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故事、写故事的时候,通常格外留意那些“大咖”,比如跌宕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强烈的情感……很少有人特别注意一个小家伙,它就是故事里的“对话”。
在初中阶段写作文的时候,从初一到初三,作文里人物的对话越来越少了,描写的语言、优美的句子越来越多了。就算有对话也只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的点缀,800字的作文中对话可能只有区区一二十字。不过呀,写故事可和写作文不一样,作文有点“飘”,故事可要接地气儿,越真实越能让人沉浸其中。营造真实的感觉,人物在说话的时候,说得就得像人话。如果唐僧看着白骨精不耐烦地说:“滚一边儿去!”立刻就让人“出戏”,唐僧要说的,一定是:“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和平时说话一样,行不行?
猫咪驾到:让人物说的话,符合他的身份,这个我早就知道了,在写作的时候尽量让他说自己平时说的话,不就行了。
小荷:没错。但是呢,完全让人物说平时说的话,也不行。
猫咪驾到:哦?为什么?
小荷:这就是过犹不及呀。这是初学写作的人很容易犯的毛病,让笔下的人物喋喋不休,说个没完。这倒是符合人物的身份了,可是呢,像这样的对话——下课去买瓶可乐啊;我早上吃的包子,可难吃了;你看数学老师的裤子,哈哈;我听到一个笑话……如果对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表达情感没有任何作用的话,那么这些生活中的实际对话,在小说里就是废话。废话太容易让一篇故事变成流水账了,又臭又长,很没意思。
猫咪驾到:那就是说,对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还不能轻易说,说了就要对情节、人物、情感有作用,是吗?
小荷:是的,就是这样,别看“对话”不起眼儿,但却很重要,多了不行,少了不行,说得不像还不行。
猫咪驾到:啊~~~~好难啊!!
小荷:写作的时候,心里想着三个字“不废话”,绷好了这根弦,“对话”就能及格了。
说个话还得“夹枪带棒”
平时与人相处,那得讲究一个“真诚”,最烦那种说话“拐弯抹角”“夹枪带棒”的。可小说里的语言,可就不能这么直抒胸臆了,作为创作者的你,要是不会点儿“夹枪带棒”的本事,还真写不好对话。
比如,故事中一个人物叫秦风,十六岁中学男生,一天放学回家,他打开家门看见只有爸爸在家,他说:“爸,我妈呢?”
这个小情节,实在看不出什么,只是个情节而已。怎么让这句“爸,我妈呢?”夹枪带棒呢?
这样改一下:秦风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地跑上楼,他的心“怦怦怦”的仿佛要从胸膛跳了出来,搭在书包上的校服也拖拉在了地上。他顾不上这些,手抖得厉害,钥匙像个滑溜溜的泥鳅,不听使唤。好不容易打开了门,只有爸爸一个人在家,他惊慌地说:“爸,我妈呢?”
改了之后的片段,不只是一个安静的情节了,它动了起来,作为读者的你很想知道为什么秦风这么着急、惊慌地找他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感受到他的急迫、担忧、惊慌,不管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遇到事情之后的反应。
所谓的“夹枪带棒”,就是在对话的前后加入描寫,更加立体地呈现出,人物说话时的场景、心情,目的当然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表达情感和塑造性格。
练习技巧:
写作的时候,让每一个人物都不干巴巴地说话,说话之前至少要写一写人物的神态、心理,这样的对话才是小说中有意义的对话。
还有一种发散练习的技巧,就是同一句话,把它设置成不同的情景。比如,“爸,我妈呢?”可以是小荷刚才写的惊慌的语境下来发问,也可以是疲惫、失落的语境下发问,在兴奋、喜悦中发问,当然,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情景下发问,但问过之后,一定要有推动情节的其他故事发生,否则,这句对话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不能和别人说的对话,更揪心
一般来说,对话对话,肯定是和别人说话,这才叫对话嘛。不过在小说中,有一种对话却像是在“面壁”——人物在说话,可是听话的对象却无法和自己交流。
小说很大的魅力就在于冲突、在于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对话的“冲突”就是没有“对”,即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人物内心强烈的愿望、情感就无法释放,读者就会和人物一起揪心,一起难受。
比如,电影《重庆森林》中梁朝伟饰演的警察,有一个经典的镜头,他对着香皂说:“你知不知道你瘦了,以前你胖嘟嘟的,你看你现在都扁了,何苦来的呢?要对自己有信心才行。”对一块香皂说话,这个警察内心的孤独和情感的细腻,不需要其他任何修饰,一览无遗。
再比如,契诃夫的《苦恼》,车夫纳姚的儿子去世了,他内心非常苦恼和痛苦,他想找个人交谈一下,倾诉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儿子发生了什么事,把他内心的哀伤、苦痛能够完整地倾吐、表达出来。他试图和各种身份的乘客说,试图和同行的年轻车夫说,可是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在意他,愿意听他说什么,愿意了解他的世界。
车夫纳姚的内心太痛苦了,而现实中却没有人愿意倾听他,于是他想象了一个人,是一个女人,她会愿意倾听他说的话,甚至还会陪他哭一场。到了深夜,纳姚内心的苦恼太沉重了,他睡不着,跑到马棚里给小母马喂草,他忍不住对小母马说:“我的儿子去世了,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就是你有一匹小马,它还没有长大,就死了……”
在《苦恼》里,我们从车夫纳姚说的话里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可是他却从来没有完成过一次真正的对话,真正的交流。
对话的冲突,令我们不仅触碰到纳姚的失子之痛,更如同被封住嘴巴一般,与纳姚一起被苦恼封印,带给我们很深刻的感受。
这是对话的魅力。
小练习:
对话,是故事写作中很重要的一环,试着多观察、多练习,让你笔下的人物说出的话,不千人一面,而是“他”该说出的话。
他吃了一碗面之后,说:“好吃。”
试着用不同的身份写一个小片段,比如,他的身份可以是出租车司机、力工、老师、律师、农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