但两三天就有一大堆要洗的尿布。

沙尼汗是根本不怯活儿的勤劳、能干之人,烧开水烫洗消毒,用清水反复漂洗。院中的两根铁丝儿,搭满了花花绿绿的尿布,沙尼汗的一双手已经又红又僵,张合不自如了。

下有小的嗷嗷待哺。沙尼汗的一双儿女也在期盼母亲的关照,不知疲倦的沙尼汗,抹一把额角的汗,又像一台永动机一样,给女儿、儿子洗漱打理,缝缝补补,忙前忙后,脚不沾地。她如一股温暖的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春光明媚,舒適宜人。

每天她还按时给库尔班把饭做好。库尔班一年到头风雨无阻,严寒不歇,在外面挣钱养家糊口,是家里的顶梁柱,必须让他吃好,身体才能好。沙尼汗觉得,这些事儿都是自己肩头的责任,哪一件都丢不掉,放不下,都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

这一干就是十年。这个贫病交加的家,在他们两口子的苦心经营下,在爱的浇灌下,开出了幸福的花儿。沙尼汗的婆婆七十八岁瘫痪卧床,八十八岁能够下床拄着拐杖行走,九十八岁平和地离开人间。这二十多年的婆媳相处,处成了母女,到最后感情调了个个儿。婆婆对沙尼汗的依赖、眷恋,就如孩子对母亲的心心念念、恋恋不舍。

沙尼汗婆婆的大女儿家在昌吉,想接婆婆过去住一段时间,还没出门呢,婆婆就拉着沙尼汗的手,背着自己的女儿悄悄说:“过几天你就来接我。”“你在姐姐家多住些天,她的房子比我们的好,条件好,你享享福!”沙尼汗劝婆婆。婆婆则像个小孩子似的伸出手,叉着五个指头,认真地说:“五天,就五天。说好了,不能变啊!”第四天,她就会打电话过来提醒:“没有忘吧,明天来接我!”

一双儿女在沙尼汗的言传身教下,健康成长。几岁大的两个小人儿,就知道帮妈妈照顾奶奶,给奶奶端水、擦脸。两个小人儿每人抬奶奶的一条腿,沙尼汗抱着婆婆的上半身,全家齐动员,共同把沙尼汗的婆婆抬到院子里晒太阳,是这个家庭经常上演的“阖家幸福照”。

人在做,天在看,人也在看。沙尼汗的付出,不但使自己的家开出了幸福的花儿,也得到了街坊邻居们的认可和夸赞。邻里们喜欢来她家串门儿、聊天,搭把手帮帮她,还经常把家里的旧衣物,菜地里的菜摘一把送来。特别是那些孤寡老人,常常抓住巴哈提汗的手,不无艳羡地说:“你有一个比亲女儿还亲的儿媳妇,你的命真好!”

沙尼汗是热心肠,不论谁来,不论来几个人,她都笑脸相迎,让座倒茶。与老人们谈笑风生,时间长了,她家变成了“老人俱乐部”。

沙尼汗孝老爱亲的故事,从自家小院生发,如阳光雨露一样,不胫而走,感动了身边的许多人,也引起了文化路社区的关注。文化路社区副主任陈晓燕走访了解到她的事儿后,深深地被感动,认为沙尼汗正是应该在社区居民中大力提倡、树立的榜样。当年,沙尼汗被街道社区表彰为“孝老爱亲模范”。

2010年初,已经是文化路社区书记的陈晓燕,在青岛学习社区管理,参观黄岛社区居民养老示范点时眼睛一亮,阜康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社区的老人越来越多,老龄工作已经成为社区工作中一块占比很大的工作,黄岛能集中养老,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她忽然想到自己社区的沙尼汗,这个热心能干的人,正是一颗火种,完全可以以她为核心,把她家的小院作为基地,抓文化路社区老人的关心关爱工作。

有了思路,就有了干劲儿。学习归来,陈晓燕他们经过多次商讨、论证、调研,认为沙尼汗最为合适。当与沙尼汗提及此想法时,沙尼汗欣然同意,她有一颗感恩的心,她说:“当我们家有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救助了我,把我家列为社区的低保户,每月发一百五十元低保金,解决了我家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儿子上学还享受过国家的助学补贴。只要我有困难渡不过去时,组织上都能给予关爱、帮助,邻里乡亲也经常帮助我。这些事情我怎么能忘记呢?现在社区把我们家办成养老点,我愿意得很。我会把老人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好好照顾。”

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情感。正应验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孝敬之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达成共识后,2010年11月27日,阜康市阜新街道办事处文化路社区“情暖空巢”沙尼汗居家养老点成立了。

“搭班子容易,唱戏难!”居家养老点成立之初,一穷二白。万事开头难,社区陈晓燕书记多方协调,将沙尼汗的小院铺了砖,搭了凉棚,置办了桌椅、扑克等吃饭、娱乐的设备。沙尼汗也将屋里的大炕收拾好,铺的、盖的、枕头置办好,成为老人们午休的地方。一些单位、企业、爱心人士还捐赠了米、面、油、肉等。

