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摘 要:伏尔泰的《老实人》通过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深刻揭露了人们在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下的生活现状,表明了对盲目乐观主义哲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国度的向往。因而,《老实人》也可作为伏尔泰在探索象征手法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老实人;象征;隐喻
象征在古希腊时指“拼凑”、“类比”,后来成为一种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流派在19世纪中叶的法国形成,得益于法国作家对象征手法的不断尝试和运用,可以说,伏尔泰在《老实人》一书中进行了一次较为成功的探索。本文试分析《老实人》中的象征和隐喻,进而探讨本书的意义。
一、庞格罗斯与老实人的象征意义
《老实人》一书中的象征和隐喻不计其数,而老实人和庞格罗斯作为主要人物,二者的象征意义构成了全书的主线。
在本书中,庞格罗斯是盲目乐观主义哲学的代表。自始至终,庞格罗斯都坚信“事物必然是为其最完美的目的而存在的”。而后由于城堡被毁,庞格罗斯成为一个乞丐,又在里斯本被当地居民活活吊死。尽管经历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在死前的最后一刻,庞格罗斯依然将“最完美的目的”挂在嘴边。可见,庞格罗斯已经成为了盲目乐观主义的代言人。
从这个基础上说,庞格罗斯最后以一种极为荒诞的形式死而复生,也是充满隐喻意味的。《老实人》创作于18世纪的法国,那时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学说备受追捧,甚至另一启蒙思想家卢梭也在其中,这显示出乐观主义学说巨大的鼓动性,也成为伏尔泰写作本书的重要原因。因此,庞格罗斯的死而复生除了延续伏尔泰一贯的荒诞叙述以外,还暗示着乐观主义这一学说强大的生命力,最后通过庞格罗斯的自欺欺人进一步凸显出伏尔泰对其的强烈批判。
再看老实人,他是一个从旧到新的新生形象,是接受了乐观主义学说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老实人为人真挚厚道,甚至可以说是单纯天真。最初在城堡里,他将庞格罗斯的道理奉为圭臬,这与那些坚信乐观主义学说的民众是相似的。在之后“流浪”欧洲的过程中,老实人亲眼目睹了现实社会的残酷,战争、杀戮、掠夺、奴役无处不在,整个欧洲像是一个永无休止炼狱场。在经历过鞭打、战争、被野蛮人绑架、险些被奥莱伦人烧死等一系列事件后,老实人开始怀疑,难道这就是庞格罗斯所说的完美世界吗?然而,在极为快速的叙述节奏下,老实人的质疑总是短暂而浅显,他总是被新发生的事件推动着前进,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因此,老实人在不断地抽离现实和投入新的现实中完成思想的斗争与转变,他的“流浪”更像是对现实苦难的逃避,但是他越是逃避,就越是卷入更深层的苦难当中,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的,也是他必然经历的过程。唯有如此,老实人才有可能真正摆脱盲目乐观主义,认清现实。可幸的是,最后老实人终于从盲目乐观主义的梦境中醒悟过来,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新的出路,也就是通过劳动可以获得幸福。以现代观念来看,通过劳动获得幸福这一观点从资产阶级利益出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封建制度盛行、教会高压统治的背景下无疑是一种务实、求真态度的体现,不可否认它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二、黄金国的象征意义
老实人在“流浪”欧洲的过程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国家,名为“黄金国”。这个国家安宁和谐,与整个欧洲世界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与拉伯雷的《巨人传》中的乌托邦国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类似,“黄金国”代表着伏尔泰的政治理想。
那么,“黄金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黄金国”里的房子“像欧洲的宫殿”,侍女穿着“金织衣服”,对待陌生人的到来热情友好。最难能可贵的是,“黄金国”里的人们不受金钱权力的诱惑,把地上的宝石当作孩子的玩具;没有异教徒,所有人都信奉一个上帝,“没有修道士来辩论,管理,施诡计,烧死意见不一致的人”;没有法院、议会、监狱,贤明的国王尊重每个人的意愿。老实人和卡坎波不禁连连感叹,“也许这儿就是一个一切完美的世界”,而这正是伏尔泰所向往的理想的政治国度。伏尔泰作为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残暴,从而把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寄托于开明的君主身上,在书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国度,这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是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值得注意的是,“黄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多年的平静和安宁,是由于“王国四周的山峰高有一万英尺……而且及其陡峭”,极为险恶的地形条件使其他人难以侵入。那么老实人和卡坎波是如何进入“黄金国”的呢?他们先是“划进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岩石直插云霄的大洞底下”,然后“河流突然变窄”,他们的船“被撞成碎片”,于是他们爬过岩石,最后看到“一片宽阔的平原”,整个过程惊险而艰难。因此,如果把“黄金国”看作伏尔泰政治理想的外化,那么这个過程也就隐喻着达到理想境界的艰难与不易,这体现出伏尔泰对当前的社会状况的清醒认识。
三、关于封建制度和教会的隐喻
《老实人》中的象征与隐喻还直接体现在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批判上,这里以城堡的毁坏和教徒的死亡为例进行阐述。
老实人原本住在一座华丽的城堡里,书中极言其华美奢侈,“不仅有大门而且还有整齐的窗户,大厅里还悬挂着壁毯”,与平民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座城堡的主人是镇上“最有权势的地主之一”桑德登克男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拥护下,男爵过着奢侈安宁的生活。但是,这种安定是短暂的,由于保加利亚士兵的侵入,城堡变成一片废墟,“没有两块石头是挨在一起的了”,同时,附近属于保加利亚的一座男爵城堡也遭受了同样的灾难。不难发现,城堡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外化,在当时战争不休的背景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这也就隐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灭亡。
另外,再洗礼派教徒雅克的死亡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情节。再洗礼派是宗教改革时期兴起的主张信徒需要重新接受洗礼的派别,流行于下层社会。他们主张教会与政治之间划分界限,因而自诞生起就受到世俗当局和教会权威的双重压迫。在《老实人》一书中,在老实人因“怀疑教皇是否反基督”而遭到羞辱和暴力,是雅克拯救了老实人,而后也是他帮助庞格罗斯治好了病,他是一个典型的好人形象。但是,当雅克所在的船只遭遇暴风雨时,他因一个颠簸被抛出船外,此时他曾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的水手却看着他无动于衷,最终雅克被淹死。雅克悲惨的结局是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以及无法猜测的冷漠人性造成的,可以这样说,雅克的遭遇隐喻着下层民众受到的教会权威的压迫,这种压迫既来自于物质生活的匮乏,也来自于精神世界的专制,这是下层民众的艰难处境。
综上所述,伏尔泰在《老实人》运用大量象征和隐喻,通过虚构的故事外壳达到“引而不发”的效果,虽然他的目的是从哲理角度呼吁人们摆脱盲目乐观主义,但这种方式明显是优于直接说教的。后人将《老实人》称为哲理小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伏尔泰将深刻的哲理通过象征和隐喻隐藏于故事情节之中,并不明确说明却已经能够让读者体会其中的理趣,使小说意蕴更加丰富。从另一个角度看,象征主义文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与此前法国作家的尝试与探索是分不开的。因此,《老实人》也可作为伏尔泰在探索象征手法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伏尔泰.老实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1-195.
[2]和灿欣.重读伏尔泰《老实人或乐观主义》[J].文学教育(中),2012(12):14.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