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培源
闽宁镇是福建和宁夏对口协作的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也是宁夏“八七”扶贫移民吊庄的重点工程及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重要安置区,是全国东西合作的示范镇。
1996年9月,党中央决定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福建与宁夏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1996年11月,闽宁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福州举行,会议决定两省区政府每年举行一次联席会议,总结对口帮扶工作、协商解决有关问题,并确定了建立扶贫协作发展基金(福建省援助资金)、市县对接帮扶、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事宜,闽宁对口帮扶工作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1997年4月,习近平来到宁夏深入调研,提出了“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为重要任务”的对口扶贫协作指导方针,确立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倡议创建闽宁村。
1997年7月,在习近平的倡导下,福建、宁夏两省区在第二次联席会议上确定,共同建设闽宁村,作为展示两省区对口协作成果的窗口和平台。
2001年12月7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闽宁村的基础上成立闽宁镇。
23年里,闽宁两省区干部群众手牵手,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将闽宁镇建成为东西部协作的成功范例。
在23年的闽宁协作中,闽宁镇充分利用东西协作战略机遇,把沿海的市场、技术、资金优势,与当地资源、劳动力和政策优势相结合,从开发建设帮扶和菌草种植起步,在荒原上建起闽宁扶贫产业园,为当地注入了现代科技;闽商开发的十万亩葡萄种植基地上,劳务经济助力移民脱贫致富;双孢蘑菇工厂、管材工厂、服装工厂……通过产业上下游配套,建成全产业链条,当地产业和经济获得跨越式全面提升。
大工厂孕育“幸福菇”
在闽宁镇扶贫产业园区内,几座高大的厂房引人注目,没有轰鸣的机器运转声,不同寻常的安静让人不忍一探究竟。
走进厂房,才发现这里是种植蘑菇的地方——宁闽合发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与传统种植业不同的是,这里是工厂化高效种植,机械化、数字化程度很高。总投资4500万元的栽培示范基地,是用现代科技建成的升级版菌草项目。
种植菌草,在闽宁镇要追溯到1997年,从那时起,福建就派出专家,手把手帮助移民种植菌草,它也是闽宁镇历史上第一个为移民带来收入的产业扶贫项目。
宁闽合发双孢菇项目是2018年在第二十二次闽宁协作联席会议上签订的项目。2年过去了,项目仍在有序实施中。
据介绍,基地建设总占地92亩,总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改造2栋厂房用于双孢蘑菇工厂化厂房和展示厅、改造1栋厂房用于蘑菇脆生产车间和菌种车间、新建一二次发酵隧道和配套设施等。项目引进荷兰最先进栽培技术,采用一二次发酵工艺,智能化温控栽培,物联网生产管理,1年培育生产双孢蘑菇6季,产能极高。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工厂化养殖销售双孢菇2000吨,年加工双孢菇800吨。正常运营后,销售收入预计达4000余万元。
宁闽合发双孢菇项目是福建、宁夏共同投资,示范基地是两省区农林科学院共同实施的国有企业。福建在资金、技术上优势明显,宁夏在原材料、土地、人工成本上有价格优势。
双孢菇俗称圆菇,是百姓菜篮子里的“常客”。这样的家常菜却不能小觑,它所带来的产业帮扶圆了当地很多百姓的致富梦。
婆娘们的“富贵路”
富贵兰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制衣的民营企业,于2019年7月初正式投入生产。老总许上等,福建人,来宁夏创业已有7年。2015年,许上等来闽宁镇考察,又在这里发现了商机,4年后,他开始在闽宁镇投资建厂。
“富贵兰”是闽宁镇在第二十三次闽宁协作联席会议上确定的重点项目,该项目落户于闽宁镇纺织产业园,主要以加工生产中高端服饰为主,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生产线11条,现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闽宁镇的产业协作模式让更多福建民营资本关注宁夏、关注闽宁镇。制衣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闽宁镇的人工成本是吸引制衣企业的优势之一,再加上宁夏在土地、税收等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最终让许上等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决定在闽宁镇投资建厂。
