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准”“狠”打好净土防御战

2020-05-25 02:57丁媚英
环境 2020年5期
关键词:韶关市韶关农用地

丁媚英

韶关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中国锌都”的称号。受采矿、选矿、冶炼等传统产业的影响,重金属污染防治一直是当地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核心工作。

2016年以来,以国家政策法规为准绳,广东省采取“省市共建”模式,以大宝山矿和凡口铅锌矿及其周边区域为重点,落实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矿山及其周边土壤环境风险管控、特色耕地安全利用等措施,积极探索具有韶关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技术和评估”体系经验和模式,高质量落实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部署,打一场“稳、准、狠”的净土防御战。

政企合力 切断源头

粤北南岭山区地处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两屏三带”中的南方丘陵山地带的核心区,所在区域的7个县(市)均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占区域国土面积的85%以上,是华南地区和粤港澳区域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全省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

经广东省政府同意,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先后印发了《韶关市涉重金属行业环境综合整治方案(2015—2020年)》《大宝山矿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仁化县董塘镇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等文件,省市共投入超过20亿元,关停涉重金属企业37家, 完成90多家涉重金属企业整治提升,全面落实145项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以整治措施化解区域环境风险,污染源头得以有效控制。

特别是通过政企共同投入资金10多亿元,落实了12个项目生态环境重点整治工程,构建起由源头防控、过程阻断、末端治理和风险防范的大宝山多重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体系,让横石水等水质从Ⅴ类稳定上升至Ⅲ类,有效防控了大宝山及其周边区域土壤环境风险。

系统排查 摸清家底

万物生于土,土壤关系着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然而,土壤污染不像雾霾天、黑臭水那样显而易见,防治难度更大。如何确保不漏一处,织密织牢生态环境保护网?开展详查、摸清家底是关键。

在国家重点行业企业详查和农用地详查的基础上,韶关结合区域实际于2017年启动并完成了重点区域调查评估、背景值调查、重点企业及其周边调查、工业固体废物排查、灌溉水调查五个专项调查,基本摸清土壤环境风险情况;分类核勘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单元格;调查1.8万平方公里确定7个不同成土母质统计单元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

实际上,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也是“土十条”确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据规定,各地要在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仍在紧锣密鼓进行,而韶关已于2019年提前完成。”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土壤修复研究所所长邓一荣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试点区域,韶关建立的“行政保障+技术纠偏+专业调查+企业参与”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组织实施模式,制定了多达30项的细则和模板,目前已在广东乃至全国推广应用。

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最理想就是能一次性解决问题,但这是不实际的。”邓一荣坦言,因为土壤特性决定其不能一蹴而就,从经济成本和长期成效考虑,韶关须为自己找出路。所以,在有限的条件下,韶关通过全面排查已基本掌握区域土壤风险及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分类施策,形成了大宝山矿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凡口铅锌矿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农用地安全利用等技术体系。

特别是韶关以发展壮大“一镇一业、一乡一品”为抓手,结合农业产业部署,引导和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采取“农用地管理+区域特色农业”,引进蚕桑种植优势企业,探索“种桑+养蚕”联姻模式助力脱贫。通过种植桑树、配套蚕房、掌握桑田管理流程、摸清蚕茧养殖技术,搭建了种桑养蚕的农用地分类管理模式。同时引入当地丝制品加工制造企业,弥补了加工销售的短板,完善了种养—加工—销售产业链。韶关通过发展当地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形成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双赢模式,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索了经验之路。

针对区域土壤污染特点,攻关农业生产措施和耕地治理修复相结合技术模式。采用经济作物作为修复植物,应用以植物提取、植物阻隔、植物穩定为核心的植物-化学联合修复技术,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农田,利用不同的修复植物与农作物进行间套种,同时结合包括土壤酸碱调理剂和铁硅基重金属固定剂在内的化学改良剂的施用,达到污染农田安全生产的目的,实现“边生产边修复”的目标。在核心区域开展中试示范,建立了“固化稳定化技术(钝化剂)+农艺措施调控+拮抗调控技术”和“低累积作物品种筛选与推广”等综合技术模式示范区。

建章立制 持续推进

“韶关作为先行区势必会获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但工作要可持续地开展下去,根本之路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建设和管理水平。”邓一荣坦言,近些年来,韶关在工作机制、信息化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探索的经验也是可圈可点的。

首先,以国家土壤环境管理“四梁八柱”为依据,建章立制,印发了《韶关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及3个配套实施细则,全面规范韶关各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明确土壤环境管理职责,有效打通县级土壤环境管理各环节,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管理机制,确定韶关市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在韶关市土壤环境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其次,通过建设韶关市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土壤环境管理决策信息资源“集聚化”;实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建设用地联动管理“一份清单”“一张图”,可输入用地矢量边界查询地块基础信息和开展两部门用地管理决策联动;通过多形式管理联动,目前已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开发时序地块达70多块。

第三,积极推进“粤北韶关土壤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研发、评估验证与工程示范基地”建设,以“一园二平台三展示区”为核心思路,引进了国内十余家优势科研团队,大幅度提升了本土化科学难题的协同攻关能力。2017年至2019年,国家和省支持韶关市培训土壤环境管理人员达600多人次,韶关市逐步实现从“治理修复”到“风险管控”并举。

掸尽尘埃华光灿,别有天气春风来。今日的韶关,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以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为起点,正朝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奋力前行!

猜你喜欢
韶关市韶关农用地
韶关新丰县城第一小学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的农用地利用情况分析
一树花开
韶关市举行首届新诗教育经验交流会
农村土地流转
我国发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韶关成为香港鲜活动物农产品重要供给地
管控土壤污染
(2+1)维破裂孤子方程
韶关市腹泻患儿肠道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