家有模有样地组建起来了,老人们白天欢聚一堂,大家一起动手择菜、洗菜、做饭、吃饭、洗碗、打扑克、讲故事、说笑话,欢度一天的快乐时光。下午老人们各回各家,接孙子、陪家人、享天伦之乐。这种“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养老照顾模式,很快得到了社会认可。老人愿意,儿女放心。特别是孤寡老人们,他们摆脱了白天的孤单寂寞,一人不想吃饭,也不愿做饭的不良生活状态。融入这个大家庭中,大家年龄相仿,生活阅历相似,有话题,有喧头儿。身体状况不差上下,牙口胃口不分左右,有干劲儿,有吃头儿。唱歌跳舞,谈天说地,有兴趣,有玩头儿……这个大家庭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社区老人自动自愿走进沙尼汗家的小院。这里由最初的二十位空巢老人,发展为由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三十六位老人组成的大家庭。

人多吃饭香,众口也难调。这个几十人的大家庭,年龄最长的九十岁高龄,最小的也五十八岁了。老人们来自不同的民族,饮食偏好不同,需求也各不相同。这点难不住沙尼汗,她不仅面带春风,语含暖意,天生有打动人的情感沟通能力,而且还练就了一手做饭的好手艺。按董大妈的说法:“家里有啥菜她都收起来,豇豆、刀豆、茄子、辣子、西红柿,‘海里买斯(维吾尔语,全部)一锅炒。你看她‘胡里马堂(新疆方言,马虎)整一哈,一把盐,一股子醋,也不放啥调料,炒出来的混混菜,吃起来香得不得了!”沙尼汗笑眯眯地听着,眼神流露出一丝“狡黠”,“这是我的法宝,是我给这么多胃炒的大家都喜欢的菜!”

沙尼汗的手艺,陈晓燕书记也是领教过的。二十多年的社区工作,也使这位社区干部与社区居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尤其是“情暖空巢”沙尼汗居家养老点开办以来,她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扶持发展。她深刻地认识到,办好养老点就是联系居民,服务居民,了解社情民意,做好社区管理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养老点的大事小情,她都扑下身去,冲上前去,尽力帮助解决。

在工作中,她与沙尼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总是亲切地称沙尼汗为“沙姐”。沙尼汗更是把她当作社区的好领导,养老点的主心骨,自己的贴心人。

每当陈晓燕书记拖着疲憊的身躯走进小院,老人们都会给她铺好一席床,让她赶快躺一躺,休息休息。每当看到老人们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自己,陈晓燕的心里就充满了浓浓的情意,浑身有了力量,为了这些老人有个快乐、安详的晚年生活,再难再苦都觉得值得。

“沙姐凉拌的紫甘蓝是一绝!一次,我感冒了,没有胃口,几天都没怎么吃东西。沙姐拌了一盘紫甘蓝,打开了胃口,把我吃香了。奇怪的是,吃完那盘凉拌菜,我的感冒也好了!”陈晓燕自豪地说。似乎沙尼汗的手艺就是治疗病痛的良药,而且手到病除。

当然,在吃饭的事情上也有一些波折。养老点刚开办不久,有一天,陈晓燕去和老人们一起包饺子,大家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擀皮儿的擀皮儿,包的包。有两三位维吾尔族大妈则聚在另一个小桌上包,当时陈晓燕没在意,认为人多大桌挤不下。煮饺子、吃饺子时,她感觉不太对头儿,那几位大妈单下自己包的,也只吃自己做的。

事后,陈晓燕和沙尼汗商议,怎样才能消除芥蒂和隔阂,让这个民族大家庭在饮食文化的融合中,融情、融心,成为一个团结的民族大家庭。

恰逢古尔邦节,社区组织辖区的阿訇、有声望的宗教人士到小院,大家一起做饭、吃饭,共度节日。这一不动声色的举动,彻底消除了那几位大妈的心病,从此后,沙尼汗居家养老点,三十六位各族老人成了“一个锅里搅勺子”的一家亲。

民以食为天。为了让老人们吃好,沙尼汗还精心安排了食谱,每天都不重样。一顿拉条子要和五六公斤面。一锅抓饭,黄萝卜都要切两三公斤。每天二三十人吃饭,沙尼汗忙前忙后,还要照顾瘫痪的婆婆。再忙再累,她都是一张笑脸,认真地听取每位老人的意见、建议。拉拉条子,她一定捏成面片儿,拉得薄薄的,煮得软软的。两个灶头,前锅下面,后锅烧水。下面的汤混糊了,赶紧换后锅开水,生怕面汤糊了,老人吃了血糖高……她在尽心、用心地做好每一顿饭。

