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兴
绿色供应链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融入供应链管理工作中,通过对全链条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绿色化管理,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的模式。
在当前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绿色供应链管理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天津、上海、深圳、东莞等地先后启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天津市推动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化示范项目;上海市启动“100+ 企业绿色链动计划”,吸引企业分享绿色供应链管理案例,推动全产业链培育绿色发展意识;深圳市主推政企联手,联合华为公司发布《绿色采购宣言》,共同承诺在生产消费中推行绿色采购。东莞市自2015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来,推动成立了广东省绿色供应链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东莞模式”。
发布“东莞指数”
重点行业试点示范
2015年12月,经原环境保护部批复同意,东莞市成为全国首个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城市。2016年6月,东莞市出台《东莞市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经过不断摸索实践,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次推出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需要有科学的指导标准。为此,东莞着手开展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体系研究,按照市场化机制和国际标准,在粤港澳大湾区首次推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导则——“东莞指数”,对企业基础管理、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消费与回收等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提出了评价标准。经两批试点企业测试及专家评审会研究,目前“东莞指数”已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018年底已被广东省绿色供应链协会采用,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备案,并在协会会员中推广使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开展重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分局推荐-集中培训-自我完善-现场评价-反馈提升”的试点体系,推动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参与企业在环保、节能与低碳方面的行为意识和管理水平。东莞市结合环保整治工作重点,先后选取66家企业作为试点示范,涵盖家具、制鞋、电子、机械制造及零售服务业,共开展相关培训8次,评选出4家五星级企业、16家四星级企业。
其中,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就被评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五星企业,在积极推动产品 CO2排放削减的同时,协助其供应商昌红公司进行绿色化改造。昌红公司从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期间共削减CO2排放量794吨、废弃物排放量20.5吨。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其中9家参与试点的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每年共可节约用电473万度、节约用水5.7万方,节约开支500多万元。其他参与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平均可促使上游企业实现节约水电2%~5%,较好地促进相关企业形成内在的环境管理动力。
配套出台资金扶持政策。鉴于中小型企业居多、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实施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东莞市研究制定资金扶持政策,對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参与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评价、并获得四星等级以上评价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15万元财政补助,鼓励和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东莞市共发放补助金额共计195万元。
打造以“绿色家居”为重点的家居行业绿色品牌。围绕家具行业VOCs整治工作,东莞市与中国家居行业八大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11月上旬在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厚街)连续举办中国家居绿色供应链论坛,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以及生产企业等代表共同参与,成立中国家居产业绿色供应链联盟,提高业内影响力。
试行推进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拟从消费环节着手,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正向作用,对供应商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力,为企业形成可持续的环境保护行为提供内在的动力。同时,配套完善相关的审批监督机制,确保政府绿色采购政策落到实处。以政府示范为引导,带动、引领工业生产领域和社会消费各层面践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具体承接相关管理、服务等职能。以平台为依托,加强与国际相关机构的沟通协调,畅通国际交流渠道。
政策引领不足
绿色供应链管理任重道远
当前,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在摸索实践阶段,还没有成熟的路径可循,东莞试点在地方政府的主导推动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政策支撑不够、第三方推动力不足等问题。
目前“东莞指数”还未形成体系,而且指数只针对企业管理体系,而非指向企业产品成品,无法简单明了判别产品的绿色属性,在绿色采购定义方面存在歧义,造成绿色采购政策未能出台实施。在66家试点企业中,属于产业龙头企业的仅有1家,且其采购大部分在国外,对上下游企业的约束引导作用极其有限,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东莞指数”体系未制定分行业评价体系,在实际审核中,试点企业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没有针对性,指标设计上无法针对具体的产品进行单位水耗能耗核算,甚至有些产品本身就没有产品单位水耗能耗标准,仅以“东莞指数”来对相关企业进行评估审核,难于量化评估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后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制造业绿色升级刻不容缓。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环境管理的创新手段,在推动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促使环保约束由外部驱动向内生驱动转变、推动行业自律和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方面仍然任重道远。接下来,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支持引导,目前国家相关部委的鼓励政策,多聚集于产品认证方面,对管理模式认证方面给予的支持政策相对欠缺;另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如在华为、oppo、vivo等链条相对完善,对上下游企业影响力大的企业中,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效果更佳。(作者系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