目前,“富贵兰”的员工为120人,来自闽宁镇,大部分是妇女。制衣厂主要生产防寒制服、校服,产品销往南美、欧洲和宁夏本地。疫情期间,工厂仍在开工生产,订单稳定。这里的员工保底工资是1500元,然后是计件工资,一般情况下,每人每月收入在2000多元。
工厂建在镇中心小学对面,交通极为便利。因为员工以女性为主,进一步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成为公司关注的问题。为此,公司办起了“儿童之家”,有专人照看员工家中尚未上学需要照顾的孩子,让员工们更踏实地干好工作。
在家門口择业是很多人的愿望,尤其对妇女来说,实现了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有所收入的“双赢”。闽宁镇的移民搬迁户中有大量的妇女,如何实现这部分人的脱贫致富是建立完善的产业扶贫机制的重要一端。“富贵兰”发挥女性的优势,使其不但掌握一技之长,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信与独立。
引入福建民营资本,带动当地人稳定就业、致富增收,是东西产业扶贫协作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禾美,让消费扶贫看上去更美
中午时分,空气不断升温,燥热袭人。
午饭时间刚过,原隆村中心广场南侧一排蓝色的厂房前,已有三三两两的工人们开始陆续走进车间。这个车间是特色农产品加工车间,所有设施完全按照食品加工标准进行建设。走进车间,凉爽与清静一下让人舒服了很多。
又过了半个小时,从原料车间、包材车间、成品车间到物流分拣区,工人有序开始了下午的工作。
这家车间是闽宁禾美扶贫车间,员工稳定人数有25人,以建档立卡户为主,员工多时可达52人,人均月收入2600元。
企业负责人介绍了车间产品的运营情况:首先从闽宁镇及其他地方的农户或贫困户手中收购特色农场品,主要有杂粮、枸杞、黄芪、黄花菜、红枣等;然后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打造为品牌;再利用福建与宁夏对口扶贫协作的机制,尤其是福建漳州市与闽宁镇的结对帮扶关系,在漳州市总工会的帮助下把产品销往福建全省。产品销售的另一个渠道是利用电商线上销售,有传统的淘宝、京东,也有当下流行的抖音、快手直播等。
线上销售方面,公司想了不少办法,如邀请在闽宁镇的福建挂职干部直播带货,在闽宁镇当地培养乡村网红直播销售人员,为有意从事电商创业的青年提供电商创业培训、电商运营指导,吸引并帮助更多青年返乡创业,实现创新、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
该扶贫车间利用闽宁两省区之间的东西协作机制,在宁夏农产品与福建乃至全国消费市场间建立联系,不但为宁夏的农产品创造销售市场,也为宁夏农户带来经济效益,助其增收致富。
福建漳州市对禾美扶贫车间的壮大更是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两省区民间企业也建立了兄弟般的友情,福建一家口罩企业得知扶贫车间复产需要口罩,在当时口罩紧缺的情况下,无偿捐赠了2000个口罩。
目前,该扶贫车间在福建有3家店铺。正在实施的新项目是准备把漳州的特产尤其是海产品销售到宁夏,使得两地的特色产品交流互通,实现双赢。
随着扶贫车间经营规模的扩大,相信会带动更多农户的增收与更多人员的就业。
老牌闽商的“紫色梦想”
宁夏贺兰山东麓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条件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顶级,种出的葡萄品质上乘。这一优势资源同样被精明的闽商察觉到了。
宁夏德龙酒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它是2007年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引进的福建闽商企业,占地面积10万亩,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建设酿酒葡萄示范基地10万亩,目前已完成4万亩种植,建成酒庄1座——贺兰神国际酒庄,实现葡萄酒年产量3500吨700万瓶。
相比其他在闽宁镇投资葡萄酒业的闽商,德龙酒业要算“老大哥”了。由于葡萄種植采摘需要大量人工劳力,公司的这部分雇工均来自闽宁镇,每年可解决固定就业岗位200余个,年用工量达到5000人次,这里的务工人员的人均月工资为3000元左右。
德龙酒业的建设发展是闽宁两省区产业扶贫协作的又一个缩影,是闽商在宁夏大地打拼,帮助当地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代表。相信在每一位“造梦者”的拼搏与奋斗下,“紫色梦想”也必将在宁夏大地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