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杰 王梦妮
摘要:利用福建省各市部分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及近几年相关文献资料,从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用人单位性質等方面,对福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期望能为更好地开展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福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指导;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也因此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压力随之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严峻,特别是对高职学生而言,就业问题更加突出,而就业又与民生息息相关,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因此,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各大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毕业生能不能顺利就业与高校开展的就业教育工作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是检验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本文根据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各市部分高职院校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就业质量报告),统计比较各高职院校部分就业指标数据,结合近几年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福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期望能为当前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对策。
二、福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分析
2.1就业指导服务情况
在各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中,其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均在90%左右。2018届专科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服务总体满意度为91.23%,与2017届相比,略有下降。[1]总体来说,各高校毕业生对本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较高。各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接受母校提供的求职服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各高职院校超过80%的毕业生接受过母校提供的求职服务,说明各高职院校求职服务工作落实效果较好。其中,各高校毕业生接受“大学组织的招聘会”求职服务比例最大,认为该项求职服务有效的人数百分比约80%,接受“职业发展规划”及“辅导简历写作”求职服务比例均在40%左右,其有效性约80%。在对用人单位聘用本校毕业生的渠道统计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聘用本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是校园招聘会或通过学校发布招聘信息,而通过本单位实习或联合培养渠道所占比例较少。
2.2就业毕业生的地区流向
对福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地区流向人数统计结果显示约九成毕业生选择在福建省就业,这与高职高专院校以本省生源为主有很大关系,另外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2019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有数据显示:83.33%的省外生源也优先考虑在福建省内就业,10.47%的省外生源回生源地就业,可见毕业生留在高校所在省份就业是主流,福建高职高专院校为本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从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福厦漳泉就业,而选择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此现象与2018届福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类似,据2018届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18届专科毕业生在福建省内就业人数占比为87.64%,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也是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福厦漳泉,而在福建其他地区的占比均不到5%。[1]在宁德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有数据显示,约25%毕业生选择留在宁德工作,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这得益于宁德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及人才政策。以上现象说明高等教育发展是以地区经济发展为前提,高等教育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3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性质
对毕业生主要就业用人单位性质统计结果显示,各高职高专院校约70%毕业生选择去民营企业/个体,约15%毕业生选择去国有企业,约5%毕业生选择去三资企业,在用人单位规模统计数据显示各高职高专院校有一半以上毕业生所在企业规模小于300人。2018届福建专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民营企业的毕业生人数也是最多,其次是国有企业,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规模小于300人的人数占比为77.35%。[1]在麦可思《中国2014~2018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中,2018届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8%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出2014届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民营企业/个体”成为雇主主力军,是大学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说明福建高职高专在人才培养方向总体来说是准确的,预计未来会有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去“民营企业/个体”。大多数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在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就业的现象,意味着各高职院校今后开展校企合作时,可将工作重点放在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合作上,形成资源互通,协同育人。
2.4毕业生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从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的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将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中,但约有三成毕业生没有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工作。在对各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统计数据来看,部分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偏低,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32%)、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1.05%)等。据2018届福建专科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十个专业大类中,有七个专业大类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就业质量报告中对从事低专业相关度工作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因个人兴趣不想找专业相关”人数最多,约占三分之一,说明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和专业很好匹配;其次是“想找相关专业,但是不符合要求”(14.04%),“想找相关工作,但是就业机会太少”(13.16%)。据调查,2011届大学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比例最高,占42%,“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和“达不到专业工作的要求”的原因分别占到27%和15%。这些数据都说明了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不匹配现象[2][3]。
2.5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
职业期待吻合度是指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职业吻合度反映了现在的就業质量和职业匹配度,用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来检验职业规划工作落实情况[4]。从福建各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外,其他高校的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相对较低。在对各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统计结果显示部分专业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偏低,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19.23%)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7.78%)、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动画专业(36.36%)等。该现象说明毕业生经过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之后,对职业的期待与本专业实际从事的职业存在较大差距,反映部分学校未能落实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2.6 毕业生自主创业
在福建各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中,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各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较低,基本低于5%。这种自主创业行为的缺失,与高职院校教育中缺乏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有关;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寻找一个工作岗位,而不是增强他们创造工作岗位的潜能[5]。有对本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调查的高校中,其毕业生接受母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创业教学课程、创业辅导活动,接受母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数百分比相对较低的是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竞赛活动,但接受过这两类创新创业教育中认为有帮助的人数百分比相对较高,这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关系。有对毕业生认为母校创新创业教育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多选)调查的高校中,其毕业生认为母校创新创业教育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不足”(约45%),其后依次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约38%)、“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约35%)、“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不具备实践经验”(约18.9%),这与麦可思研究院对2017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母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改进地方的调查结果大致吻合。在对毕业生实际创业的行业类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业、教育业、住宿和餐营业等行业。有调查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创新能力水平为56%(本科为57%,高职高专为54%),毕业生创新能力的满足度为84%(本科、高职专均为84%)。[6]可见,各高职院校还需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三、存在问题分析
1.引导学生在三线城市、中小城市就业力度不够。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福建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城市主要集中在福厦漳泉,而选择在南平、莆田、龙岩等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这些城市对人才吸引力不足。这种现象与当地人才政策、经济发展情况、高校就业引导等有很大关系。有些地方政府只重视外地人才招引,而不是吸引人才,忽略本地高校培养的人才资源,造成本地高校培养的人才资源流失以及所招引人才粘性相对不足。政府在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思考如何完善人才政策及提高城市吸引力,留住本地高校培养的人才,吸引高素质人才,增强人才粘性。部分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良好的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学生就业指导上没有向学生普及相关地方人才引进政策,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到三线城市、中小城市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如何以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有效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及就业形式与政策,促进高职毕业生更好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是今后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点。