赵文贵老人吃饭没时间点,什么时候感觉饿了,什么时候来小院吃饭。沙尼汗不嫌麻烦,啥时候来,啥时候给他生火热饭。热好了,端到桌上。一些老人看不惯,说这么几十号人吃饭,不按开饭时间来吃饭,就不管了。来一个热一回,洗一回碗筷,收拾一回厨房,太麻烦了。沙尼汗则劝说大家:“他们老啦,肚子已经不听时间的话了。”

不管多忙多累,哪个老人没来吃饭,她都赶紧打电话问明情况,或跑去看一看。正是她对老年人如待自己的父母、家人一样的爱,理解、包容,使得这个朴素、简陋的小院,始终洋溢着老人们的欢笑,回荡着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大爱。老人们把沙尼汗视同自己的女儿,亲切地称她为“丫头”!沙尼汗也称老人们为“阿爸,阿妈”!

老人们都说这里的饭香,好吃,吃得多。其实,在这里,吃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香甜,还有一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有了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居民与社区之间的互敬关爱,什么样的饭菜都会别有风味。

这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每天都在过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九九重阳节、古尔邦节、肉孜节、纳吾鲁孜节……哪一个民族的节日,在这里都会过。找个理由,让老人们欢乐快乐。即使没有节日,他们也能把日子过成节日,每个老人的生日都是节日。沙尼汗有个小本子,记着每位老人的生日。每逢生日那天,沙尼汗都要备长寿面、生日蛋糕,多炒几个菜。

瘫痪在床的丁大爷,九十岁的生日就是在小院里过的。当坐着轮椅的丁大爷被推进小院,桌上摆着热腾腾的饭菜和生日蛋糕时;当沙尼汗把寿星的“皇冠”戴在大爷头上,老人们拍手唱起生日歌时,丁大爷情不自禁老泪纵横,失声哭了。机敏的沙尼汗,顺手抹了一把奶油,涂在大爷的脸上,把大爷画了个“奶油小花猫”,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大爷又转哭为笑。那颗历经沧桑的心,在这一刻也如孩子一样,用眼泪和欢笑,表达着对这份人间真情的感激和珍爱!

“周饺子”、“周抓饭”是沙尼汗居家养老点每周必备。经过饮食文化融合,老人们最喜欢吃,最喜欢做的就是饺子和抓饭,恰好这两样飯都需要大家齐动手,共同配合完成,是象征“团结和团圆”的饭。老人们每周都要包饺子,沙尼汗专门购置了大冰柜冻饺子,包一次,吃两顿。逢年节,他们还要包更多的饺子,送给社区的老人,送给城东、城西的敬老院,将小院的爱心,播撒给更多的人。

小院播大爱

八十五岁的黄妈妈身子还很硬朗,她笑眯眯地拉着我的手,把我拉进沙尼汗家的卧室。卧室里打着满间的木板炕,炕上铺着色彩艳丽的维吾尔族花毡,炕头上叠着整整齐齐的两床被褥。她指着说:“这是我睡的,那是丫头睡的。”

黄建国妈妈是沙尼汗家的老邻居,当年和沙尼汗婆婆相处得就非常好。沙尼汗伺候婆婆二十多年,她是见证者,也是感动者。在贫寒苦涩的岁月里,她们由邻里相助,变成了异姓母女。

黄妈妈的一双儿女成家立业,她的老伴离她而去,她深感孤单。沙尼汗居家养老点开办后,她是首批空巢入托老人。每当她孤单寂寞时,沙尼汗朗朗的笑声,就将她带入大家庭的欢乐中。融入这个大家庭,她也获得了人与人之间踏实、自在、真诚的情感补偿。

在文化路简陋的平房,她们是隔壁邻居。现在搬到宽敞的楼房,她们还是上下楼邻居。两个人形同母女,前后相随,形影不离。两家孩子也经常相聚,一起过节,一起吃饭。一份邻里情,过成了三代人的一家亲。

沙尼汗的老伴库尔班走后,沙尼汗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支撑着这个大家庭。白天,小院里人多热闹,她一边做饭干活儿,一边还与老人们说说笑笑,不觉得难过。晚上回到家,睹物思人,就开始掉眼泪。黄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她也是独守空房,索性搬过来陪沙尼汗,从此这对母女同床共眠,聊聊天,说说话,相互陪伴着度过了五个春秋。

六十三岁的吐尼沙汗是一位孤寡老人,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住在文化路社区,也是沙尼汗家的邻居。多年来,她靠吃低保度日。沙尼汗居家养老点开办后,她就在养老点吃饭。平常有个头疼脑热,都是沙尼汗照料,给她买药、端水。冬天烧火取暖的煤是库尔班帮她搬,沙尼汗帮她砸煤、生火、倒炉灰、打扫卫生、打理家务,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

2015年清明前,吐尼沙汗的哮喘病加重,呼吸都很困难,躺在床上痛苦不堪。沙尼汗见她没有来吃饭,跑到她家一看,赶紧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要求住院治疗,沙尼汗和社区干部轮流照顾病榻中的吐尼沙汗。

