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轨》阅读

2020-05-22 12:49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20年3期
关键词:知青考场小镇

①我妈说:“拿到卷子第一件事,先写名字和准考证号,别忘了。”

②我妈说:“开考前再去上个厕所。”

③我说:“烦死了。”

④她放下手中的小刀和2B铅笔(这是今天削的第五支),说:“不早了,去考场看看吧。”

⑤上周我参加了江苏省的中考,明天考上海的。那些年,这样“两边考”的知青子女并不在少数。多考一次意味着多一种选择,也多一份压力。这是知青子女的特权,如果考试也算一种权利的话。

⑥我妈等这一天很久了。

⑦自打我在小镇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像进入了某个倒计时.,从小,我是听着沪语儿歌入睡的。我妈坚持要我讲上海话,她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小镇口音。“你会被当作阿乡(乡巴佬,上海方言中对乡下人的蔑称)的。”她忧心忡忡地说。她教我的儿歌里,有一首是这么唱的:“乡下人,到上海,上海言话讲不来,讲不来,哪能办,咪西咪西炒咸菜。”

⑧我四岁时,我妈花去六个月的工资,从南京西路的向阳儿童用品商店搬回一台卡西欧电子琴,理由是“上海的小朋友都在学”。六岁时,她找音乐学院老师教我弹钢琴,为此,我必须每周六下午奔赴上海,周日早上学琴,下午再回到小镇,来回路上八九个小时。学了没几次,我大病一场,此事不了了之。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我妈搞来全套的上海英语教材,要我“跟上进度”。在小镇,英语课要到初一才开。她每晚准时收看上海教育电视台的新闻,密切关注上海的中高考政策。所有的这一切,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让我回到上海,摇身变成一个上海小孩,实现无缝对接。

⑨我曾以为自己就是个上海小孩。少年的倔强和虚荣告诉我,我和新闻里那些上海学生是一样的,我们是同一把种子,撒在了不同的田野。直到一个寒假的下午,我路过思南路上的某所中学,一支学生乐队刚结束排练。我的同龄人身着正装,拎着各式乐器盒,三三两两从我身边走过。我只能从轮廓猜测其中的乐器——小提琴、大提琴、小号、黑管、萨克斯……他们高声谈笑着,讨论演出细节,或者某款新出的电子游戏。我被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击中了。我下意识地抱紧双臂,像守卫一种不存在的东西。现在我知道了,我们不一样。

⑩考场不远,从外婆家出来,穿过后弄堂,不一会儿就到了。外公外婆说怕打扰我复习,搬去舅舅家暂住。考场是一所弄堂中学,三层红砖小楼,逼仄的操场,角落里立着两三棵香樟树,刚下过一阵雨,地皮有些发潮。这里正是我妈当年的初中。,当年,她从这里去“上山下乡”了。

11在我妈看来,上海是一个太阳系。南京路、淮海路、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她熟悉的老市区,是辐射光热的永恒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是千百条弄堂、密密麻麻的工人新村,是嘈杂的小菜场、飘着生煎香气的国营饮食店。再往外,是棚户区、郊区工厂、工厂外的大片菜地,以及逐渐变调的口音。在这个“太阳系”的外缘,某处冰冷蛮荒的所在,是她落脚的小镇。如果可能,她愿意穿着宇航服离开上海。

12我妈被抛出“太阳系”的那一年,外公外婆忙着“革命工作”,是我的太外婆(我妈的外婆)送她去了火车站。锣鼓喧天,红旗招展,火车站大喇叭放着“东风吹,战鼓擂……”。她被一双嶙峋的手握住了。我妈有点气恼,外婆怎么这么落后呢。她挣开手说:“外婆,你哭什么呀?”

