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义忠
(池州市贵池区牌楼镇畜牧兽医站,安徽 池州 247113)
疫病防治一直是家畜家禽养殖中的重点,疫病会对家畜家禽,甚至人产生严重的危害,应采取经济的措施,加强对疫病的预防、控制、补救。动物疫病的分类比较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等形式确诊后,给出疫病的防治有效措施,从而抑制疫病的发生发展,保障家畜家禽及时获得治疗,达到养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低龄家畜家禽抵抗力差,营养补充不够全面,通常日龄三五日之内的家畜家禽更容易感染病菌,而养殖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幼龄家畜家禽的感染症状反觉为正常活动症状,早期的幼龄家畜家禽感染表征不明显,且发病较为急促,在养殖户在发现家畜家禽的症状后,通常已经难以救治,而存活下来的家畜家禽治疗中,也经常是浪费经费,救治的效果不强,成年家畜家禽疫病下,就相对有更多的发觉、补救时间,投入的疫病治疗成本也更为值得[1]。
家畜家禽发病的因素, 既要从疾病的类别、疾病的诱发条件等进行分析,又要从管理的条件、环境的因素等进行分析,通常家畜家禽疫病前后,都能够发觉养殖卫生问题、管理问题等,其中由于养殖户的文化水平低,缺乏长远的眼光,早期的成本投入力度小,消毒等缺乏工作的规律性,甚至消毒观念淡薄,对于养殖中的密度、通风等没有引起注意,操作起来较为随意,部分养殖户为获取经济效益,忽视家畜家禽的生长周期与生长特性,利用拔苗助长的方式去喂养,虽然能够缩短家畜家禽的生长周期,但家畜家禽由于在饲喂中营养过剩,反而导致家畜家禽自身的抵抗力减弱,增加了疫病的发生几率。
家畜家禽饲养中,既要给家畜家禽提供营养,又要结合家畜家禽的日龄等进行不同的营养配比,部分饲养人员对于家畜家禽的生长所需营养不了解,选择相对成本低廉的饲料进行饲喂,难以从饲养方面提高家畜家禽的抵抗力,饲养过程中,未对家畜家禽的粪便等进行及时的清理,也很少通过科学仪器检测温度与湿度等指标,饲养不够科学,从而导致细菌在“温床”上逐渐的繁衍,饲养人员进进出出,未注意穿戴消毒服装等,也会将外界细菌引入饲养空间中。
在家畜家禽疫病还没有大面积爆发,而初见端倪的时候,通常饲养员会为了节省成本,在小范围内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会自选药物结合经验去控制疫病,常见的就是将抗生素与饲料混合起来,或者利用针剂等进行疾病对抗,但由于不能对症下药,结合疫病进行科学的临床分析、检验,经常会发生治疗水平不高,治疗效果不强的问题,有时候尽管已经使用了抗生素,但仍旧没有药物作用,这样反而延误了病情的治疗,家畜家禽的部分疫病有相似性,养殖人员若是将疫病混淆,而主观分析治疗形式,也会延误疫病的实际治疗时间[2]。
家畜家禽疫病的防治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合理的药物剂量控制,同时还应改善饲养环境,针对现有的饲养模式,进行引发疫病的条件检查,而由于一些疫病的发病时间比较急,使得养殖人员胡乱增加剂量,也没有从养殖的环境条件等角度分析疫病的发生条件,没能在治疗期间进行及时的消毒、隔离等,导致疫病大面积的爆发[3]。
养殖人员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较低,缺乏养殖的科学意识,应构建适应不同区域与养殖规模的免疫程序,针对当地易发、多发疫病,进行不同的免疫程序设定,使得养殖户能够在疫病发现期间,采取正确的措施自救,并为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免费疫病检查支持,提高养殖人员的疫病专业救治意识,应要求养殖户自检,或者当地的有关检疫部门进行上门检查、登记,同时对养殖的环境与管理方式等提出专业意见,应早期设立疫病的防控预案,一旦发生疫情,应结合轻重缓急,进行隔离,相关部门应同时对养殖户进行科普宣传,使得养殖人员懂得科学饲养形式,可在喂养的过程中,掺杂相应抵抗药物,早期帮助家畜家禽提高免疫力,从根源上进行疫病的预防。
对于出入工作人员,应提供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求出入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等,做好出入登记,避免将外界的细菌等代入养殖空间,也避免出入中引入寒流等,引起家畜家禽的应激反应,严格禁止外来人员进出,应将养殖空间与生活空间隔离开,养殖中应为出入人员配备相应的消毒、连体衣、口罩、护目镜等工具,饲养的场所应远离公路等,并应注意避免家畜家禽混饲。
强化家畜家禽的养殖卫生防疫建设,当地应针对家畜家禽的养殖,对卫生防疫进行检验,并提出相应的指标要求,要求养殖户必须购买消毒设备,对饮食饮水器具等定期的消毒处理,有规律性的清理粪便,对家畜家禽的产品进行严格质检,以提高养殖户的健康养殖意识,检疫部门可针对新型的消毒器械与消毒装备等,进行解释说明,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
家畜家禽疫病不仅损害养殖户的利益,还会导致大面积的疫病爆发,引起社会的恐慌,应从源头上根本控制疫病发生,提高家畜家禽疫病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