每天中午,给一大家子人开完饭,沙尼汗还要马不停蹄地拿上饭,送到医院,给吐尼沙汗擦擦洗洗,洗洗涮涮,无微不至地看护她。

吐尼沙汗出院了,沙尼汗担心吐尼沙汗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休息不好,病情复发,直接把她接到自己家。

住在沙尼汗家,一日三餐热饭热茶,按时吃药,作息有序,吐尼沙汗的病体渐渐有所好转。这个孤苦伶仃的老人,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亲人的温暖。其实,吐尼沙汗比沙尼汗大不了几岁,但她就像一个孩子一样,黏着沙尼汗。沙尼汗走到哪儿,她就像影子一样跟在她的身后。只要眼里看不到沙尼汗,她就如走失的孩子,大声地、不停地喊着沙尼汗的名字,直到沙尼汗应声出现在她的面前。

吐尼沙汗常常握着沙尼汗的手,轻轻地,一遍一遍地抚摸,似乎手指能传达她心里想说的话。那双枯井般的眼睛,深深地凝望着沙尼汗,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目光如清风明月,如阳光雨露,如烟云往事。沙尼汗是这个孤寡老人一生最温暖的光,点亮了人心,点亮了小院……

一条城郊公路,将路两边的人家划为城市居民和乡村农民。吴生兵家和沙尼汗家就是隔着一条马路的城乡邻居,门对门。

吴生兵一家生活清苦,农牧兼营,种着十几亩地,养着十几头羊。吴生兵人老实,话不多,尤其在人前、台面上,更不会说话。他的老婆身体不好,长年在家种点菜,管管孩子,料理家务。

库尔班会看牛羊,几十年卖肉的经验练就了他相牲畜的眼力。一只羊有多少公斤肉,肉质怎么样,喂养能有多少升值空间,他打眼看活羊就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吴生兵非常信任、佩服这位邻居老大哥,卖羊买羊都要找库尔班给他出出主意,拿捏一番。库尔班也是热心肠,只要吴生兵有求于他,放下手里的活儿,拔腿跨过马路就去帮忙。

一来二往,两家人走得很近。沙尼汗端盘抓饭给他家,吴生兵老婆又拿一把菜回敬过来,日子在你来我往,相扶相持中流淌。

1996年7月20日,阜康市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将吴生兵家夷为平地,家没了,羊圈没有了,房子和门前的那片菜地,变成了一片废墟。幸亏羊到山上吃草去了,没有受损。老老实实的吴生兵,只有蹲在山坡上唉声叹气。

沙尼汗一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库尔班把自家的小羊圈扩展收拾好,腾给吴生兵圈羊。沙尼汗将自家的房子收拾好一间,让吴生兵一家来住,做两家人的饭,还帮吴生兵的老婆在废墟中挖一些尚能用的家具、物件。

苦难中,两家人患难与共,共渡难关,感情更深了。这时候沙尼汗家也有几只买来喂养待卖肉的羊。大热天,羊在城里待不住,他们就在南边的山沟里找了一个地方,圈了羊。一天,羊群中一只最大最肥的羊,被人趁夜偷了。那是库尔班买来好草好料喂养,准备中秋节卖肉的羊。

吴生兵在地上寻踪,发现了偷羊人的脚印子。他知道是谁的脚印,这个有一大家子人的男人,刚刚还受过他们的接济——给他家嗷嗷待哺的孩子送了羊奶。只有他来过这个隐秘的羊圈,脚印子也正是他的。吴生兵叫来库尔班鉴定,库尔班也一眼认出了脚印子。老实但倔强的吴生兵立刻要去找偷羊的人,库尔班拦住了吴生兵,想了想说:“我看算了吧,就一只羊。他如果不是困难到这个程度,也不会干这样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今后我们天天下夜(守夜之意),把羊看好就行了。”

吴生兵没有想到,库尔班的胸膛子这么大,连偷自己大羯羊的贼都能放过,更何况他自己还没有多么富裕!库尔班不是人,这让他更敬重、信赖库尔班一家。

后来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没有错。那个偷羊的人路遇库尔班,能躲开就一定从岔道儿走开,但他也心生愧疚,经常让自己的孩子给沙尼汗家送些菜、西红柿、瓜子等自产的物品。宽厚的沙尼汗两口子,知道是怎么回事,每次也会欣然接受,不时地也会回赠一些好吃的饭菜,用互赠食物表达彼此间的歉意和谅解。

洪灾后重建家园,村上补助了救灾款,吴生兵还需要把羊卖了,筹款建房。

秋天的一個集市日,吴生兵要去九运街集市上卖羊,与往日一样邀请库尔班一起去,可是,那一日库尔班头痛体乏,动弹不得,就没有陪吴生兵前往。

中午十一点多钟,库尔班忽然接到九运街集市上卖肉的一位维吾尔族人打来的电话,说库尔班的朋友吴生兵在市场上昏倒了,让他赶紧去。还在炕上躺着的库尔班听到这一情况后,匆匆赶往九运街集市。找了辆车把吴生兵送到医院,但吴生兵已经停止了呼吸,走了。

