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地方性院校财政学专业课程群优化研究

2020-05-25 09:12李小珍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李小珍

摘要:一流本科教育理念要求本科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立德树人,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财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作为地方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税人才,并以此作为确定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依据。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由财税经济子课程群、财税会计子课程群和财税计量建模子课程群构成。财税经济类课程的学习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财税会计类课程的学习能够训练学生的财税会计实操能力;财税计量建模类课程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素养。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不仅注重整个课程群架构搭建,更注重子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建设,紧跟社会热点和市场对财税人才的需求变化,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设一流课程,以学为中心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一流本科;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

课程群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力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前瞻性和整体性。通过梳理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相关已有文献发现,财政学专业相关课程群建设需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改革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模式,建立专业人才社会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财政学专业相关课程群建设,提高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时颖、陈义平等(2019)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坚持突出基础、突出特色、突出应用、突出技术”,这与当前多数地方院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刘德成、张运书(2014)基于对我国12所高校财政学专业的比较,认为“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加强各自学校特色化建设,重视并积极解决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培养高质量的财政学专业人才提供可靠保障”。郝秀芹(2014)认为“财政学专业课程考评模式改革应以全新考评理念为指导,设立知识、能力、科学思维方式三个由低到高的考评目标,科学选择考评方式,促进财政学专业课程教育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马一宁、裴更生(2013)认为“为使财政学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和市场需求,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应注重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已有研究成果为我国各高校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思路和依据: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是指把与财政学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或与培养方向一致取向的课程编排在一起,统筹规划,明确不同课程的讲授重点、讲授方法及考核方式,着重梳理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学生所学专业先后课程内容知识重复,注重对知识的拔高和升华,让学生在全面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训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河南工业大学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地优化调整中,从最初的单纯注重理论课程,上机操作课程学时占比不足10%,到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占比为18%,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经济变化对财税人才应用操作能力方面的需求,财政学专业毕业学生就业面临供求错位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修订旧版财政学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通过走访调研国内外兄弟院校和校外企事业单位,科学调整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形成财税会计课程群、财税经济课程群和计量建模课程群等三个子课程群的财政学专业课程群体系(这里是针对财政学专业课程模块进行探讨和研究,不包括思政、外语以及音、体、美等课程群建设的探讨)。通过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希望能较大幅度提高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社会输送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财税专业人才。

一、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兄弟院校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情况,笔者通过实地走访或参加财政学师资教育培训以及财税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等多种渠道,在广泛搜集我校财政学专业在校生、往届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走访座谈意见后,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政学整体专业课程群建设滞后

不少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直接导致财政学专业课程建设滞后。现行财税课程体系设置下,较大一部分学生对所学财政学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所学知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显然,这样的结果与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于原有财政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不合理,甚至部分出现重复设置和缺失设置问题,致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上不够系统和完整,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比如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专业课程中实践学时(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比重不足20%,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很难得到有效落实,不能很好地体现OBE教育理念,与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相去甚远。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较大比例的课程内容重复,呈现零碎化和非系统性。

(二)课程群内各门课程不能有效衔接

由于专业建设或课程群建设缺乏有效的组织监督和运行机制,课程之间各任课教师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处于建设雏形期的财税课程群出现了各自为战的情况,不能有效避免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机械重复。比如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基础会计学”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学习,而与其衔接的后续课程“财务会计”却安排到了第四学期,中间间隔两个学期,相关知识的学习呈现断层状态,学习效果也非常不理想。另外,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素养培养的基础性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由于其选修课性质,使不少学生因为学习难度较大而避之不选,但到学习“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时,才发现前期数学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学习效果普遍不好,大大拉低了财政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專业课程“以人定课”现象仍然存在

调研结果显示,仍有一些高校在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存在浓重的“人为”因素。某些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没有跟财政学专业培养目标有太多的联系,但却被设计进了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财政学专业整体师资建设没有跟上专业的快速发展,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以人定课”现象,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停留在初建期,与专业发展速度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师资是决定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再好,如果没有教师来进行教授,便无从得到建设和优化,更不用说有好的教学效果了。但从我校近五年新进财政学专业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仅有一名新近教师是拥有财税或财会专业相关知识的人才,这对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不利于财政学专业的长远发展。而从职称结构来看,目前财政学专业任课教师师资结构处于没有正高级职称、副高级占比小、中级职称占比过大的状态,不利于整个财税专业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急需引进财税专业高层次人才来改善现状。但是随着财政学专业的快速发展,财政学专业师资队伍将会不断壮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也有了更足的底气,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与优化亟需再次提上日程。

二、地方性院校财政学专业课程群优化路径

地方性院校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取向,在对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对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进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提高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一)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搭建财政学专业课程群框架

通过调研兄弟院校,与省内外财税专家座谈及信函式回访毕业学生等,结合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和财税体制改革进展,精准定位地方性院校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税收基础知识、突出的税务技能、能够精通财务与会计管理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财税人才。总体上要达到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熟知国家财税政策与财税运作管理实际情况,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适应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财政税收管理、税务代理与筹划、财务会计等工作及进一步学习深造要求,理论基础宽厚、综合知识丰富、专业技能达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这一调整意味着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对财税人才“高素质”的实现。要求财政学课程群建设不仅要注重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财税经济理论素养和建模计量能力的提升,相应地财政学专业课程群的子模块也就逐步明晰起来。