13在皖北的无数个夜里,她反复咀嚼这一场景。她依然能感受到恒星微弱的引力,却置身于一个更大的轨道上。一年一次的探亲假,是她的近日点。

14后来她嫁给我爸,来到这个毗邻上海的小镇。对于那些回不去的知青来讲,这里是抵达的终点。我妈认命了,而我是她唯一的寄托。她愿意当一个火箭助推器,在燃料烧光之前,把我送到预定的轨道。

15回到母校,我妈有点兴奋,她指给我看,哪里是当年的广播站,哪里是图书室,哪里改动过了,哪里没变。我一脸的不耐烦。门卫拦住了我们,说不能进。我妈赔笑脸,说:“孩子明天考试,能不能去教学楼看一眼?就一眼。”我心里一阵难受,骂了句话,转身就走。

16我媽追上我,声色俱厉地说:“你刚才说什么?”那是一句上海骂人话,正派人士视之为流氓切口。可以想象我妈当时的愤怒与恐惧——她苦心雕琢的作品坍塌了。她听说过无数知青子女回沪后“堕落”的例子,而现在,还没回上海呢,她的儿子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做一个混混了。在我的世界里,这实在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口头禅——知青家的小男孩每天用它来问候彼此。

17回到外婆家,我妈勒令我道歉,并深刻反省。我看着她那张正气凛然的脸,重复了一遍那两个字。我妈被激怒了,她的表情混杂了震惊、绝望和困惑。她不明白,一向听话的儿子何以至此。对我而言,这是最后一根稻草,是城破前的反攻。我俯首帖耳,逆来顺受,可这一切是假的。你不是希望我当个上海小孩吗?那么好的,偏不。

18我妈抓起一本书,狠狠撕成两半。我毫不示弱,她撕一本,我撕一本。纸页纷纷扬扬,像一场狂欢。一地狼藉。黑夜和沉默同时降临。没人开灯。我听见了低低的啜泣,知道自己获得了胜利。

19我感到了悲哀的快意,像完成了一次星箭分离。那一刻,我确信自己将回到这座城市。

(路 明/文,选自《文汇报》2019年6月22日,有改动)

1.本文围绕“变轨”展开故事情节,请从“我”的角度概括这一主要过程。

2.文中第⑨段中说:“我被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击中了。”你认为这种“说不清的东西”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她愿意当一个火箭助推器,在燃料烧光之前,把我送到预定的轨道。

4.请你赏析本文标题《变轨》。

(广东省深圳市海湾中学 李 鑫/设题)

[参考答案]

1.①“我”准备参加上海的中考,“我”妈希望“我”通过考试回到上海。②“我”原以为自己是个上海小孩,但寒假的一个下午遇到了一群刚结束排练的学生,让“我”意识到了“我”和他们不一样。③“我”看考场耐,骂了一句,“我”妈被激怒,让“我”道歉;“我”拒绝后,“我”和“我”妈发生争执,最终“我”取得了胜利,“我”确信自己将回到上海。 2.这里的“说不清的东西”,是指“我”和上海城市孩子着装、接受的教育、生活品质等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让“我”产生自卑感,认识到自己和上海城市孩子的不同,“我”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下文故事情节发展打伏笔。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妈培养“我”通过考试回到上海,比作火箭助推器把卫星送到预定轨道,一方面表现了“我”妈的牺牲精神和对“我”的爱,另一方面突出了“我”妈渴望实现“我”在上海生活、做上海人的夙愿。 4.①标题新颖、独特,容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标题是全文的行文线索。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时代变化使“我”妈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变化,由上海人变为“外地人”;“我”妈坚持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我”的生活轨道,把“我”送回上海;“我”通过和“我”妈抗争,挣脱了“我”妈对“我”的控制。④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我”妈一心按自己的意愿设计“我”的生活道路,不考虑“我”的感受,“我”通过和“我”妈争吵战胜了她,有了独立的判断,实现了由“我”妈让“我”回到上海到“我”自己要回到上海的转变。(答题指导:赏析文章的标题,一般从语言特点,与内容、结构、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猜你喜欢
知青考场小镇
期末小考场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把根留住
穿毛衣的小镇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