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然
读完《西游记》,我对书中的主角唐僧师徒四人有了初步的看法。孙悟空本领高超,挺自负,讲情义,极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唐僧善心泛滥,常常不辨是非,令我在阅读过程中有些哭笑不得:八戒憨顽耿直,喜与悟空斗嘴,为故事添了些趣味;沙僧呢,我读着读着,忽然发现他“消失了”——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沙僧怎么被设定得如此普通呢?作者为何在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加入一个“透明人”?
于是,我从书中寻找有关沙僧的事迹。随着深入了解,我愈来愈感觉到,沙僧也有个性鲜明的一面。
在《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里,八戒出了大洋相,大家捧腹之余,是否注意到沙僧的反应?当师父让他留在借宿的地方作婿时,沙僧说了三位徒弟中最长、最为决绝的话,“宁死”“决不”等词分明表达了他的立场。由此可看出,沙僧是目标坚定、诚心诚意保唐僧西行的人。
沙僧的本领,一直是颇受争议的。有网友调侃:“沙僧最常说的话大概是‘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捉走了。”这的确令人忍俊不禁。与二位师兄相比,也许沙僧的本领稍显逊色,但不难看出,沙僧对师父是非常忠诚的,这种忠诚带给读者温暖与感动。当假行者打伤唐僧,抢走包袱,唐僧提出让沙僧前去花果山向孙悟空讨要包袱时,他没有一点推辞,嘱咐八戒好生照料师父,便直奔东胜神洲。对于大师兄孙悟空的个性,沙僧这个做师弟的应再清楚不过,大师兄连对师父都可以不顾念昔日情义,又如何会把他放在眼里?我想沙僧之所以这么义无反顾,是因为在他的心底永遠安放着自己的责任。
《西游记》“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一回里,大家可能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孙悟空和红孩儿斗智斗勇上了。其中关乎沙僧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红孩儿生一阵妖风,掳走唐僧,三位徒弟皆大惊失色。悟空因唐僧不听劝落得这样一个下场,气得说:“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之前就有意“散伙”的八戒,情急之下,当然连声附和。沙僧呢,“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这是他的第一反应,随后对师兄们好言相劝,细数救师父的理由,终使三人再结同心。后来,唐僧被救出。若没有沙僧,唐僧恐怕性命难保,沙僧却从未提及这个小插曲邀功。也许,他只是觉得,自己做了该做的事吧。
沙僧不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他同样重要,只是甘愿默默奉献,不显山露水。
孙悟空神通广大,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大英雄。而沙僧,诠释了“贤”的德行,也令人心生敬意。
指导老师:朱荣旺