本来就贫困、多灾的家庭,天塌了,吴生兵的老婆除了号啕大哭,再也不知道怎么办。沙尼汗一家齐上阵,库尔班挑起了给吴生兵办丧事和管理羊的任务。沙尼汗担着这两家吃饭、安慰、接待亲属等事务。这两口子把邻里的难事当自己的大事办,一件件,一桩桩,有条有理,明白清楚,让这家孤儿寡母有了依靠。

事后,库尔班还帮吴生兵的遗孀卖了羊,协助这个一条路之隔的邻居,建了新家。这场生死之交,也使两家人永结亲好……

2006年的一天,沙尼汗上初中二年级的儿子肖克莱,带回来一位叫郭子健的男孩,说:“郭子健没有家可以回了,就带了回来,以后就住到我们家了。”

这突如其来的“天降神兵”,让沙尼汗两口子愣住了;儿子平淡、自信的话语,决绝、坚定的行动,又让他们醒过神来。这是儿子的仁爱之心啊!库尔班说:“我们家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又多了一个儿子,好事成双啦!有孩子的家是巴扎,没有孩子的家是麻扎,我们家越来越热闹了!”

就这样,郭子健有了家,有了阿爸库尔班,有了阿妈沙尼汗,有了姐姐玛依拉,有了情同手足的弟弟肖克莱。

原来郭子健的家庭发生了变故,父母离异。这对这位正在青春期的少年影响很大。他与父亲、继母及其子女都无法和平相处,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来到了阜康。没有吃饭、住宿的地方,靠打零工到处“打游击”。

从小受父母仁爱之心影响的肖克菜,与郭子健相识后,心地善良的他立刻有了要帮助郭子健的想法。虽然自己家过着普通人家简单平淡的生活,但有房子,有饭,多一个郭子健没有问题。他相信,父母也绝对不会反对。

热闹、快乐的大家庭,让从小就缺失亲情的郭子健感到格外温暖,从他踏进这个家门时,就没有任何陌生、疏远之感,反而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家,母慈子孝,夫唱妇随,一家人其乐融融,温暖欢乐!

郭子健没有任何感情障碍地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他白天帮阿妈打馕、做家务,周末假期和弟弟肖克莱一起打零工。最让郭子健感动的是,他来到这个家的第一个春节,阿妈给他这个汉族儿子隆重地过节,办年货,包饺子。更让他难忘的是,大年三十晚上,还给他给了压岁钱。一颗少年烦恼、孤傲的心,再一次被亲情融化。他跪地长长地给阿爸、阿妈磕了头,表达儿子对父母的感恩、敬爱。

郭子健在沙尼汗家一住就是三年,在朝夕相处中,他慢慢地被沙尼汗一家人相亲相爱,相扶相持的和美家庭气氛影响;阿爸、阿妈也经常教导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阿爸阿妈生养的,哪有不爱娃娃的父母,逢年过节,敦促他回去看看自己的父亲和继母。

悠悠岁月,在爱的滋润下似乎变得明媚了许多。郭子健也渐渐理解了父亲,感受到了继母兄弟之间的亲情,他们的感情如冰雪之后苏醒的春天,长出了青青芳草。

直到参加工作,郭子健才离开沙尼汗家。如今,郭子健有两对父母疼爱,逢年过节,要去两个父母家欢聚,一个节日变成了两份快乐。

在沙尼汗家,我准备给郭子健打电话,正在倒茶的沙尼汗使劲儿摆手,不让打,说:“郭子健在单位开车,忙得很,上班时接电话不安全、不方便。你先给他发个信息,他方便的时候会给你回电话的。我一般不给他打电话,担心他开车呢……”

这正是悠悠慈母心啊!

八十五岁的老妇人张桂英,老伴十年前离世,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她孤身一人且患有哮喘。秋、冬、春换季时,是她最难过的时候,药不离口,避寒躲冷,万分小心,还会沾染风寒;咳嗽不止,特别是平躺睡觉时,常常是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病情发作时,她首先想到的是沙尼汗。不论白天还是半夜,只要接到老人的电话,沙尼汗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来,或帮老人喂药送水,或帮老人联系医院,找社区干部。

这些年来,沙尼汗就是她的“及时雨”“救心丸”,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她把沙尼汗当作女儿,沙尼汗也叫她阿妈。她远在外地的儿子,经常表达对沙尼汗的感激之情,因有这样一位爱心大姐,也让他对母亲放心不少。

端午节前,张桂英老人来到小院儿,一双干枯的手拿着一双平底布鞋,送到沙尼汗手中,气喘吁吁地说道:“丫头,你一天从早忙到晚,脚都跑疼了吧!伺候这么多人,还专门伺候我!我心里明白的呢!我给你买了一双布鞋,赶紧穿上,脚舒服些!”

