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_吴瑜琨
漳州是一座怎样的城?
这里有浩瀚的大海,蜿蜒秀美的九龙江,传承千年的宗教、民俗和海洋文化,也有壮丽的山川和丰富的物产,人们话着家常,说的是古化石般的“河洛话”,从九龙江入海口古月港出发的漳州商人和货物曾经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通达世界……大约武则天当年下旨建州时,也未曾想过她千年后的样貌。
这里还是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的故乡。台北有个林语堂故居,那里是林语堂晚年的归处,而漳州平和林语堂故居,则记录着林语堂童年的光阴。林语堂父亲林至诚,于1880年前后来平和坂仔镇传教,是坂仔礼拜堂第一任牧师。林语堂出生在坂仔旧礼拜堂,并在这个小教堂中接受启蒙教育,一直到10 岁才离开此地前往厦门读书。林语堂的文章写到故乡的文字达上万字之多:“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
大概是因为漳州这片土地特别温润,九龙江的水特别养人,才让大师念念不忘。打开历史的天空,看见过去的时光,自宋时便开始的下南洋历史留下多少漳州人的故事,多少遗珠流散世界,很多人并不知晓。林语堂的横跨中西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先人跨越种族、宗教、国界、文化系统的故事,被遗忘在过去的时光里。
平和县坂仔镇的林语堂故居
今天漫步漳州古城,慢是这座城的不变旋律,亦中亦洋的生活显露出她的独特,海丝航路上的“舶来品”不仅仅是建筑,也有语言与美食。在芗城,白天你可以去江滨,沿着九龙江伴着一路的花香和翠绿,可以去千年古刹南山寺感受真正的幽静,也可以去老街看看那些老行当,还可以去寻找隐藏在街市里的各种小吃。逛累了,寻一个安静的角落泡杯茶,然后吹着风看看海,绝对是假期上佳选择。晚上吹着江风一路走,走过中国第一座中山桥回望市区,九龙江缓缓流过的江面映照着这座千年古城,宁静如初。
漳州人的生活,离不开茶。饮茶习惯几乎“无孔不入”地介入到生活的每一个时间点上。说到这习惯,许多初到漳州的外地人,尤其是北方的朋友,都会抱怨,那小小的杯子,根本不解渴,还烫死人的热,本地人听了自然是忍俊不禁。外地朋友也时常不解,漳州人怎么有那么多时间,用那么细小的茶杯泡茶,渴了弄个大杯子,泡了一饮而尽得多畅快。
他们哪里懂得?漳州人的饮茶习惯大多却不是为了解渴。茶在漳州人的生活里,是个媒介,是生活中的仪式感。客人来了泡茶是必须的,但凡漳州的孩子,家长都会教他们泡茶,特别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一定得泡茶,这是“礼数”。
漳州的海很温柔
这样的“礼数”不仅仅是在居家,在日常的交往中也是必须。街边的商铺、小吃店、大小公司的接待室、工厂门口的门岗,你能见到人的地方,基本都备着茶具。闲逛漳州的街巷,随地可以看见,有自动消毒、自动加水的先进豪华的茶具,也有一个巴掌大的茶盘上面三两茶杯加一个盖碗的;至于泡茶的所在,宽敞明亮的高级沙发茶几可以泡,骑楼瓦厝门前随便三四张小竹凳,也能随时开泡。
有客来访,招呼坐下,热水烧开都要经过一番热汤冲洗茶具,一阵水蒸气弥漫过后,拿出备好的茶叶,或是借由各种工具,也有直接“铁手”直接上的,烫了茶具才倒茶叶,冲入“滚水(沸水)”洗茶,茶汤倒到边上小杯,再烫一次杯子,然后重复一次,每杯倒入七八分满,而客人此时才能两只手指轻捏杯沿,举杯慢饮。当然,这只是一般寻常人家泡茶的模样。
Tips
漳州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有种茶、饮茶的记载。
漳州平和的“白芽奇兰”是漳州茶的当家品种;安溪的“铁观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树品种。
白芽奇兰茶和铁观音、大红袍一起,构成福建茶叶三足鼎立的格局。
更烦琐的流程,待你某日造访漳州,便可一盏茶品着,听当地人娓娓道来。一坐半日,三两好友慢慢泡,慢慢聊,在当地是一种日常。走在漳州街巷里,若是遇上个好客的,就算是陌生人,谈得投机一样喊你坐下来,慢慢泡茶喝茶。漳州人饮茶,从容不迫,再大的事也要说:“来来来,有啥事先坐下来泡杯茶慢慢说。”有个笑话说的是,泡茶的时候就算有人突然跑来喊“你家着火了!”,也会有人说,坐下来先喝杯茶再说。
除了早中晚的饭点,漳州人几乎茶不离手,娱乐八卦、商务往来、公务接待等等,都必有茶,没了这个环节,我想漳州人坐在一起都不知道如何交谈。
都说漳州的生活太慢。那是因为大多人不了解茶在漳州人生活中的作用。在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漳州人三三两两聚一起是为了聊天,或者说是交流,这其实意义重大。在那个龙海“月港(今海澄镇)”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时候,商人们在这里聚在一起交换信息、互通有无,获得最新的贸易机会,也许,一泡茶就能成就一笔价值不菲的生意呢。那种三两人获得信息,又不断通过这种泡茶聊天的模式快速扩散的方式,并不亚于如今的互联网。而数百年之后的漳州,大概就是因此保留了海风茶韵话人间的生活方式。某日你如行走在漳州骑楼瓦厝的街巷里,记得找个本地人聊聊天,泡泡茶,也许他会告诉你一个你不知道的闽南故事呢。
喝茶是日常,也是一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