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艺术课堂的思考

2020-05-25 13:25林琦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特色

林琦

摘 要:文章从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入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现状,结合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从艺术角度思考地方高校对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跨界合作的可能,并提出创新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非遗 ;校企合作;地域文化特征

注:本文系温州大学校级教改项目(JW201703328)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是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见证,蕴含着华夏文明与东方智慧的结晶。在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逐渐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省市和地区将非遗文化特色产业作为当地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非遗在高校发展的现状分析

2015年以来,国家文化部①、教育部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共同推出了我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浙江是非遗大省,也是传统工艺非常丰富的地区,在2019年8月,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浙江对话”展览活动开幕,总结展示了浙江省高校自2015年来非遗研培的特色成果,聚焦研培新思路新话题。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以作品、图文、影像等多种形式,以不同的角度体现浙江高校在非遗研培工作中的实践和探索,回顾研培的育人历程。其中浙江师范大学在非遗研培方面,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坚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管理的“三个精心”原则,真实有效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秉承“研习传统技艺,革新时代表达”的理念与宗旨,在研培过程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模式提升培训成果在当代的跨界交流与现代运用,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此次课题“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改革研究”,内容正是拟定以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课程教学改革结合温州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建议,以瓯海非遗为例探讨,以点带面分析地域非遗面临怎样的现状、非遗在传承中究竟应该如何创新、非遗如何进行产业规划构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非遗的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且当前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不同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具有明显区域性的特点,是地方优秀文化的代表,突出表现区域的历史内涵、文化底蕴、道德风尚。我们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就是坚守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文化特征鲜明的工艺更容易保留自己的特色,而文化特色不太明显的工艺更易丧失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

三、传承区域非遗,地方高校有优势有需求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等方面肩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地方高校是区域文化中心,聚集了区域内众多资源,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地方高校的优势表现为:第一,地域优势,区域性非遗传承的主要目标,即要继承区域性非遗的核心基因,保持这些非遗项目地域独特的原真性,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与升华,最终促进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第二,人才优势,地方高校具备了人力、物力、智力和学科融合、科研平台、学术氛围等优势,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这也是区域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使命要求。第三,特色发展,区域性非遗也是地方高校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源泉,是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理念生成的基石之一。完善区域性非遗传承体系的构建,在地方高校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将体现出极大的反促进力,会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高校发展非遗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历史发展到今天,地方高校在区域性非遗保护过程中的最终环节,应是多向度地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进行跨界有效对接。文章从艺术角度入手,发挥高校艺术教学的主力作用,结合文学、商学、计算机技术等跨系资源整合,联系地方文化局、旅游局、众创空间等机构研究如何传承和振兴传统手工艺,如何让传统手工艺融入当代生活,如何与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与旅游深度融合走向市场等。

一是非遗+寻访传统手工艺人。匠人匠心,不忘初心。目前非遗所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创作观念守旧,脱离市场需求,商业效率低下,盈利空间有限,出现传承人员流失,传承出现断层的现状。面对庞大的非遗资源,如果在本科阶段实施非遗知识的教育,首要应该安排对非遗进行调查、记录、保护的课程。地方高校在科研方面专业、科学,在人才方面具有充足的师生人员,在整理和完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和资料方面,更具优越性。

二是非遗+文化创意产业,打开无限想象的空间。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消费市场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载体,在《2016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文化创意产业被列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瓯海特色非遗融入文化创意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是各種创意灵感的来源,而文化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渠道和载体。高校可以设置“地域文创方向研究机构”,可以提升创意产品的文化内涵,是非遗文化产品融入当代人生活环境的重要通道。

三是非遗+特色旅游产业,撬动庞大的未来市场。在区域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起步阶段,地方旅游局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旅游产业的本质是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使他们得到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将非遗融入旅游产业,既能促使非遗在内容或形式上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设计创新,又能利用现代科技与互联网技术将其保护并传承发扬下去,给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同时,区域非遗融入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地方特色非遗产业提升知名度,为非遗传承人创造效益,提升从业者的积极性,有助于非遗实现活态传承。

四是非遗+传统产业升级,焕发新的发展生命力。当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各地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地方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除了需要科技资源力量外,还需要形成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产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地方性文化特色元素,包括地方民俗文化特色资源、民间工匠技艺等,特别是技艺类非遗所体现的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手艺人态度——“工匠精神”,正是当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创新发展资源力量,“创意定制”形成最具未来消费需求的新型发展模式。目前,年轻的千禧一代形成了新的购物行为,他们更加想要独特的东西而不是大批量生产的,这也预示着传统产业融入非遗特色文化元素,符合融合创新发展理念,非遗+时尚定制产业在未来的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近年来大力推动时尚产业发展,包括建设时尚智造小镇、眼镜小镇以及皮艺小镇等,时尚创意定制慢慢形成新型代表性的特色经济格局。

五是非遗+互联网信息技术,驶入时代急速通道。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可以有效利用大数据、电子商务、视频记录、移动互联等多种技术挖掘传统文化底蕴,优化非遗工艺技术,创新非遗产品。非遗+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特色文化传播渠道,形成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是瓯海非遗产业化发展中值得尝试的方式。

六是非遗+城市特色礼品,传播地域特色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随着各地文化产业的深度发展,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礼品也逐渐火热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代表本地文化特色的元素,因此,各个地区都在大力推动非遗文化开发与城市礼品创新。

注释:

①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文化部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

参考文献:

[1]生根·迭代:浙江高校非遗研培的实践“浙江对话”[EB/OL].[2020-02-17].https://www.caa.edu.cn/gmrx/2019/9y/201909/34558.html.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文化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特色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