(二)以专业特色为指引,确定子课程群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地方性院校的办学定位,准确凝练财政学专业特色。财政学专业特色是结合市场经济对财政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注重实务且具备深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偏重于培养学生对税收征纳双方税收分配关系的处理。财政学专业特色实现路径是,依托于规范化的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化的理论课程教学、实验化的实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既精通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又熟知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以及审计等相关知识,既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财税业务操作技能,从而能够依法合规维护征纳双方的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税政策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鉴于此,河南工业大学财政学专业课程群由财税会计子课程群、财税经济子课程群和财税计量建模子课程群组成。增加税收、会计、财务等课程的实务操作性课程和学时,建立财税会计课程群,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知识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提升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满足市场对财政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提升学生考研或者出国深造的能力素养,建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等组成的财税经济课程群;同时,为提升学生科研能力,设置了包括概率论、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软件及应用和财税计量学等课程在内的建模计量课程群。

三、财政学专业课程群优化的对策建议

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托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是整个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根据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分解为三个子课程群,并督促各门课程负责人制定具体的课程群建设与优化制度方案,力争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得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更明确,并体现财政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使创新和技能培养更具有连续性。

(一)修订方案,合理优化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修订旧版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新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清需要保留课程知识内容的前后衔接顺序,删除知识重复较多的课程,补齐缺失课程,调整课程修读性质。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取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各子课程群的建设思路,确定每一子课程群内课程的具体设置,建成整个财政学专业课程群体系。譬如,在财税会计子课程群中,以“中国税制”和“财务会计学”两门课程为核心,为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财税基础,设置“基础会计学”“税收筹划”“税收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学”“涉税实务”等课程进行一体化建设,增加实验学时和上机操作学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借助财政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和税务局进行实际业务的处理,增加学生对所学课内知识的认知和体验。同理,财税经济子课程群和财税建模计量子课程群也应该根据该子课程群建设的思路和所实现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优化建设,以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

(二)依托方案,撰写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进行了多方的充分论证和修订,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通识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平台和第二课堂等不同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课时比重。课程教学大纲是依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是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规范性文件,也是教师考试命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针对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所有专业课程,学院均指定了授课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作为课程的负责人,并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编制标准(包括内容、格式、制定程序等)撰写(针对新增课程)和修订(针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保证每门课程的授课计划安排有纲可依。具体到每门教学大纲编制时,首先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教学大纲初稿,然后由各系或教研室所有教师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根据修订意见修订教学大纲,然后上报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接受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查,通过后最终提交学校并汇编成册。

(三)改进教法,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

课程群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是注重群内各门课程内容安排和逻辑关系的处理。这需要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能够有效沟通和交流。建议实行集中备课研讨制度,集思广益后来界定课程群所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尤其是由两名以上教师同上一门课程时,课程负责人会根据上课进度及学生对课程反馈的信息,召集课程组所有任课教师,通过定期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等方式,相互分享授课心得体会和经验,在促进同事感情交流和联系的同时,有效提升整个课程组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由课程负责人于每学期开课前召集课程组各任课教师集中教学研讨,并按照培养方案设置的先后讲授课程内容,理顺财会课程群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内容安排,尤其是对不同课程内容安排有重复时应采取何种讲授方式及知识讲授情况进行交流沟通,避免“烫剩饭”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鼓励专业任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微课”和“慕课”,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并提升教学效果。通过任课教师的集中研讨,可以及时发现好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学习和交流。此外,在集中探讨课堂内容的同时,鼓励任课教师结合课堂教学体会撰写教研论文,并将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分享到所任教的课程讲授中,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教师将与课堂教授内容相关的教研成果通过知识点讲授的形式分享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就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并撰写论文,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作水平。“寓研于教、寓教于研”既是教研工作者的责任,也能达到提高其教研能力的目的。教师将自己的教研成果通過教学设计引入课堂,有利于把课堂教学效果落到实处,为财政学专业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堂教学。

(四)多元考核,鼓励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财政学专业根据学校课程考试有关制度,稳步推进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不断强化课程考核的过程性评价。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特点采用形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学生课堂出勤、课堂纪律、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辅导答疑、作业完成、实验完成、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参与讨论等学习环节纳入过程评价考核体系。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实践作业或上机考试、口试等形式,推动考试考核多样化。通过课程考试考核方式改革,最大幅度提高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热情,通过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创新教学考核方法,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五)引进人才,打造优秀的财政学专业教师队伍

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与优化需要一支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除了尽可能地整合校内资源和引进财税高级专业人才和带头人外,要采取措施优化现有的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师资队伍。对于新进青年教师,应专门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其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技能提升以及课堂气氛营造等方面进行指导,建立系统的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体系。根据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需要,要事先规划,尤其是新设课程,要指定到人,并事先接受培训。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示范、实践训练、督导点评等措施,促进任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充分发挥“优秀主讲教师”评选活动的作用,激励青年教师投身教学,夯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制定并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为专业课程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增强财政学专业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当然,财政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不仅需要人力支持,还需要财税相关软件及实验室的配套建设等物力支持。

总之,通过对财政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优化,财政学各课程任课教师能够对本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和联系有更加明晰的认识,对所授课程内容的框定和重点难点问题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了解了所授知识在先导课程及本课程中的作用及地位和与后续拔高课程如何衔接等,避免了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在不同课程课堂上有重复,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财政学专业课程群优化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财政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建设一流的财政学专业,提供一流的财政学专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时颖,陈义平,杨庆江.依托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

[2]刘德成,张运书.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基于我国12所高校财政学专业的比较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4,(2).

[3]郝秀琴.财政学专业课程考评模式改革研究——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

[4]马一宁,裴更生.税收实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才智,2013,(11).

編辑/宋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