2.校企合作还未达到规模效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7],但民营企业与各高校的合作还未达到一定规模,民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未能充分发挥其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在部分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需求程度及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工作能力与中小民营企业对人才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创新能力满意度普遍偏低,说明用人单位与高校就人才培养上未能进行充分沟通与合作。中小型民营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以及人才需求多样化的特点, 使之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无法达到规模效应[8],而中小民营企业又是各大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选择。因此,政府应思考如何推动高职院校与本地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各高职院校应要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以达到中小民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中小民营企业应思考如何将自身对人才诉求与高职院校进行有效交流以及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3.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改进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方面。福建高职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总体偏低,说明部分高职学生未能将三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及稳定就业,而且从侧面也反映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可能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存在滞后性问题。在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中,有对本校就业指导服务开展情况调查的高校,均有10%左右毕业生表示没有接受过母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说明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到位问题。在各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中发现目前高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如学生兴趣爱好与专业不匹配现象;学生个人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不符现象;求职渠道偏少,企业与毕业生信息交流不畅现象等,说明各高职院校还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4.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9]随着相关政策出台,越来越多高校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距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体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福建各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偏低、学生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创新能力水平偏低等现象,均与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如福建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相比本科院校,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较少;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缺乏;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不具备实践经验等。
四、启示与对策探讨
1.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扶持政策及人才激励政策。行业需求及地区的发展活力能够促使更多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民营企业/个体”又是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选择,而且毕业生服务地方是校、地、生三方共同的需求[6]。因此政府在刺激当地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应加强对民营企业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多招聘应届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以及在财政方面能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适当倾斜,保障基层人才的生活水平。这一点上可以借鉴宁德市发展经验,近几年宁德市政府大力引进民营企业,如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等,并在土地、政策、资金、审批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宁德市在引进人才方面也出台很多政策,如《宁德市引才荐才奖励操作细则》《宁德市重点产业人才纳税奖励操作细则》《宁德市引进人才配偶就业安排办法》等,正因为有这样一系列措施,使得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有四分之一左右毕业生选择留着宁德就业,这一比例高于福建省其他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本地就业比例。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教育工作上应多宣讲本地出台的人才政策,政府及各高职院校应多鼓励、引导毕业生参与本地区新农村建设或去乡镇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一举措将有助于持续推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2.全方位行動保障校地(企)合作顺利进行。地方政府、各高职院校、企业应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精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及校地(企)合作扶持政策,加快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政府应为中小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提供政策及前期财政支持,协调各方责任、权利及利益划分,及时解决校地(企)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将地(企)合作写进办学目标并制定详细实施计划,并建立专门校地(企)合作机构,负责将校地(企)合作机构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并将各方意见和建议反馈到学校领导层。各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地,针对本地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及经济建设情况,开设对口专业及就业指导,并依托当地企业,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办学,坚持为福建省和高校所在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小民营企业应明确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可为其带来长远效益,如降低招聘成本;提高员工忠诚度;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等。中小民营企业应参与到学生职业教育,发挥企业自身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如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让优秀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项目;选派企业优秀员工担任导师并参与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等。
3.学校应重视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福建各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闽政〔2015〕37号)等文件精神,通过增强师生创新创业意识、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提高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质量及次数、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投入等方式,完善校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需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创新创业导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知识,并且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应鼓励、吸纳有实践经验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等加入创业师资队伍,组建一批由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各类名师大师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志愿团队,完善创业导师(专家)库,对创业者分类、分阶段进行指导,建立创业导师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10]另外,在开展校地(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外力量,将地方资源、企业资源整合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
4.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首先,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统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贯彻党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及结合各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构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保证学生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其次,就业指导服务应重视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成熟度,加强学生职业前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认知教育、实习实践等工作,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特别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学生进校后就应开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能够尽早了解职业、岗位与工作要求,明确学生们兴趣与特长,引导学生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学校应给予学生二次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机会或引导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最后,建立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打破信息壁垒,及时汇总、发布各类就业创业信息及政策,推进毕业生信息和行业、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共享。引入第三方评价,积极开展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研究,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基于学生就业大数据分析来优化就业指导教育工作,重点关注就业困难毕业生并给予针对性就业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柏定国,黄小芳.福建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监测报告[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2]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谢果凰,卢佳芳,屠春飞.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04):75-78.
[4]周凌波,黄梦,王伯庆.中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3年度就业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3):23-36.
[5]罗三桂.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1):98-101.
[6]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7]《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802/t20180214_327467.html
[8]邢戈,付景远.中小民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102-103.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10]《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03/24/content_5057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