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小红 孙海英
近年来,北京市顺义区石园北区幼儿园尝试站在儿童视角开展了户外运动自主游戏区的实践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一系列问题凸显出来,如何发现幼儿更爱玩更好玩的游戏?如何支持幼儿更深入更持续地高质量游戏?如何支持幼儿获得更加丰富有益的游戏经验?这些问题不断萦绕在课题组教师的心头。如何走出模式化游戏瓶颈?我们又回归到教育的原点,一切源于儿童,为了儿童。又重新开始了“儿童视角”的游戏研究。
理解儿童视角
我们常常把“儿童视角”挂在嘴边,但对于到底什么是“孩子的视角”却缺少细致深入的思考。于是,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儿童视角”的文献学习。首先,大家通过查阅字典、书刊、网络去搜索“视角”“儿童视角”“教育兒童视角”等的字义、词义、涵义。然后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组织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共同研讨、碰撞,从而深刻理解概念,形成对儿童视角的正确认识。通过文献学习与案例研讨,老师们感悟到:儿童视角需要教师蹲下来,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感悟。真正去“了解”并“理解”儿童,以达到与儿童同频共振、共学共成长。我们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发生。
寻找儿童视角
理解了什么是儿童视角,如何去了解幼儿的体验,感受和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想法呢?于是,我们又开始了“寻找儿童视角”之旅。
首先,课题组设计了了解幼儿对于户外自主运动区游戏视角的访谈提纲,引导幼儿通过“说”和“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喜欢去哪个区,和谁一起玩,用什么材料,想挑战什么新玩法”。然后教师再通过师幼互动、亲子交流和同伴分享等形式去倾听了解幼儿眼中好玩的户外游戏是什么样子的,并从中梳理出关键词发现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游戏。
在倾听孩子追问孩子的对话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更喜欢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更喜欢可变的、可操作的、具有探索性的低结构游戏材料,因为那样他们就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之后我们又开展了“我的游戏我设计——幼儿自己设计游戏”的活动,即“说画”中画的部分。旨在发现幼儿更爱玩和更好玩的游戏。如,高空漫步区的老师设计了“你想怎么玩,你想用什么材料玩,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玩法”的问题引导幼儿去画自己喜欢的不一样的好玩的游戏。孩子们画出了上下两层路、四通八达的环形路、循环路线、迷宫路,不仅解决了一成不变的三条路问题,而且他们用呼啦圈做障碍,高空下面装吊环,吊个轮胎荡秋千,还有地图作参考。
幼儿自己设计游戏活动让教师发现儿童的游戏,带给大家无限的惊奇与惊叹,我们惊奇孩子们的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我们惊叹原来孩子才是我们老师的老师,原来孩子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
践行儿童视角
重视幼儿的游戏计划环节——发现幼儿 每次户外区域活动前,时间可以是晚离园、晨间或过渡环节;形式可以是个人、小组计划,还可以是个人基础上的小组合作计划。教师通过看、听幼儿“说画”自己的游戏计划,既满足了幼儿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清晰了游戏思路。同时也让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游戏计划,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求,从而引导幼儿设计不一样的游戏材料和玩法,拓展丰富幼儿计划。
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解放幼儿 幼儿的游戏就是工作,这一环节需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能够自主安排和掌控自己的游戏。教师前期通过创设的适宜环境、丰富的材料去支持幼儿的自主操作体验,探索新玩法,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实现自己的游戏意图。教师通过陪伴观察,了解幼儿学习探究的思维方法,少干扰的同时给予适时适度的开放式引导,支持幼儿不断发现自己,认识环境,丰富情感经验,获得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展示分享环节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经验——发展幼儿 幼儿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游戏时间结束并不是就完事大吉,教师还需要在引导幼儿围绕新材料、新游戏玩法、问题的解决或游戏的持续发展等进行游戏展示、经验分享和问题讨论,并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画出自己的游戏故事,讲给老师、小朋友和家长。幼儿“说画”游戏故事支持引导幼儿生动记忆游戏细节,将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表达出来,这也是幼儿内化的过程,梳理提升经验的过程,感受游戏快乐的过程。教师通过倾听幼儿的说,观察幼儿的画,更加全面、完整地了解幼儿心中的户外游戏,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需求和个性特点,给予幼儿适宜有效的支持,激发幼儿继续积极深入游戏的愿望,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基于儿童视角的户外自主运动区游戏的探索实践让我们真正实现理解儿童、相信儿童、尊重儿童,赋予儿童力量去支持儿童,让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玩他们自己的游戏,迸发出他们童年应有的智慧光彩!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幼儿户外体育游戏环境及支持策略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CBDB17120】
(作者单位: 北京市顺义区石园北区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