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贵,卓晓秋,陈有富,黄华芳
(1. 雷州市唐家畜牧兽医站,广东 雷州 524200;2. 雷州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广东 雷州 524200;3. 雷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 雷州 524200;4. 雷州市英利畜牧兽医站,广东 雷州 524200)
自从1974 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在猪体上发现轮状病毒后,澳大利亚、北爱尔兰、美国、法国等国家相继也发生仔猪感染轮状病毒后引起的腹泻,轮状病毒在猪体中的感染率也越来越高,收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自1982 年在腹泻猪粪便中分离出轮状病毒开始至今已有38 年。因目前治疗该病没有特效药且感染性极强,一旦发生感染,会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做好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工作对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等方面阐述了感染特征,并从疫苗防控和药物防控方面提出防控措施,为防控猪轮状病毒病提供依据。
由于轮状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粪便中的存活期可长达7 个月以上,在养殖过程中,如不注意养殖场内环境卫生,让带有病毒的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土壤、垫草等,病毒就会通过消化道进入猪体,进而引发感染。
猪轮状病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秋、冬两季是该病的的高发期。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猪急性肠道传染病,对外界环境有顽强的抵抗力,传染性较强。发病猪多是8 周龄以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发病率一般为50% ~80%,病死率一般为10% 以内。感染病毒后的猪只,会通过排泄物,将病毒感染所接触到的土壤、水源、猪饲料等资源,造成严重污染,给养殖场带来潜在威胁。猪轮状病毒具有地方流行性特点,主要传播形式有粪便到口腔、接触性传播等,一旦感染病愈后,会自身产生抗体。
猪轮状病毒病是猪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对猪只侵害性较大,尤其是幼龄猪,临床症状不明显,潜伏期为12 ~24h。猪只感染猪轮状病毒后前几天,精神不振,食欲下降,随着病毒的进一步感染,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尿液中伴有糊状、像乳清一样的液体,水样粪便,哺乳期仔猪粪便呈黄色,成年猪粪便呈灰色或黑色等,且伴有明显臭味。当病情加重时,体内水分大量流失,体重迅速下降。
采取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能防止猪轮状病毒进一步大范围扩散,减少养殖场的经济损失。从上述临床症状可知,猪轮状病毒的临床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极为相似,可采用微生物学方法进行诊断。由于猪轮状病毒病的特征,诊断时不仅需检测猪体是否感染,还要检测粪便或呕吐物中是否含有猪轮状病毒。病毒诊断常用微生物学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而检测粪便或呕吐物中是否含轮状病毒粒子则需采用RT-PCR 检测法,检测速度快,敏感性较高。此外,还可采用病毒分离法对病毒病原进行诊断。
猪轮状病毒是引起猪肠道疾病重要病原体之一,受饲养环境的变化或猪病原体感染,都会诱发猪轮状病毒病的发生。因此除需做好日常环境管理措施外,还应从疫苗防控和药物防控两个方面做好防控工作。
当前,猪轮状病毒的最佳防控手段是疫苗防控,防控成本低且效果明显。针对猪轮状病毒的特征,主要借助弱毒苗及灭活苗来控制猪轮状病毒的感染。弱毒苗通过注射后幼龄猪能迅速完成增殖,提高对猪轮状病毒的免疫力;而灭活苗则需要配合相应的药物才能发挥保护作用。为了更好的做好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工作,妊娠期母猪是在正式分娩前第5 周和第2 周各注射一次弱毒苗,在正式分娩前1 个月注射一次灭活苗;仔猪一般是在出生后的第1、 3 周时分别接种一次。此外,还可采取被动免疫的方式对猪轮状病毒病进行科学防控,利用染病母猪的血清和乳液分泌的抗体来控制猪轮状病毒,仔猪可以从母乳中获得抗体以增强自身免疫力。也就是说,在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工作中,应首要做好妊娠期母猪的防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仔猪的感染率。
目前为止,我国针对猪轮状病毒病还没有研发出特效药物,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防治猪轮状病毒病的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提取中药成分,有助于治疗猪轮状病毒病,如白头翁素可以修复黏膜损伤,作用于肠道,能够抵抗猪轮状病毒的侵入;穿心莲提取物可以改善毛细血管的循环,提高幼龄猪的抗病能力。部分微生物制剂能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修复肠道上的皮细胞,分泌出的菌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控猪轮状病毒,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对猪轮状病毒病症状较轻的患猪,口服补液盐;症状较重的患猪,注射入一定量的葡萄糖氯化钠等营养液,等措施都可以达到防控目的。此外,在患猪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可以提高免疫力,有助于感染猪轮状病毒的病猪尽快康复。
为了减少猪轮状病毒病对养殖产业的影响,因此做好该病预防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但当前针对该病还没有研发出特效药,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在疫苗防控和药物防控方面取得较大成果,降低防控成本,降低死亡率,对做好猪轮状病毒疾病的防控工作具有积极推进作用,进而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