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平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成长。目前,全球基础教育界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在如火如荼地研究什么是学生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问题。但育人者必先自育。教师作为学生素养培养的主体,也应具备必备的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有所获得。因此,学校要充分关注教师素养的培养。对此,笔者认为,教师的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德,指道德素養。“德为师之本”。立德树人,关键是教师要立德。教师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教师素养的核心,是育人的根本保证。苏格拉底的至理名言是“认识你自己”,教师应该认识自我,深刻理解身为人师的重要价值,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当前,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要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与时代发展合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就必须把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视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首先,教师的“德”应该表现为对学生的真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一个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因此,爱是教师素养中最关键的。其次,教师的“德”还应该立足教师职业岗位,要具有责任心,做有心人并用心做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用心照顾学生生活,精心呵护学生的身心,倾心关怀学生成长,也是我对师德的朴素理解。
情,指情商素养。教师一定要做一个高情商的人。情商是控制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它可以指导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教师的情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因为教师自我情商管理不当引起的。教师的“情”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信、情绪自我察觉、自我准确评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情绪管理、适应性、自我激励、主动性)、社交(交往意识、同理心、团体组织意识、了解环境)、社交技巧(沟通与协作、影响力、启发、指导他人、建立关系)等。教育学是人学,教师和学生在人的发展中互为主体,教师基于学生成长来说,就是在不断地用生命唤醒生命,用人格塑造人格。因此,教师的素养中不能缺失“情”。教师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情”,才能发现自己的情感,改变自我并影响学生;才能与学生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进行团队协作;才能有效为学生成长进行策划、管理,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成长环境;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情绪,并给学生真切的关怀。
学,指学习素养。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学生对信息的加工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与过去大不一样,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期待与价值判断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很难把握当下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内心想法,教育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棘手的矛盾。要想有效育人,就得读懂学生,读懂课程,读懂自己,而“读懂”的前提是学习,是自发的学习,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存在状态。开卷有益,教师要从繁忙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挤出时间学习,通过广泛的学习走近学生,逐渐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个性差异、成长需求等,从而提供适合学生群体成长与个体发展的教育资源和育人方式,避免教书育人工作的盲目性。
识,指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孙中山先生指出:“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渊博、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论。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要不断学习、把握课程标准和学习资源,及时了解学科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结合学生实际和需求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育人活动中做到深入浅出,简约化、系统化、整体化地处理学习资源。同时,马卡连柯说:“在我们许多学校里,某一位教师上课时学生很安静地听,而另一位教师上课时情形就很坏,这绝不是一个教师有才能,另一个教师无才能,这是因为一个教师有教育上的技巧,而另一个教师没有教育上的技巧。”这里的“教育技巧”就是“怎么教”或“教育方式”的问题,既包括教学程序和方式,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的把握。
才,指语言表达素养和研究素养。首先,教学之成败,语言是关键。教师职业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素养,能够清晰地传授知识,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诗情画意。其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反思和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都离不开研究。因此,教师要具备研究素养,包括研究意识、研究行为和研究能力,要用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我们既要倡导教师开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更要引导教师进行原点思考、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教师要通过同伴互助和自助研究等方式,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学生等,提高知识水平和育人能力,提高研究水平和总结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新桥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