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旭琳
如果用100分代表健康的最佳水平,机体的健康最多只占其中的30%~40%,心理的健康占据了一个人全部健康的多数比例。而在心理健康中,情绪如同一种有能量的感应器,具有强大的建设力或者破坏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情绪、管理情绪,让其为我所用。
认识孩子的情绪发展
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所以,情绪是能量,正面情绪是,负面情绪更是。情绪还是心理营养,给孩子这种充足的成长养分,其实比教会他知识更重要。大量的案例研究告诉我们:一般来说,长期情绪稳定、心理状态健康的孩子,专注力和抗挫能力都更出色一些。因此,我们相信,通过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人们可以避免行为失误,提高自己的成就,进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实,所谓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情感中像愤怒、悲哀、恐惧等短暂地、急剧地发生的强烈的情感称为情绪,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心理学上把情绪分为四大类:喜、怒、哀、乐。所有的情绪,我们都没有办法避免,而且有时候,它也不会很快消失。但我们得明白,情绪从来是不分对错的,我们都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如何管理它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3~6岁幼儿情绪的特点:
易冲动:语言调节功能不完善,情绪易爆发、易转移;
易外露:控制力差,情绪变化不会隐藏,肢体表达多;
易感染:情绪随着情景而改变,会因为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起伏。
然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3~6岁幼儿情绪的发展。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都会逐渐发展。在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的过程中,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所以,其实,我们可以把孩子的情绪发展划分成以下几个等级:
等级1: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或者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等级2:通过和其他人的身体接触表达自己的情绪。
等级3:学会命名一种情绪。
等级4:说出情绪产生的原因。
等级5:首先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使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等级6: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
等级7:能够用丰富的词汇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等级8:能描述并说出为什么在相同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情绪。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家长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孩子的情绪特点及发展之后,才能更准确地读懂孩子的情绪,从而帮助它们更好地接纳并管理自己的情绪。
读懂孩子的情绪宣言
“我讨厌你,再也不和你玩了。”
“你是个大笨蛋!”
“我讨厌妈妈,我不要妈妈了。”
……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听到类似的幼儿情绪宣言?孩子为什么会使用这些消极的、戏剧性的语言呢?幼儿的情绪宣言,我们到底读懂了多少呢?
与成人的抽象思维不同,低龄段幼儿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很难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当他在说“你不是我朋友”的时候,他其实只是在表达一种“生气难过”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产生之后,是需要家长进行正确引导的。
然而,在大多数家庭中,家长不仅没有做到正确引导,连基本的接纳都没有,特别是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我们只希望这些情绪尽快过去,采取的措施往往是不承认或者过度满足。殊不知,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在此过程中学习或是想办法改变自己的负面情绪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所在。
只有读懂了孩子的情绪宣言,我们才能够运用情绪为孩子提供支持策略,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将会从“用身体表达情绪”到“用语言表达情绪”,再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此过程中一步一步得到提升。那么,如何提供支持策略呢?
教会孩子与情绪共处
让孩子学会与情绪共处,其实就是让孩子认同自己,有自己的情绪空间,获得安全感,能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进而让孩子喜欢自己,相信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提供这些支持:
第一,讓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家长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如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如:“妈妈今天很生气,是因为……”“我感到有点难过,是因为……”以此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来源。同时,家长也可以用对话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发现自己情绪的原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敏感度。如:“妈妈看见你很生气、难过,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
第二,不做情绪绑架。不说“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那样做,妈妈不喜欢”,可以说“你这一哭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从而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
第三,体验“同感”,接纳孩子的情绪。家长要善于接住孩子抛来的“情绪球”。如果我们能把幼儿的感情标示出来,就如同我们选择接住了这个“情绪球”,相反,幼儿会一直不停地抛出“情绪球”。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进行接纳情绪的角色互换练习,让孩子体验情绪,洞察他人情绪。
第四,让孩子适当宣泄不良情绪。人在精神压抑的时候,如果不寻找发泄机会来宣泄情绪,会导致身心受到损害。所以,家长要教孩子掌握方法,学会改变负面情绪。比如:运动法(跑步、跳绳等)、宣泄法(撕纸、踩气球等)、倾诉法(找人聊天、随意画画等)、镇静法(数数、深呼吸等)、转移法(看景色、听歌等)。家长平时也可以给孩子准备“心理玩具”。例如:准备一个“好事宝盒”,里面放置能引起宝宝美好回忆的东西,当宝宝不开心时就倒出来看看。
第五,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兴趣爱好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与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做事的机会,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同时,家长也要懂得随时肯定孩子的正向性格和品格。比如,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
以上这些,都会帮助孩子渐渐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共处,而做到这些一定有助于孩子积极人格、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人际关系与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其良好的社会交往提供动力基础,奠定孩子成功人生的基础。
接纳他人(以及自我)的情绪,这种对人性之情绪的洞察和接纳,终将把我们自己和孩子带入成熟、淡定、睿智的美好境地。共情共力,我们一起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