老人颤巍巍的样子,一片疼爱女儿的心,让沙尼汗双目含泪。她接过老人的“珍贵礼物”,握着阿妈瘦弱的双手,喜极而泣,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为了让老人过得快乐,小院里还经常组织活动,播放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歌曲,老人们唱唱歌,跳跳麦西来甫,开展扑克、麻将比赛等。平日里沙尼汗还定期给老人们洗头理发。逢年过节还搞茶话会,给老人们一个畅所欲言,表情达意的平台。

人心换人心,沙尼汗真心实意地关爱、服务老人,老人们也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大家”。来到小院,老人们争着抢着搭手帮忙,力所能及地干家务活儿。逢年过节或生日寿宴,许多老人还从自家拿来好吃好喝的东西,大家共享。总之,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爱心,寻找自己在这个大家庭中的价值。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就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沙尼汗还清楚地记得,她童年时期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六户地村的家,就在路边,一排土坯房,院门儿朝大路敞开。院子里有两棵杏子树,树下有一个土灶头,灶头上始终坐着一口大锅,锅里始终烧着一锅热水。树荫下,还有一架驴车,平板车身上,铺着一领花毡,来来往往的行人,走到门口,总会进来歇歇脚,喝口茶。

沙尼汗的妈妈是这一带的接生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医疗资源还非常有限,人们的意识也有限,谁家生孩子都会请当地的接生婆去接生。

在她童年以及青少年的记忆中,妈妈经常莫名其妙就不见了。在她夜里睡一觉醒来时,在她中午肚子饿了,跑回家吃饭的时候,她的妈妈,常常被打马飞来的哈萨克族牧人,或是赶着驴车奔驰而来的维吾尔族人,或是同村急急慌慌跑来的汉族人接走。

她妈妈在这一带很有声望,因妈妈的这一手艺,来她家的人也很多,而且时不时地还有一些方块糖、红糖、花糖、饼干等稀罕零食从天而降,给她清贫的童年生活留下了最甜美的记忆。

妈妈是热情能干的,家里大大小小二十几口人,吃穿用度都是妈妈操心。家里的那口大锅,似乎永远都升腾着热气,维系着一大家人热腾腾的生活;也给过路口渴的人一碗茶,饥饿晚归的牧人一块馕,闻香而来的孩子一碗饭。

沙尼汗还记得那个早春,她家的羊刚生春羔落地,妈妈就挤了一缸子奶,让她端着送给村头那家刚生了孩子,产妇没有奶的人家。端着搪瓷缸子里温热的、黄白色的、泛着浓稠奶香的羊初乳,她多么想喝。一向听妈妈话的她,又不敢违抗妈妈的旨意。心里虽然不高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也想吃,需要吃,却不给吃,不让吃,反而要送给与自家不沾亲不带故的人。她觉得非常委屈,甚至怀疑妈妈到底更喜欢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孩子。

那条春雪初融的乡村小道上,有她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泞、疑惑、泪水,也有妈妈言传身教的人间大爱。她记得妈妈在给路人端茶给饭时,总会告诉自己的儿女:“你给人家的孩子一块馍馍,孩子会高兴,他的妈妈也会高兴。你给人家的羊一把草,羊吃得高兴,羊的主人也会高兴。你对人家好,人家也会对你好,心和心是一样的……”

大爱无声,深水静流。沙尼汗,在这样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中长大,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已经秉承了一颗仁爱之心。

爱是会传递的,会感染的,会积累、传承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家风,十来岁的儿子肖克莱,才会将无家可归的郭子健带回家,而且一住三年。女儿玛依拉也会协助妈妈照顾这一大家子空巢老人。母女俩心领神会,配合默契,常常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表情中,完成一个无言之爱,使得一大家人又惊又喜。玛依拉说:“妈妈一直照顾着这些老人,她很辛苦,但也很幸福!我也要向妈妈学习,献出自己的爱心,帮助更多的人,把爱心、孝心传递下去。”

如今,沙尼汗的儿子和女儿都加入了“沙尼汗爱心联盟志愿服务队”,将这份爱心传承、传播得更广更远……

最幸福的时刻

2016年12月12日,在北京京西宾馆,三百位“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欢聚一堂。沙尼汗也在这个队伍中,她穿着鲜艳的艾德莱丝绸裙,头戴美丽的小花帽,一身节日盛装,一张欢乐的笑脸。她的大家庭入选“全国文明家庭”,当她得知这一消息时,高兴地流下了泪。一大家子老人都高兴得像孩子一样,又笑又说又拍手。当通知沙尼汗到北京接受表彰时,她觉得像做梦一样,不敢相信。从那一刻起,她心里乐开了花儿,欢笑比话还多,挡都挡不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涌上心头,溢在脸上。

京西宾馆非常气派,开会的大厅高大宽敞、华美。代表们排好队,准备合影拍照,沙尼汗排在队伍的前列。这时候,从一扇门里走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三百人的队伍激动了,纷纷发出惊喜的笑语、掌声。兴奋的情绪像电波一样,立刻传遍了整个大厅。沙尼汗愣住了,她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见到习总书记!事先她一点儿消息都不知道,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看到习总书记微笑着缓缓走来,向他们招手,走到队伍前一一和他们握手,沙尼汗幸福得傻掉了,只有眼泪一串一串地往下流,不知道说什么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当习总书记走到她身边,握着她的手时,她哽咽着、下意识地说:“习总书记,您辛苦啦!”

远在千里之外的阜康城中,沙尼汗的小院里,三十六位老人和文化路社区的干部、居民,此刻正在电视机旁引颈期盼。当习总书记握着沙尼汗手的新闻画面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小院沸腾了,汉族、回族、哈薩克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老人和社区居民,都激动地欢呼着,跳跃着,笑着,叫着,泪水与欢歌笑语弥漫云天。他们为他们的女儿,他们心中的太阳——沙尼汗,骄傲,自豪!

沙尼汗说:“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她想起二十年前,她伺候婆婆时得到的第一块街道社区发的“孝老爱亲模范”奖牌。当时她觉得,自己是侍奉自己的家人,是分内的事情,还得到社区的认可、表扬、奖励,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也就是从那时起,她一步步从小家走向大家,从小爱走向大爱,从小我走向大我。如今,沙尼汗居家养老小院内的“德育展厅”里,各级各类荣誉奖牌挂满了一面墙,“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文明家庭”等国家级荣誉,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等区、州、市级荣誉,星光闪闪。

这每一份荣誉都是沙尼汗成长的脚步,她倍感珍惜!每一块奖牌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长情、隽永、温暖的爱的故事……

生活的路

当我问沙尼汗,她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她想了想,眼圈微微有些发红,泪花也涌上了眼眶,“是库尔班。他吃了那么多的苦,没有享上福。这么多年,我伺候婆婆,瘫痪的婆婆都活到了九十八岁。我照顾这些老人,他们一天比一天高兴、健康。可是我却没有照顾好库尔班,他才六十岁,我就再也抓不住他的手了……现在我们的日子好了,儿女都成家了,也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住上了楼房,可是他走了,没有命享受这么好的生活!”

一直在沙尼汗身后默默支持他的库尔班,2015年查出胰腺癌晚期,走了。沙尼汗的天塌了。那个胸怀宽广,从不与人计较,孝敬老人的当家人;那个疼爱孩子,每天送孩子上学过马路,假期带孩子到乌鲁木齐逛公园,长见识的好爸爸;那个相爱相扶了一辈子,好脾气,手勤快,办法多,体贴她,疼爱她的好丈夫,走了……

沙尼汗一下子觉得家里空荡荡的,自己的心也空荡荡的。

料理库尔班的后事时,阜康市四套班子的领导都来了,这是地方政府对善良和爱心的肯定。闻讯而来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认识与不认识的占了半条街,有几百人之多,这是对一介好人平民的致敬。

当沙尼汗料理完库尔班的后事,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小院,看到三十多位老人齐刷刷地站在院里,满含怜爱地望着她时,沙尼汗的眼泪夺眶而出,扑到“阿爸、阿妈”的怀里,泣不成声……

“这些老人就是我的亲人呀!”沙尼汗想起库尔班在弥留之际的叮嘱,“咱们这个家不能散,一定要把这个大家庭照顾好,把老人照顾好!”

“我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活,还有这么多人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呀!”经历了生离死别,沙尼汗更加坚定了自己走的路,还是童年家门口的那条乡村土路,小院门口那条城乡公路……

当问及她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时,沙尼汗害羞又真诚地说:“最烦恼的事情是开会和发言。”自她有了名,许多会议都邀请她参加。她知道这是大家对她的认可和尊重,但开会太占时间了,一开就是半天,有时候还要一天或者好几天。更担心的是发言,她没有多少文化知识,许多字都不认识,念发言稿很困难,经常得提前查字典,眼睛又花了,一只手拿字典,一只手拿放大镜,字典还不太会查,很费劲儿。“我干了那么一点点事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党和政府给了我那么多荣誉。现在我只想尽我自己的能力,多帮一些人,多做一点儿事。能和更多的人团结起来,一块儿干好事!”沙尼汗说。她的想法很简单。她说:“我干活儿不怕,就怕发言!不过,发言也让我认识了好多字,也是有好处的。”五十八岁的沙大姐,害羞得像个小姑娘,一边说着真心话,一边自嘲、自省。

我问她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还是在小院里和老人们一起包饺子、炸馓子、蒸抓饭、唱红歌、跳麦西来甫,大家一块儿又说又笑,我最高兴!”沙尼汗如数家珍地清点着她的快乐源泉。

无论烦恼还是快乐,生活都是一条通往明天的路。在生活的路上,沙尼汗牢牢记着习总书记的那句话:“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沙尼汗模式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阜康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沙尼汗居家养老中心十年的探索实践,为我们蹚出了一条适合城市居民的社区养老思路。

在实践者陈晓燕看来,“沙尼汗居家养老模式”,至少具备“三好”。一好,老人欢心。适应社区老人的需求,弥补白天儿孙上班、上学,老人无人陪伴,吃饭不方便的困难。晚上合家团聚,老人不离家,不离亲,充分享受家居生活的陪伴和天伦之乐。二好,儿女放心。老人白天在养老点娱乐、吃饭、休息,有情况有人照顾,有人通讯。儿女上班放心,能够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三好,社区安心。这里是社区干部了解社区情况的窗口。干部可以通过养老点,掌握社区人员动态,进行社区宣传、管理,使老人足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国家政策,了解国计民生。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在沙尼汗精神的感召下,阜康市涌现出了众多志愿服务小分队、民族团结文化大院。他们把沙尼汗超越民族大爱的种子,仁爱的光辉,播撒到各行各业,遍地花开。

就在沙尼汗居家养老点隔壁,热心明理,快人快语,六十四岁加入党组织的董雪英大妈,成立了“董大妈调解室”,专门调解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铁南村居民薛萍在她的小商店里,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站”,及时了解掌握出租屋流动人口情况,并提供就业信息,被群众誉为“编外社区工作者”;九运街镇六运村村民阿依木夏,成立“爱心妈妈”团队,至今已有维吾尔、汉、回、塔塔尔等六个民族三百多人加入,及时救助周边困难群体;阜康市光明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冉,被沙尼汗精神深深地打动,把沙尼汗认作妈妈,他时时处处以沙尼汗为榜样,悉心服务社区居民,受到百姓称赞;文化带头人王鸿,在沙尼汗的爱心感染下,主动宣讲沙尼汗的故事,身边人的故事,成为最具感染力的“明星草根宣讲员”;阜康市幼儿园园长,爱心满满的“钱妈妈”——钱俊丽,成立了太阳花爱心联盟公益组织,凝聚起一大批爱心人士,走在公益之路上,在每个有需要的地方,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阜康大地,每一所农牧区幼儿园里,都能看到他们捐的书、玩具、餐厨设备,至今他们已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手拉手建立联盟教学,“不让一个农牧区的孩子掉队”;水磨沟哈萨克民族乡红山湾村的村民白生年,在沙尼汗跨越民族大爱的精神感召下,将实施牧民定居后的农牧民组织起来,在自家小院里讲政策、教技术、搞联欢,把自家的小院变成了“民族团结的文化大院”;还有“大爱情浓一家亲”的“最美驻村第一书记”——兰春庭,带着爱走在结亲路上的“白衣战士”周兆虎,一心扑在居民大事小情上的网格书记杨文仁,为居民排忧解难的老党员阿布都……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十年岁月,沙尼汗润物无声的大爱,如春风吹过阜康大地,吹绿了山川河流,吹暖了人心社会。沙尼汗已经成为昌吉州的“爱心公益”品牌。沙尼汗居家养老中心也成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可实现的新型养老模式。阜康市已在每个社区设点推行。

2017年,阜康市委、市政府投资一百五十余万元,选址新建了沙尼汗居家养老中心。面积达七百八十平方米的小院内,设有德育展厅、接待室、餐厅、老人休息室、室外活动娱乐区和绿化区,功能更加完善,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了。这里也成为“阜康市公益志愿服务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阜康市委、市政府帮助沙尼汗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公益基金”,支持沙尼汗成立了“沙尼汗爱心联盟志愿服务团队”。

爱心永溢,大爱无疆,当我第七次踏入这个小院时,已是半月有余,老人们还是又说又笑,在包粽子。我好奇地问:“你们这是……”能说会道的董大妈说:“我们还在过端午节呀,我们的端午节一般都会过半个月,有些年還要过一个月呢!从拔粽叶到包粽子、煮粽子、送粽子,一批一批,一波儿一波儿地过。有时候一大家人自己过,有时候还有其他单位组织人来一起过。”“我们还有粽子文化呢!”董大妈故意卖关子。我更好奇了,老人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董大妈指着手里正包的粽子,乐呵呵地说:“你看,这米是汉族老人,葡萄干是维吾尔族老人,花生米是回族老人,红枣是哈萨克族老人,这样一包起来,就是一家人。我们的粽子是‘团结牌的……”

单纯、快乐、美好的居家养老生活,温馨又从容,最美夕阳红。

(篇名书法:武 凯)

猜你喜欢
库尔班婆婆养老
养老生活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库尔班大叔跨越千里的爱心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如此婆婆
库尔班·吐鲁木:一心想见毛主席
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去北京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